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青
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下,大数据成为当前社会中信息分析、处理、收集、决策的主要手段。在当下,以常规性软件工具的管理、筛选、捕捉和处理海量信息,进以形成数据整合,对于支撑决策、洞察新的情况、优化工作效率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实施来说,大数据背景下首要工作是依据社会人才信息的收集,通过交叉比对分析,确定人力结构,进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进行人才培养,特别是一些职业性和技能型特点较为显著的学科,人才输送更应当与社会需求融合。进以,才能发挥高职教育的价值,使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更具备核心竞争力。基于此,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依托大数据做课程的改革调整,会使课改更具实效性与针对性。
(一)使课改更具针对性。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财务管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使之具备较强任职能力。依托大数据的分析和归纳,可以将社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实际需求进行综合对比、梳理,进以形成教学新方向。即依照社会实际的人才需求,课改的实施会调整教学内容和深度,使教育更加契合社会需求[1]。简而言之,大数据提供了财务管理课程的改革方向和准确的层次,使其更具针对性。
(二)促进课改更具有效性。教育的实施,应以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为基础。在推进课改的进程中,一方面,大数据可以有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接受能力作分析和总结,对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大数据会将教、学主体进行有机融合,给出最佳指导意见。进而,大数据下的课改不仅有明确的方向,更有了具体的实施策略,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也会使课改的实践效果更显著。简而言之,大数据是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使课改具有有效性,应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
以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来看,当前社会在财务管理方面,对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才应具有扎实、先进的理论知识储备,既能够及时、准确地给出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决策方案,指出其所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化解和应对;第二,人才应具有专业实践能力,即在具体的财务工作中,相关财务人员对操作流程、方式方法都有较为精准的把握;第三,人才应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企业想要取得长足发展,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管理、提升[2]。财务管理作为企业营运、生产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其工作人员不仅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转变能力,还要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参考和支持。
(一)体系问题。第一,当前的课程体系较为失衡,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性内容占比不足。因应试性明显,在数据调研中,有30%以上的学生反馈认为当前的财务课程教学缺乏实践锻炼机会;第二,教学推进中,新的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安排有限,更多的还是对过去的财务工作管理的一些经验和总结,其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助益不大。
(二)教学目标问题。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阻碍了教育实施的有效性。近4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都是依照教材实施,重点讲完即止,教学比较刻板、模式化,导致课堂的整体氛围较为沉闷,学生没有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对于自身的学习目标也没有清晰的认识。
(三)开展方式问题。在调研数据中:近80%的学生认为财务管理授课多是教师讲的多,学生参与少,课堂乏味、无趣,学习过于机械化,财务管理专业似乎并不适合自己。这就需要教师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更生动、学生探究意向更浓烈。
(四)考核问题。能力考核方式过于片面、单一。财务管理系统中对不同职位、性质的工作人员能力要求有所不同,其教学的侧重方向也应有所调整。但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多是一概而论,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并没有很大参考价值。
(一)依托社会实践设置课程体系。伴随科技信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中,财务管理教育也应顺势扭转思路。可通过网络进行重点企业调研,对其财务管理实际需求做整理和统计,以调整财务课程的设计,使教学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还应加大操作教学比重。可通过云平台,征集与教学相关的实际企业财务处理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中集思广益,促进理论内化,使学生具有应用意识和动手能力。创新财务课程的设置,才能在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使学生具有实践观念。简而言之,依托大数据调整授课体系,将在促进生动授课中,教师隐身为课堂的引导者,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进以促进其专业体系的形成。
(二)以现代化思路开展授课。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就业,在社会工作中具有显著优势,在财务管理教学改革中,应以新时期社会发展基调为教学着眼,开展现代化教学。例如:以教学重点为出发,利用互联网对教学的极大促动,经大数据的相关处理,对教学进行灵活调整。可进行微课的情景教学,征集当下知名企业中的财务案例展开教学探讨,模拟学生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给出完整的财务解决方案,学生也可通过大数据整合资料佐证自己方案的可行性。总之,利用数据资源,使教学贴近社会现实,给学生更多的自我成长和完善空间,在促进其专业学习能力的同时,体现现代化教学发展的特点。
(三)依据岗位能力制定考核计划。在财务管理体系中,出纳、财会、审计等不同工作性质的工作内容不同,侧重点也不同,这就要求学生应具有差异性能力。在教学考核中,应体现不同的岗位评估测试。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短板,并在教学细节中完善、促进其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升。进而,才能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力和工作水平。
现阶段在大数据时代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的思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的同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调整。唯有如此,才能体现高职院校教学的价值,使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发展具有高匹配度,从而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