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

2019-03-19 13:57□宁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特色

□宁 琼 王 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历史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先进的理论来源,坚实的实践基础,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

一、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传承历史、立足现实又着眼未来。它本源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红色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有根之树。

(一)传承历史,是有源之水。“水之不涸,以其有源也。”第一,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化从未间断,具有其它文明无法比拟的比较优势。纵观世界文明史,希腊文明已然消退,印度文明几尽淹没,玛雅文明难觅其踪,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弦歌不绝、欲火重生,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中国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齐治平浑然一体,凝聚形成了具有独特价值体系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中华文化。第三,中华文化涵养了中华民族,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丰富的内生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民族勤劳智慧、不懈进取、自强不息,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3]正因为于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活水源头,铸就了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4]。

(二)立足现实,是有本之木。“木之不拔,以其有本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长于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化理论成果,成功领导了伟大的中国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完成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第二,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本质与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为文化自信夯实坚定的基础,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表现为价值观的自信[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是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成为文化自信的实践理由。中华文化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因为它的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6],它所保持的相互选择、独立前行的思想定力,焕发出的众志成城的精神伟力坚定了文化自信的理由。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

(三)着眼未来,是有根之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7]。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能够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8]第二,它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它汲取世界先进文化的营养,又服务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它在交流、交融中丰富和发展自己,又在吸纳、接受中树立世界眼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聚合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根基。第三,它立足中国,着眼未来,走向世界,它不仅“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与共”。[9]它以“共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共处和谐共生”的理念赢得世界人民的认同与尊重,因为“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6]

二、理论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又是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它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西方优秀文化为借鉴。它自成理论体系又博采中外,内涵丰富且外延广阔,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是更基础的自信。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0]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滋养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创造了灿烂辉煌、气势恢宏、无与伦比的物质文明,凝练了“讲仁爱、重根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念,凝聚了独特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充实了内容。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烈的感召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涵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夯实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11]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是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12]。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90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凭着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高度自信,中华民族才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文化自信的理论源泉。革命年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文化,赢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赋予了中华民族的自信。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13]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创新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14]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自信。讲文化自信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自信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自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人类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所提供的中国方案的自信,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自信,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自信[15]。

(三)以西方优秀文化为借鉴,是更广泛的自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既个性突出,又广收并蓄,具有广泛的自信内涵。1940年1月,毛泽东提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16]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但是又是“有分析有批判地学”[17]是“洋为中用。”[18]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同样提出要建立的是:“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新文化[19]。对于西方优秀文化,江泽民认为:“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积极学习和运用。”[20]胡锦涛强调“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2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问题的决议》一如既往地提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2]。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是融入更多世界元素,在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活动”后,“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23]“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24]更加增加了自信的广泛性。

三、现实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统一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客观现实中。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分别为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丰富了内涵。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精神支撑与心理基石,构成其他三个自信的精神基因,也是一切自信的源泉和根基[25]。

(一)科学的理论为文化自信奠定基础。“理论上坚定成熟,什么力量也不能动摇我们”[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根本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1]“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1]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27],有了这种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也就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基础。

(二)制度的优越为文化自信提供保障。制度的自觉和自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28]。“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仅适合中国社会符合中国国情,具有特有的本质、鲜明的特色和巨大的优势,而且能够有效保证和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它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共同理想的思想优势;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优势;发扬人民民主、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政治优势;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经济优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优势[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这是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29]制度的优越具有强烈的比较优势,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道路的先进为文化自信丰富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一种客观和清醒的自我认识,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1]这条道路体现了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自觉担当,来自于历史和人民的自觉选择,来自走这条道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自豪感,来自对在开辟和坚持这条道路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和信心,更来自于人民群众对这条道路的高度认同。这条路顺应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回应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要求,更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30]这条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31]坚定的文化自信,正是这种信心的强大依托与丰沛源泉。

(四)价值的崇高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仅蕴含着“以邻为善、协和万邦”的价值理念,更是在发展中具备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眼光,其崇高的价值更具全球意义而得到了世界认同而引领全球,更加增添了自信的底气。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就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对世界的影响愈发强大。2017年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2]、“一带一路”[3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34]相继写入联合国协议。不管是“构建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还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推出,都体现了中国的智慧与担当,体现了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历史责任。也让全世界认同了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看到了人类未来的希望,亦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更加增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底气。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