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细妹 赵 耀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启了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时代的变化以及原有扶贫措施的弊端让新时期的扶贫工作变得异常艰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与此同时,2018年我国贫困人口总数为1,660万人,其中有1,513万人居住在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正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实现2020年全民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工作已被确立为国家战略。基于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战略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我国逐渐确立了以职业教育为主线,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战略导向,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圆满完成带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走向小康的康庄大道。
(一)从根本上扭转贫困局面。职业教育主要面对社会需求,培养为从事某项工作而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人才,目前职业教育是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最重要的源头之一。总览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地处边陲,但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无论是丰富的矿产资源、别具一格的自然风光还是丰富多彩的人文文化都具备着无限的市场开发价值。国家为了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同样做出了不少的帮扶措施,例如连接新疆库尔勒和四川成都的库成铁路、连接云南和西藏的滇藏铁路以及直通缅甸和泰国的大理-仰光线和玉溪-曼谷线等。
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开发潜能无限的自然资源以及国家的交通帮扶,已然具备着“天时”、“地利”的优势,但是却依然被贫困所累,究其根本便是尚未达到的关键条件——“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发价值巨大,但是一直以来缺乏具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去开发和利用。语言障碍、基础设施落后、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等弊端使得东部的大型企业不愿承担巨大风险开发少数民族地区,而即使有大型企业去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当地居民同样无法获得广泛的经济状况改善,一是因为企业的盈利性使其更注重经济效应,而飞非社会效应;二是因为这样的开发使得当地居民处于被动地位,在大型开发企业的钳制下无法获得长期有效的发展。
由此看来,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必须牢牢控制自主权,而职业教育让当地居民掌握知识和技能,充分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是少数民族地区达到“人和”条件的必经之路,也是当地居民自主开发家乡优势,实现精准扶贫愿景的根本举措。
(二)利于改变教育观念,促进就业。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较为落后,大多数贫困家庭一辈子靠土地吃饭,贫困和语言不通使得其难以接受足够的教育,受教育程度的低下促使他们无法对教育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无法理解教育对生活的重要性,因此许多家庭轻易放弃子女的教育。低下的教育投资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就业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而低就业又导致低收入,低收入又进一步造成对教育的低投资,从而形成一个教育缺乏与贫困的恶性循环。
职业教育面向的是社会的直接需求,为社会培养技术性人才,辅以知识理论的教授,所以职业教育同样能保证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教育与社会人力需求紧密联系,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其教育成果较其他类型的教育更为直观,更为显著,也更容易量化,所以无论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还是改善其对教育的观念,职业教育都是最好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居民受教育难的问题,国家已经策划实施了一系列的补贴措施。第一,我国自2010年起免除中等职业教育的一切学费,并补贴其一部分生活费;第二,在某些省份,如湖南,具有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和省户籍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及因灾因病等特殊原因返贫的非在册贫困户子女,经扶贫部门按“两公示一公告”程序审核后,进入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系统的可享受教育精准扶贫资助。在就业方面,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而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近年来也稳定在90%左右,且我国对高端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量也一年超过一年,可见职业教育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民来说可谓是最优的教育类型选择。
(一)加强教育宣传。上述内容已明确指出教育理念的落后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低教育投资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教育观念,让其领悟教育对个人、家庭的重要性势在必行。
政府人员可以和基层干部展开深度合作,对每个家庭的劳动力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并了解其可以接受教育的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和学业基础,替他们选择合适的学校劝说其接受职业教育。同时加大宣传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补贴政策,以及当地职业教育院校的层次、专业、优势、特点,让贫困人民消除对高昂学费、生活费的顾虑,安心地送可以接受教育的家庭成员到学校接受教育。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当地正在接受职业教育或者已经接受职业教育找到工作改善家庭贫困现状的人员,跟随政府工作人员协助宣传,通过分享自身的亲身经历,让贫困家庭真实地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
(二)坚决落实国家补贴政策。“绝不让一名家庭困难学生因贫困而辍学”是国家对所有贫困学子的承诺,而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这样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因此,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国家补贴政策,减少这样的社会悲剧,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民争取受教育的权利。
在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下,政府人员、基层干部必须掌握每个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家庭的具体情况,在宣传时说清楚所有的国家补贴政策,仔细回答人民的问题,并认真仔细地告诉每个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应对被非法剥夺受补助权利的措施,让贫困人民明确自己接受补助权利的所有细节,并鼓励其为自己在接受教育时可能遇到的不公作斗争。同时,严格监督各个职业教育院校的补助体系,是否建立完善、全方位的奖学金、补助、贷款、免学杂费、减书费、勤工俭学帮扶以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贫困生资助体系,让每一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受到与自身贫困情况相符的国家资助,帮助其完成学业,进入工作岗位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条件。同样的,政府应该加强各院校对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执行情况,一旦出现贪污腐败等现象一律严惩不贷,并鼓励学生们加入监督体系,勇敢地维护自身应得的权利。
(三)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院校水平。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极为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远远比不上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水平,一方面是社会的不公平,另一方面,落后的教育水平也不利于学生今后更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必须积极改善当地职业教育院校的教育水平,提高吸引力,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职业教育中。第一,学校要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优质师资团队,我国一直以来便有帮扶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例如高考加分政策等。一系列的帮扶措施使得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少数民族地区政府、职业教育院校要做的便是积极引进这些高端人才加入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为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与此同时,也要引进在农业、牧业、服务业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和骨干教师进入校园,以其丰富的就业经验和教学经验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职业教育。第二,在政府的引导下,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度的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中把所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优质的技术型人才以及高端技术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打通学生从少数民族地区走向一二线大城市的发展之路。第三,大力建设与当地待开发资源相关的专业,为当地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支持。前文已提到,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国家交通的不断建设让其达到“天时、地利”的条件,唯有“人和”的条件迟迟未决,制约当地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开设与当地资源、特色紧密结合的相关专业,正是对症下药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为未来少数民族地区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职业院校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落后是目前职业教育的通病,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和学生个人的发展,所以精准扶贫下的职业教育必须秉持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为社会输送优质的人才,促进学生个人全面发展,为贫困家庭依靠职业教育摆脱贫困提供保障,从而达到精准扶贫的目标。第一,学校必须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为基础,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为其安排专业,并根据新入学少数民族学生本身已具备的专业基础灵活安排学制,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第二,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变更、删改和增加相关专业或者专业的相关内容。与此同时,以本地区经济结构为基础展开课程的设置,满足本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需要,即同时兼顾时代发展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打造全面的教育培养方案。第三,根据相关专业性质,适时适当加入社会实践,优化知识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在尊重当地文化基础上让优质教学进入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课堂。
通过职业教育使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其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促进个人发展的同时,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摆脱贫困走向小康,是当前精准扶贫下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脱贫致富不仅关系民族团结、民族发展,更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必须全面落实精准扶贫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为未来民族和国家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