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琳, 高 强, 刘 浩, 刘玲玲, 张惊雷, 于 京
(1. 天津理工大学 工程训练中心,天津 300384; 2. 天津理工大学 教务处, 天津 300384)
当前由工程实践引发的社会问题日渐凸显,如危害公众安全的豆腐渣工程、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等。其中,工程活动共同体缺乏职业伦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工程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工程的质量,也关乎人们的福利和安全。法律的制裁主要表现为事故出现后的惩罚,如何在灾难发生前,积极预防,值得国人反思。
2016年6月,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成员国,意味着我国工程教育已与世界接轨[1]。对工程共同体成员加强工程伦理教育,使其在实施工程过程中遵守一定的规范,可以预防潜在灾难的发生,减少工程活动对社会造成的伤害[2]。因此,在高校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是时代发展对高校提出的要求,是高等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在高校中实施工程伦理教育[3]。以美国为例,美国工程和技术认证委员会(简称ABET),于20世纪80年代明确要求,“伦理教育”相关内容必须包含在工程认证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现行的ABET“工程准则2000”要求,工程专业必须表明他们的毕业生具备“对职业与伦理责任的理解”,接受“在全球和社会的背景下理解工程方案的影响所必需的宽广教育”[4]。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都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制定了规范本专业工程行为的职业伦理章程,专业的工程师必须对职业章程所规定的内容认同、遵守并履行。
与此相对照,我国的“现代工程伦理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是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史中对“工程伦理”的认识却不曾缺席。宋代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先秦庄周笔下善于“解牛”的“庖丁”,他们专注于本职工作的“工匠精神”正是工程伦理的正面范例和文化渊源。当下由于功利思想作崇,造成了现代职业精神的缺失。为了在新时期重振工程职业精神,我们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工程现实,探索建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伦理教育模式。
我国业界学者正在积极探索一条既能传承历史,又能接轨世界的教育新路。1998年,肖平教授申请了名为“工程伦理研究”的课题,并以此为基础出版了中国大陆第一部工程伦理教材。两年后,西南交通大学率先开设了“工程伦理学”课程[5],开创了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先河。随后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一系列院校陆续开设了工程伦理教育课程[6]。但总体而言,工程伦理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容乐观,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式。
笔者所在高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机械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等4个专业已通过工程专业认证,也是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和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在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中具有一定典型性。为了解本校工程伦理教育情况,特展开调查,获得原始数据。
调查对象为工程类专业的7个二级学院,36个专业的在校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利用Mycos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制定问卷。参与调查学生共720名,除去个别学生因不理解调查主题使问卷无效外,调查结果可以客观反映本校工程伦理教育现状。以下是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在被问及“是否了解工程伦理概念”时,34%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过,60%的学生表示听说过,但不清楚,仅有6%的学生深入了解过,如图1所示。可见本校关于工程伦理教育的普及程度不高。
图1 工程伦理概念普及情况分布
究其原因,首先在学校层面,本校没有开设与工程伦理内容相关的课程。由于独立开设课程需要师资力量,工程伦理是工程学和伦理学的交叉学科,寻找既有工程专业背景,又接受过伦理培训的专职教师比较困难。另外学生的周学时数一般在20~30学时,如果单独开设课程,势必会使课业更加繁重,影响学习效果。
在学生层面,重理轻文的现象在工科专业普遍存在[7],学生对人文类学科的关注度不够,更倾向于学习专业技能知识。因此多数学生不会主动参加学校开展的有关“工程伦理”的讲座、研讨会等。
当被问及“工程人员应该遵守的第一准则是什么”时,73%的学生选择“保护人类利益,尊重人的健康、安全和福祉”。当被问及“某建设项目规划中遇到重要文化遗址,若加以保护则需要改变原规划方案,同时增加工程投资,您认为有无必要改变规划方案”时,93%的学生选择了“改变规划方案,增加工程投资,保护文化遗产”。
