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海鲜,全诚,田孟宇,陆方苗,蓝必忠
(1.环江县蚕业技术指导站,河池市547100;2.环江县川山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河池市547100 3.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南宁市530007)
蚕桑产业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十三五”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的主要产业,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产业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环江县蚕桑产业取得了较大成效,2018年桑园面积突破1.27万hm2,蚕茧产量2.89万t,位居广西各市县前列,全县种桑养蚕农户5万多户[1]。在环江县的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其中家蚕病虫害的发生造成的危害和冲击最大,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近年来该县蚕病发生的主要情况,分析了主要因素,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今后蚕桑生产提供参考。
环江县家蚕发生的蚕病主要有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白僵病、细菌病、蝇蛆病、微量农药中毒等。不同的养蚕季节蚕病发生程度不同。一般每年的4月中下旬发生家蚕白僵病较多。5—7月中上旬发生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白僵病较多,偶尔发生家蚕农药中毒症状。下半年主要为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居多。近年来,蚕病呈现发病偏早、多种病害集中发生、农药中毒病为突出的特点。
近年来,气候变化较大,较反常的气候条件,对桑树生长、桑园病虫害的发生、养蚕计划和蚕病发生造成的影响较大。如2019年春季,年初持续低温寡照,桑树生长缓慢,桑叶营养积累不足,加上多湿的气候条件,使得家蚕的体质较弱,容易发生白僵病、细菌病等家蚕病害。5月份以后持续高温多雨天气,容易导致家蚕血液型脓病暴发,从而导致很多农户养蚕失败。
近年来,农业生产环境影响较大,自然界中害虫的基数较高,农作物上害虫种类繁多、数量逐年增加。桑园病虫害的频繁发生,导致桑叶质量下降。桑螟、桑尺蠖等鳞翅目害虫发生较多,携带的病原增加了家蚕交叉感染的机会[2]。随着养蚕时间与养蚕量的增加,养蚕大环境中的家蚕病原积累增多,因此形成了发病较早、发病率高、蚕病种类众多的现象。
2.3.1 消毒防病意识不强 在养蚕生产过程中,广大蚕农普遍存在侥幸心理,消毒防病意识较差[3],养蚕生产管理比较粗放,一旦发生蚕病则归咎于蚕种质量不好、运气不佳,很少从自身分析原因。当前农村养蚕生产消毒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消毒药物质量参差不齐。蚕用消毒药物主要是漂白粉、新鲜石灰粉等,而广大农村用的消毒药物,有些保存不当,过期变质,有些则是购买使用了市面上不正规的药物,造成消毒效果不佳。二是不按消毒规范操作,消毒药物配制浓度不准确,漂白粉配制静置时间不够,消毒药品用量不足,消毒程序不规范,消毒不全面、不彻底。三是消毒没有贯穿养蚕全过程,部分蚕农只注重养蚕前的消毒,忽视养蚕中的消毒,不做养蚕结束后的回山消毒,容易造成家蚕病原蔓延扩散。
2.3.2 养蚕环境维护不好 当前蚕农专业合作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村养蚕多数是散户散养,养蚕设施条件较差,蚕沙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堆放在路边、桑园的现象突出;病死蚕随意丢弃,造成家蚕病原扩散,污染养蚕环境。蚕房、桑园周边病虫害防治用药缺乏统一安排,无法确保安全隔离期,容易导致桑叶污染,家蚕农药中毒。
2.3.3 养蚕批次混乱 同一区域各户养蚕时间不统一,批次不分明,各批次间隔时间太短,甚至养蚕批次重叠,有些农户大小蚕混养,形成“阶梯式”养蚕方式,小蚕、大蚕、上蔟结茧在同一个饲育环境中,各种病原交叉污染,蚕病连续发生的机率增大。
2.3.4 养蚕技术操作不当 农村养蚕贪多粗放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一是蚕座蚕头数过多,农户养蚕数量较多,蚕房空间有限,导致单位面积蚕体之间密度大,有些是蚕农没有养成扩座的习惯,造成蚕座拥挤,易形成创伤交叉染病。二是没做好眠前眠起处理,催眠及饷食时机没有把握好,未做提青分批,导致蚕儿发育不齐,体质虚弱。三是未及时淘汰病蚕、弱小蚕,病死蚕到处乱丢,导致病原扩散。
2.3.5 桑叶质量不高 桑叶是家蚕主要的饲料来源,农村养蚕普遍存在“重蚕轻桑”的现象,以致于桑园管理不好,病虫害防控不力,桑园肥水管理不到位,导致桑叶质量较差。如桑叶采摘贮存不当,不按蚕龄期采摘适熟的桑叶,或受劳动力等因素限制,采露水叶,桑叶采摘回来没有及时抖松散热,桑叶发酵变质,使桑叶营养损失和病原繁殖,容易导致蚕病发生。
