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蔓延互联网

2019-03-19 11:57曹怡
检察风云 2019年5期
关键词:受害者社交校园

曹怡

“他们强迫我10岁的儿子把用过的厕纸戴在头上。”这是国内某网站上一位母亲发布的,被热搜的帖子。校园欺凌在某些国家被错误地视为一种成年仪式。她儿子所在的学校是当地最好的学校之一,该校的报道口径将这场骚乱斥为“孩子之间无害的恶作剧”。但随后爆出大量的新闻称,其他学校也发生了许多恶性欺凌行为。

双重视角观察校园暴力

英国和美国的调查一致显示,父母们对学龄儿童最大的担忧是他们在学校里被欺负。在日本,9月1日,也就是新学期开始前,自杀的学生比其他任何一天都多。但教育工作者实际上很难发现欺凌现象,更不用说制止了。许多受害者也羞于告诉老师。最近刚从温哥华高中毕业的一名受害者说,他几个月来一直把这种痛苦藏在心里,因为担心老师会歧视他。

在全球范围内,欺凌行为往往在青少年早期达到顶峰,然后逐渐减少。男孩比女孩更有可能参与其中并欺凌两性,而女孩往往欺负其他女孩。男孩可能使用他们的手和脚,女孩更多的是“关系型”欺凌,比如散布虚假谣言或被社会群体排斥。

来自少数民族、身材矮小、肥胖、残疾、同性恋或社交技能较差的儿童被欺凌的可能性更高。受欺负的人可能会反过来欺负别人。通过对受害人身心的攻击,使受害人感到痛苦、羞耻、尴尬、恐惧,以及忧郁,而且校园欺凌所带来的伤害往往是不可逆转的。相比之下,在中国和韩国,成绩差的学生在学校里被欺负的概率更高。

欺凌行为在世界各地的普遍化程度差别很大。大部分只基于学生报告的数据,实际上可能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数据显示欺凌在非洲部分地区最为普遍。2011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埃及13至15岁的青少年中,有70%的人表示在过去30天里至少被欺负过一次。另一个极端是瑞典。2014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瑞典,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中,过去一个月里只有11%被欺负。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这一比例在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然而,跨国比较是有问题的,因为世界各国的人们对欺凌行为的定义理解有所不同。比如,在中国“欺负”一词有具体产生物理伤害的含义。

反暴力手段面面观

大多数富裕国家都有反欺凌法。自2006年以来,英国所有的公立学校都被要求采取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到2015年,美国每个州都有反欺凌立法。法律最严格的州,如马萨诸塞州,要求学校官员向校长报告所有的欺凌事件,校长必须“立即进行调查”。

芬兰土尔库大学(University of Turku)的克里斯蒂娜·萨米瓦利(Christina Salmivalli)认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关键是鼓励旁观者进行干预。欺凌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所谓的“社会地位”。她说,通过引导旁观者说出来,或者至少不要嘲笑受害者,欺凌的社会性目的回报可以有所减少。2000年年末,萨米瓦利制定了一项名为KiVa(芬兰语“nice”的意思)的反欺凌计划,其中包括团队建设练习和在线模拟。如今,它在芬兰的数千所学校和世界各地的数百所学校开设,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对受该反欺凌计划影响地区的调查显示,报告自己受到欺凌的人数急剧下降。

其他方法还有很多。北京国际学校的每个更衣室都有保安(但这很少有学校负担得起)。在北美,许多校车司机会安排座位,让被怀疑是欺凌弱小者的人坐在前排。威尔士中部的一所名为Rhiw-Bechan的学校教室里都有一个“担忧箱”,学生们可以匿名举报欺凌者。

马萨诸塞州韦斯顿高中(Weston High School)校长安东尼·帕克(Anthony Parker)表示,每当孩子被指控欺凌弱小时,他都会通知家长。十之八九,欺凌会停止。去年3月,宾夕法尼亚州提出了一项反欺凌法案,该法案将允许法官强制要求欺凌者社区服务,或对被发现欺凌儿童的父母处以500至750美元的罚款。

文化差异同样也使得校园欺凌的情况复杂化。有些国家的孩子因为父母的社会地位极低,因此在校园里受到欺负时,极可能不会得到老师的同情。这种不公平加剧了一些观念——认为对付欺凌的唯一办法就是以牙还牙。亚历山大(Alexander)就是其中之一。他今年23岁,目前在加拿大工作,童年时曾在乌兹别克斯坦度过。他说,“有时你别无选择,除了以牙还牙地打回去,起码这对我来说很管用”。

校园暴力蔓延互联网

孔蒂·艾克斯福德-丹多(Courtney Axford-Dando)从五岁起就受到校园欺凌。一开始是在操场和教室,而后逐渐转向了网上社交媒体。欺凌者会对她的长相和行为大骂一通,并试图在学校孤立她。最终,她得了抑郁症,只有通过多年的心理咨询治疗才能得以缓解。

在所有形式的欺凌行为中,网络上的各种行为最受关注。这是现美国第一夫人梅拉尼娅·特朗普(Melania Trump)发起的“做最好的自己”(Be Best)倡议的一大出发点,该倡议旨在教导孩子们社交、情感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网络平台为欺凌者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方式在校外迫害受害者。网络欺凌从私人威胁到残酷的公开评论,再到传播露骨的性内容,不一而足。青少年在网上受欺負和自杀的报道引起了家长和立法者的恐慌。但是网络欺凌——持续的伤害性骚扰——实际上并不像一些小报的标题所暗示的那样猖獗。患病率的估算也因使用的定义不同而有所差别。一项跨国研究发现,每周在网上被欺负超过一次的儿童比例从日本的0.7%到以色列的12.6%不等。另一项研究发现,27%的美国儿童曾忍受过网络欺凌;而约三分之一的英国青少年曾受过同样伤害。

在网上,帖子如病毒式的广泛传播导致任何东西都会留下痕迹。通常情况下,受害者唯一的防御手段就是完全删除他们的在线档案。但这意味着放弃一种以积极的方式与他人互动的方式。欺凌发生在年轻人消磨时间的地方,目前主要是Instagram、Snapchat、Facebook和WhatsApp。在中国,普遍使用的是社交平台微博。在韩国即时通讯应用Kakaotalk。

Facebook和Instagram使用人工智能识别辱骂性语言。大多数社交媒体网站都有关于如何举报令人不安的内容和屏蔽其他用户的说明。用户可以匿名标记那些他们认为可能有自杀倾向的人的帖子。后台会向被标记的帖子提供一些针对性建议和帮助。Facebook近期宣布了一些新方法,让用户避免“不想要的、冒犯的或伤害性的体验”。该平台将能够同时删除或隐藏一组完整的评论。

世界各地的学校都有不同的应对欺凌的方法,从禁止使用手机到在学校操场上应用软件来屏蔽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大约三分之一的互联网用户年龄在18岁以下。然而,奥斯陆大学(University of Oslo)博士后研究员蒂亚娜·米洛舍维奇(Tijana Milosevic)表示,未成年人很少被问及如何遏制网络欺凌。由于他们在没有大人监督的情况下使用社交媒体,所以当网上出现问题时,他们往往很难告诉父母。特朗普夫人制作了一份传单,建议家长们与孩子们讨论他们的网络生活,这样可以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状态。她提出,要树立良好的网络行为的榜样,并提醒孩子们“网络行为有后果”。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2016年5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2017年12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这些举措使中国在反欺凌的法律问题上走在世界前沿。

猜你喜欢
受害者社交校园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目睹家暴也是受害者”,彰显未成年人保护精细化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关注恐怖主义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