电视问政节目的组织与策划路径研究

2019-03-19 11:55李嘉田龙过
出版广角 2019年1期
关键词:问政仪式受众

李嘉 田龙过

【摘 要】 近年来,电视问政节目逐步兴起,成为视听传播领域的亮点节目,目的在于问计民生、管理政事。此类节目借助电视媒介,架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面对面沟通公共事务,创建协商机制,既符合受眾需求、执政需要,又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的功能和优势,实现了新闻与政治的有机结合,是新传播环境下传播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

【关 键 词】传播仪式感;电视问政;《请人民阅卷》

【作者单位】李嘉,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田龙过,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1.014

电视问政是指电视媒体就公共事务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进行讨论,监督政府执政为民,鼓励公众参政议政的传播活动。电视问政节目在全国范围内均保持着较高的热度,如武汉电视台的《电视问政》、衢州电视台的《请人民阅卷》、洛阳电视台的《百姓问政》,等等。从传播仪式感视角看,此类节目的内容多集中于民生领域,所选话题既具有权威性和公共性,也具有新颖性和鲜活性。节目试图在同一时空中,创设公共空间,构建对话关系,通过打造仪式感,引发情感共鸣,最终达到稳定感情、创造共同价值的目的。

一、视听表征:打破传播壁垒及社会场景的隔离, 聚合心理空间

1.强化“场域”概念,铺设监督和问责的有效路径

“场域”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将公众聚集到仪式当中,设定仪式的程序和形式,从而增强群体的认同感,维系共同空间的秩序。一般而言,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机制,容易造成知识壁垒以及社会场景的隔离。《请人民阅卷》节目则通过强化“场域”概念,搭建政府、媒体、市民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平台,汇集百姓呼声,聚合心理空间,与受众在情感上、心理上建立了更为丰富与开放的互动关系。

基于视听表征这一符号表意系统,节目通过视听元素的剪辑、设计,巧妙结合影像和声音,以电视媒介书写意义, 继而呈现仪式感。在视觉符号上,《请人民阅卷》的意象设计以庄重肃穆为主,方形舞台将受众带入问政情境中。主持人站在演播室中间区,背景是播放短片的大型LED 屏,对面是观众,两边分别是被问政嘉宾和专家学者。节目中,现场大屏幕展现政府管理短板和不足,主持人问询和嘉宾解答好似一场气氛紧张的战争,衢州市、县和乡镇各级部门负责人坐在“问政台”上,接受台下上百名市民代表的提问,相关负责人甚至被问得面红耳赤、汗流浃背。每期节目,主持人和点评嘉宾都会针对当期主题进行话题解读和延伸,被问政嘉宾不仅要现场答题,还要随时应对各种即兴提问,受众则跟随节目进程对政府管理进行监督和问责,此种设计下,问政人和被问政人密切相连、形成局势。在第一期《农房体系构建和风貌提升》中,播放了一段关于“符合政策的前提下,为什么三年未审批?”的暗访视频,面对现实难题和主持人的不断追问,相关负责人现场解答并做出整改承诺,市民代表通过评判牌进行打分评议,结果不满意率达到40%,显示出十足的“火药味”。此种节目形式使得各方能够平等参与、互动交流,节目得以有效提高组织化程度,在履行主流媒体职责使命、激发市民参政议政热情、提升政府执政能力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2.巧妙融入综艺节目元素,增强现场感染力

《请人民阅卷》充分尊重电视规律,汲取了综艺节目经验,在传播形式上用“新瓶”盛“旧酒”。节目中,专家学者作为点评员,在点评过程中适时加入风趣幽默的话语,使政治传播更加轻松愉快,现场观众通过举“笑脸牌” 或“哭脸牌”直观地表明态度,键盘手现场即兴演奏以迎合节目氛围、调动受众情绪,节目组精心制作运用各种小道具以增强表达效果……多种综艺元素的巧妙融入吸引了大量受众的注意力,提升了电视问政节目的可看性与传播力。

受众通过电视、广播和无线衢州APP收听收看节目, 在这一仪式性的行为当中,受众对该节目抱有共同期待。衢州市的各个街道、社区组织工作人员集体收看《请人民阅卷》,问题暂得有效解决的时刻预示着整场仪式的落幕, 受众体会到现场参与感以及博弈后的胜利感,心理空间得到聚合,对仪式的感知和认同得到加强。在节目中,主持人会随时打断官员陈述,转而追问问题关键、整改时间, 被问政的嘉宾无法找理由推诿,每一轮问政结束后,现场观众都会当场对被问政嘉宾的回答进行评判,百姓“满意与否”一目了然。可以说,节目既是紧张的“问政风暴”,也是全民参与的情感互动,加深了人们对于政府形象的认知,打破了政府官员和百姓之间的隔阂,将节目定位于平民化与互动化,改变了受众对“官本位”的固有印象,有利于提升媒介公信力和政府亲和力。