2.3.6 防治措施不妥 蚕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多数蚕农只注意“治”而不重视“防”,只在家蚕出现病症才急于处理,但为时已晚。特别是在小蚕期、眠起等易感期,没有给足新鲜桑叶、不适时用药或未对症下药,延误防病的时间,致使病情加剧。大多数蚕农养蚕设施比较简陋,通风换气条件较差,养蚕时没注意蚕室内小气候的调节,石灰撒放量不足或者使用过期石灰,有些甚至不撒石灰,没能及时消灭或隔离病原。
蚕病发生与养蚕环境关系密切,养蚕设施要具备通风换气较好的条件,配备专用的大小蚕房、贮桑室、蚕沙无害化处理等设施。在同样的气候环境条件下,养蚕设施好的,蚕病发生的概率要低很多。
3.2.1 严格贯彻养蚕技术规程 把消毒防病工作贯穿于养蚕全过程。养蚕前做好“两消一洗”工作,对蚕室、附属室、周围环境及养蚕用具进行清理、打扫,消毒、清洗、再消毒。养蚕过程中加强蚕体、蚕座消毒,各龄起蚕饷食前要撒新鲜石灰粉或“防病一号”。勤撒石灰粉,五龄期每天或隔天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遇到多湿天气适当增加撒石灰粉的次数,促进蚕座清洁干燥,隔离病原。定期对蚕室地面和周围环境进行消毒。熟蚕上蔟结茧后,及时妥善清理蚕沙,养蚕结束做好回山消毒。
3.2.2 消毒要精准全面 消毒药物配制要精准,一般常用的消毒药物是漂白粉,使用浓度为含有效氯1%,喷洒用量约为250 g/m2,消毒后保持湿润30 min以上。其他消毒药物如新鲜石灰用于蚕室、蚕具及环境消毒为2%石灰混浊液,墙壁和地板可用10%石灰浆涂刷。药剂要配得准确,药液喷洒要全面均匀。
3.3.1 合理安排生产批次 根据桑园、蚕房、人力条件,确定养蚕量,切忌贪多滥养,以免空间不够、蚕座蚕头过密、桑叶不足、护理不到位而造成损失。春季气候多变,要及时调整第一批养蚕的时间。养蚕批次要分明,各批次间要保持适当的间隔,预留消毒防病周转时间和空间。
3.3.2 选择合适的品种 养蚕要选择适合本地气候环境的蚕品种,不同的季节,选择适宜的蚕品种饲养。当前适合广西饲养的家蚕品种主要有两广二号、桂蚕2号,桂蚕N2等。两广二号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强健性品种,适合在夏季高温多湿的季节饲养。桂蚕2号是优质高产品种,丝量较高,适合春秋气候条件较好的季节饲养。桂蚕N2是广西选育的抗血液型脓病家蚕品种,适合高温多湿、气候较差、脓病高发的季节饲养。2013年在环江县的试验示范中,桂蚕N2表现出了较强的抗病性状,产量稳定,深受小蚕共育室和广大蚕农的欢迎[4]。农村养蚕千万不要冒险选择未经过适应性饲养试验、来源不明的家蚕品种。近年来,个别农户饲养不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家蚕品种导致蚕病暴发而颗粒无收的现象屡有发生。
3.3.3 选用信誉较好的商品小蚕 环江县小蚕共育率位居广西前列,蚕户大都是选用商品小蚕来饲养。“养好小蚕一半收”,当发生蚕病时,很多蚕户把养蚕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小蚕不健康,而小蚕共育户则往往把矛头指向蚕种。其实养蚕的成败,是受如前文所述的气候环境和管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小蚕质量虽然不是养好蚕的唯一因素,但很多情况下确实是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小蚕共育室为争抢客户而恶性竞争,未按照标准配备相应的设施,擅自增加蚁量,蚕房、技术工人超负荷生产。或为降低成本选购劣质或超期蚕种,导致质量把关跟不上。故商品小蚕要选择口碑好,技术操作规范,售后技术服务到位的共育室,以确保小蚕的质量。
3.4.1 加强桑园肥培管理 家蚕的体质与桑叶质量的好坏密切相关。优质的桑叶,是养蚕高产高效的基础。桑园管理要重视氮磷钾配方施肥,保持土壤养分均衡,不要单施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以满足桑叶的生长需要。桑园用肥尽量用桑园专用肥料,避免施用药肥,以免残效期较长被桑叶吸收而导致家蚕中毒。
3.4.2 加强桑树病虫害防治 桑园病虫害的发生不仅影响桑叶的产量质量,有些虫害携带的病原还会与家蚕交叉感染。养蚕季节宜选用残效期较短的农药,如乐果、敌敌畏等。养蚕结束后及时进行桑园喷药封园,冬伐后及时清理桑园落叶、枯枝。剪下来的枝条及时搬离桑园,尽量降低虫口密度。桑园病虫病防控方面提倡统防统治,连片治理。要密切留意桑园周边其他农作物用药,养蚕时期尽量不要使用吡丙醚类农药,以避免污染桑叶导致家蚕农药中毒。
小蚕饲养要做到温湿宜、叶质优、蚕座匀、防病严、眠起齐;大蚕饲养要确保通风好、良桑饱、蚕座稀、消毒勤、分批清,重视调节蚕座密度,蚕室保持合适的温度、湿度,注意淘汰病蚕、弱小蚕,及时匀座扩座,眠前超前扩座,及时提青分批。
完善蚕种市场、商品小蚕共育监管,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条例》加大执法检查,维护良好的生产秩序。加强蚕病的监测和预警预报,做好重大蚕病的防控措施,提高应对蚕病风险的能力。
大力普及蚕病的防控知识,开展针对性的蚕病防控技术培训,组织专业技术专家、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提高蚕农科学养蚕技能。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蚕桑标准化生产,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统一生产管理,发挥蚕桑产业扶贫作用,加大养蚕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进行桑园改造、标准化蚕房建设、蚕沙无害化处理,以标准化生产示范带动,推广应用优质高效蚕桑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