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迪
九旒冕,藏于山东博物馆。
1969年冬,山东省邹县尚寨村的村民在九龙山挖防空洞时,发现了一个墓道。
它通向的,正是明代鲁荒王朱檀的陵墓。第二年春天,考古队来到这里,挖到了秋天,终于打开了两扇重达3吨的石门。呈现在眼前的是幽暗的积水。地宫中,400多个木雕彩绘的车马仪仗俑,有一种阴森的威仪。曾经肃穆的墓室中,各种陈设长年被积水浸泡,一片狼藉,桌案倒扣在金丝楠木的棺椁上。
在棺椁的东侧,有两个朱漆木箱,上面装饰着团龙,伸展五爪,四周祥云环绕。在其中一个木箱中,人们发现了鲁荒王的冕冠和玉质礼器,其中最为庄重的,便是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九旒(音同留)冕。“它是目前我国唯一存世的明初冕冠实物。”山东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郭思克介绍说,“也是现今所发现的中国古代唯一完整的冕冠实物,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
冕是古人在祭拜天地、祖先及举行重大典礼时佩戴的礼冠,与礼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依照地位的高下,冕的形制也各有不同,区别的标志是冕前后悬挂的串珠,也就是“旒”的数目。一般来说,地位最高的帝王是12旒,诸侯9旒,上大夫7旒,下大夫5旒。唐代诗人王维在《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即写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其中的“冕旒”就是帝王的代称。
传说中,黄帝是第一个“造冕垂旒”的人。到了周代,孔子曾说过“服周之冕”,可以推断当时冕的形式已经比较完备。此后历朝历代,冕的使用制度或有增减。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以恢复华夏正统为名,模仿古制,将冕冠制度重新改革,规定皇帝、太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都可佩戴冕冠,其中天子之冕,前后各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12颗玉珠;太子、亲王都是9旒、9珠。
鲁荒王墓中出土的九旒冕,是人们第一次见到明代亲王冕冠的完好实物。它高18厘米,长49.4厘米,宽30.9厘米,由竹篾编织而成,表面敷罗绢黑漆,镶以金圈、金边。冠的两侧有梅花金穿,贯一枚金簪。
王冠的形制不仅仅是华丽,它还寄寓了古代帝王的政治理想。九旒冕的顶部是一块长方形的木板,称为“綖(音同延)板”。綖板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前低后高,呈前俯之态,象征皇帝有谦恭的美德,能倾听民意。
綖板前后,各悬挂着9道旒,每道旒上有9颗玉珠,由赤、白、青、黄、黑5种颜色构成。这五色被称为“正色”,与“五行”相呼应,意味着天象人伦合一,含帝王与宇宙相通之意。这9道旒垂覆在王的眼前,遮蔽住他的视线,使其目不斜视,不见不正之物,“视而不见”就是从此而来。綖板下方有玉衡,两端各以丝线悬挂一枚玉石,垂挂到耳边,称为“充耳”,目的是为了提醒佩戴者切勿轻信谗言,这就是所谓“听而不闻”的由来。
不论垂旒还是充耳,寓意都在警示为政者专心于国家治理,成为贤明之主。然而九旒冕的主人、鲁荒王朱檀,却没有达到王冠的期待。
朱檀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这一年,朱元璋派兵北逐蒙元残余势力,平定漠北;制定五等勋爵制度,用以犒赏功臣;同时,他效仿汉高祖刘邦,分封子嗣为王,以拱卫朱姓皇权,震慑“奸人窥伺之志”。当时才两个月大的朱檀被封为鲁王,岁禄万石,分封之地在兖州。
洪武十八年(1385年),15岁的朱檀到兖州就藩。在孔子故里,年轻的鲁王深受圣人文气的熏陶,常常诵诗读书、对弈弹琴。本来,他可以成为一个文采风流的藩王,但明代诸王普遍信奉道教,好服丹药,朱檀也不例外。他后来一心追求长生不老,终日焚香诵经,服食金石丹药,结果毒发伤了眼睛,最后病入膏肓,百医无效,19岁便死了。因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 ,最后落得个“荒”的谥号。
《岐阳世家文物图像》册中有明代陇西恭献王李贞和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父子的冕服画像,是明初诸王衮冕的珍贵形象记录。
尽管恨铁不成钢,朱元璋对这个儿子还是疼爱有加。鲁荒王的陵区总面积约92万平方米,在明朝各代亲王中是规模最大的。墓中出土的文物,除九旒冕外,還有九缝皮弁(音同变,古代男子戴的帽子)、各式龙袍、金镶玉透雕玉带、唐代的“天风海涛”琴、宋高宗题诗扇面、元代钱选白莲手卷、戗金云龙纹漆箱等等。文物之精美奢华,为世人所惊叹。
有意味的是,短命的朱檀在临死前,留下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鲁靖王。靖王长寿,子孙繁盛,鲁王一系成为明代诸王里传世最久的一支。末代鲁王朱以海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袭封。当年6月,多尔衮进入北京,朱以海逃亡。次年,明朝残余势力拥他在绍兴为监国,兵败后的朱以海最终病死于福建金门。
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原后,冕冠制度被废止。目前,作为文物的垂旒冕,存世的完整器物只有两件,一件是山东博物馆的鲁荒王九旒冕,一件是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登基时的皇帝冕。历史充满吊诡的反讽,冠冕中的政治理想,在这两件仅存的实物中,被证实为一场幻梦——鲁荒王朱檀因沉迷金石丹药,落得英年早逝的结局;袁世凯倒行逆施,也落得万人唾弃的下场。
(感谢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对本栏目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