二、情感传递:履行主流媒体的职责使命,提高市民参政议政热情

1.丰富仪式表达,扩充人们对政府形象的认知维度

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仪式的功能在于维持共同体, 强化社会成员个人从属于社会集体的观念。仪式建构并维系了一个有秩序、有意义的世界,对于参与到仪式中的群体而言,参与这一仪式充满了浓重的仪式感,并通过表层的仪式意象,达到对仪式意蕴深层次上的共享。《请人民阅卷》通过精心设计舞台背景,巧妙搭配灯光和音乐,营造出以人为本、问计于民的情境。节目力求发挥媒体的社会化功能,与受众的审美、情感、日常生活对接,以“百姓问政、政府答卷”为核心标语,一个月推出一期,每期围绕市委、市政府当下的中心工作,精选问政主题,创造情境让全市人民在同一时间举行同样的仪式,从而增强群体凝聚力。

节目打造了政府与百姓面对面沟通对话的平台,将真实、具体、贴近日常生活的内容展现出来,立足于解决关乎本地民生的“疑难杂症”,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思路,既扩充人们对政府形象的认知维度,也促使政府转变职能、干部转变作风。在节目录制过程中,现场的交锋常常充满“火药味”,政府相关负责人在台上观看暗访视频,接受主持人的辛辣提问和观众的打分评议,对推进不力、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现场解答并做出整改承诺。节目使受众在心理上实现强烈的共情,激发了受众的观看欲望和消费欲望,收获良好媒介形象的同时,获得了最佳的传播效果。

2.重视冲突与悬念的设置,群策群力,准备周全

电视节目的制作追求,不应是拼命抢夺受众的眼球和注意力,而是注重栏目品牌的内在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资讯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缺少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媒介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开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性,在视角、形式、内容等方面实现创新。电视问政节目有其鲜明的内在特征,通过设置悬念与冲突,使节目呈现出精巧的构思,风格犀利、结构多变而不失严谨,展现出对百姓生活和实际问题的关切。《请人民阅卷》的短片制作精良,内容涉及范围广, 反映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比如违建、拆迁等民生话题,农民建房审批难、农村风貌整改困境等问题,都是当地关注度较高的热门话题。节目组为确保质量,不仅重视冲突与悬念的设置,高质高效完成短片的拍摄任务,在之后的短片制作环节,也是历经多重审核和修改,群策群力,准备周全,为节目的成功播出奠定了基础。

节目组多次奔赴第一现场,在实地暗访期间严格保密,事先不与任何责任单位沟通。视频从初稿到成品,经过了集体审片、专家把关等一系列环节,沿着曝光问题、分析原因、追究责任部门的思路细细打磨。同时,节目组仔细梳理主持人提问的思路和方向,设定应急预案和解决方案,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和应对措施,让节目的问政环节既辛辣刺激,又有理有节。《请人民阅卷》结合社会热点,从冲突、节奏以及真实性入手,选取人们关注的问题或事件,进行情节叙事、悬疑化的讲述以及现场实拍。在事实讲述中,既注重问题记录中的场景真实和细节真实,又遵循电视问政节目服务地区发展的实质,增强内容的本土化与时效性特征,强化地域色彩和时代特色。基于此,该节目有效提升了媒体专业度和公信力,真正获得受众认可、领导满意,赢得了双重口碑。

三、共享意义:创造共通的语义空间,灵活把控多元主体交流场

1.以问题为导向,强化传播实效性与影响力

随着政府职能部门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角色转变,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沟通交流日益增多,但渠道的出现不代表渠道的通畅,百姓的许多诉求并不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在这一背景下,人们期待能够与政府部门有平等、公开及面对面的交流,以促进了解,增进互信,强化沟通交流机制。《请人民阅卷》深入基层实际,通过曝光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形成倒逼机制,促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切实解决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同时,抓住机遇, 努力重塑电视主流媒体的地位和影响力,带动舆论热潮,实现传播目的,提高人们的参与感,进一步增强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情感关联。

传播是在社会空间当中进行的,也是在语义空间中流动的,而传受双方有共通的语义空间,即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传播意图,是传播得以实现的一个前提条件。《请人民阅卷》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挖掘现实存在的问题,在问政节目现场,敦促被问政嘉宾给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和具体时间安排,对承诺的履行进度和工作实效进行督查, 通过创造共通的语义空间,使其具有一定的深度、廣度和效度。由于节目无法将公众的全部意见或要求纳入现场讨论当中,若选题过多或议题不当,反而会影响传播效果,导致重点不突出、逻辑不清晰,甚至激化民愤或产生负面舆论。因此,节目组选择现阶段表现突出、应予解决或急需解决的问题,不过度放大或激烈批评,力求平衡舆论引导与科学监督的关系。同时,为了提升电视问政的实效性与影响力,节目组不止于获取节目现场的问政结果,还对所反映的问题进行持续追踪,开通问政反馈系列报道,通过及时、长期的回访调查,对相关部门的整改行动及其效果如实反馈,既起到正面监督的职责,也疏散了社会不良情绪,进一步提升了传播价值。

2.开通问政热线及社交互动平台,发动受众广泛参与

在传播重心下移、人人都是创作者的今天,《请人民阅卷》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和服务热线,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每一期的问政主题和相关线索,鼓励受众积极参与, 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实现节目IP、政务IP到社交IP的转变。在节目中,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甚至可以说是传播效果的决定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节目产生干预。受众将自己的意见有效反馈给制作方,为节目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节目也通过持续放大受众声量,开发出一系列互动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开始广泛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渠道,表达自身所遭遇或正关注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电视问政节目不仅要“问”得真,还要“问”得好,直指问题的核心。《请人民阅卷》设置了“舆情联络站”,受众可以在线上迅速反映问题,以匿名形式提出想法,并参与被问政单位的满意度调查,让政府职能部门产生兑现承诺的压力和动力。从演播室、电话短信到微博微信等社交互动平台,该节目创造了新的媒介场景,开设无障碍的受众参与方式,以传递即时性、互动性、共享性信息。根据区域自身特色与节目问政资源,节目组创新形式,精心策划与编排,打通政府部门、信访中心等不同渠道,构建节目内外畅通无阻的对话平台。节目现场运用了暗访录像、嘉宾问答、专家点评、观众举牌、评议打分等多重兴奋点设计,这种依托节目核心看点设计的环节,有效实现了受众与节目及参与嘉宾的实时互动,增强了电视问政节目的参与感和代入感。通过激发节目活力,灵活把控多元主体共存的交流场,避免因过度激化矛盾而带来不良的负面效应,《请人民阅卷》形成了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开放式信息系统,赢得了更大范围的传播,在促进受众参政议政热情的基础上,强化了社会成员个人从属于社会集体的观念,提升了电视问政节目的权威性与监督力。电视问政节目借助互动,实现了受众从“观众”到“参与者”的转变,同时,一改传统媒体单向输出的形式,呈现出从“宣传本位”向 “受众本位”的变化趋势。互联网时代,《请人民阅卷》通过新媒体渠道,让电视这一传统大众媒介不断尝试出与受众双向互动的不同方式,进一步激活了电视问政节目的创新性,为受众参与带来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四、结语

作为一档电视问政节目,《请人民阅卷》能引发全城热议,不仅是台上的犀利提问吸引受众的关注和兴趣,更是台下,政府职能部门正视社会问题,改变角色、积极作为带来良好社会风气的转变,间接传递出媒体监督的正能量。该节目现已成为衢州电视台的“王牌看点”,广受青睐,在政府与市民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桥梁,为塑造权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事实上,大部分政府职能部门的压力非常大,既需要保质保量地处理复杂、多面的社会问题,又需要承担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电视问政节目的播出,有助于消除这种认知隔阂,将执法行为和行政行为曝光在阳光之下,接受群众的监督。《请人民阅卷》采用真实的事件作为案例引发后续追问,以媒体舆论的力量来问责,在此当中, 受众既可以是社会问题的发现者,也可以通过新媒体成为案例的描述者。电视问政节目就像是一个协调者,用专业、理性的思考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强化对受众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意识的培养。通过促进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互动交流,电视问政节目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加通民情,公共管理更加“接地气”,引导大家更加理性地参与到问题的监督与解决当中,推动双方真正、有效地缓和矛盾冲突,最终实现理解互信。

|参考文献|

[1]覃露莹. 城市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的探索与思考[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7).

[2]万忆,覃露莹,易正逊浙. 从南宁台《向人民承诺》看电视问政节目新探索[J]. 中国记者,2017(12).

[3]杨洁新.“电视问政”节目在传播上的创新研究[J]. 科技传播,2015(7).

猜你喜欢
问政仪式受众
十岁成长仪式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仪式感重要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