调查结果说明,虽然现阶段校内伦理教育不够普及,但学生群体比较认同工程活动中以人为本的准则,在出现工程困境时,能够处理好经济利益、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但是当问卷中虚拟问题的矛盾层次趋于复杂时,学生的回答就不那么确切了。当被问及“有一个项目会给您和您的单位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但由于技术不成熟、投资不足或选址不当等原因,可能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严重破坏。而如果您放弃,其他人也会去做,那么您会怎么做?”学生的回答比较分散,没有占绝对优势的解决方法,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
在问及工程伦理是否可以等同于职业道德时,超过68%的学生认为二者概念相同,如图3所示。
可见,大多数学生没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工程伦理基本概念,将职业道德与伦理混为一谈,认识停留在表层,处理复杂论理冲突的能力不足。对待简单问题的判断大多基于自身的道德修养,而非工程素养,这不利于学生日后成才,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工程质量。
当被问及“工程伦理教育是否必要”时,认识到其重要性的学生达到93%,如图4所示。
说明学生对开设此课程有较高的认同感,渴望接受工程伦理教育,提高自身的工程伦理素养。
对课堂形式的调查显示,被学生认可的位居前四位的课堂形式是:教师先阐述相关知识,再进行案例讨论;开设网络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学生间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案例实际情况,如图5所示。
图3 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图4 对“工程伦理”课程重要程度的认识
图5 课堂形式
工程训练中心是实施工程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基地,比起专业学院,学生范围更广,课程面向本校所有工科专业学生,为工程伦理教育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结合上述调查情况,首先在工程训练II——电工电子实训中进行工程伦理教育试点。
美国工程伦理学家戴维斯(M.Davids)将大学阶段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归纳为四大核心:增进学生对职业行为标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度;增强学生的伦理意志力;改进学生的伦理判断能力[8]。
工科是讲究量化的精准科学,工科学生习惯于通过建模的方法将具体事物抽象化,依据对数学公式的严格计算,实施工程计划。但是学习工程伦理,不能用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很多伦理问题不只是简单的对与错。对工程价值目标的衡量是多元化的,各目标之间有时是相互矛盾的,比如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质量最好之间的矛盾,对环境的保护和工程实施进度之间的矛盾等。过分强调优化某一单方面目标势必会造成其他目标的受损。
希望通过短暂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在今后的工程活动中,掌握分析矛盾的方法,当遇到价值冲突或价值悖论时,可根据伦理的基本原则,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权衡,进而做出最优的抉择。
国内外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三种,独立设课、跨课程授课、与非技术课程整合。下面将这三种教学模式的利弊作一比较,见表1。
表1 工程伦理教育教学模式比较
在综合比较利弊后,结合我中心自身教学条件,调整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时间,安排连续4学时对学生进行工程伦理集中授课。在不开设新课程的前提下,既保证了授课的连续性,又能保证将工程伦理教学与技术课程相结合。
从问卷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理论灌输外的其他授课形式。如果继续在课堂上进行抽象的道德说教,不仅不会达到教学目的,还会引起学生反感。工程伦理是一种实践伦理[9],强调运用逻辑解决工程活动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因此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安排见表2。
表2 工程伦理课学时安排
(1)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一个真实的或虚构的事件的描述,向学生展现工程实践中可能出现的两难困境[10]。为使学生掌握共性的伦理问题在不同领域的特殊表现,分析不同工程领域的工程伦理规范[11],了解本专业可能发生的问题冲突和抉择方法,教研组对不同专业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选取与各专业结合度较高的案例进行讲解。
以环境科学与安全学院教学为例,首先提出一个典型案例——“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引导学生从以下4个方面审视案例:
① 合法性:事件本身是否已触犯法律规定;
② 群体共识:事件本身是否违反相关专业规范、守则、组织章程及工作规则等;
③ 专业价值:依据自身的专业及价值观判断事件的合理性,并以诚实、正直的态度审视事件的正当性;
④ 舆论测试:通过对事件进行上述审视后,是否会引起负面的公众舆论。
上述“四步分析法”的目的是,将一些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结构如表3所示。
表3 传授的知识结构
(2) 情景教学及分组讨论。工程是集体性活动[12],从工程师到投资方、管理者、监督单位等都是工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相关方,这些人员构成了“工程职业共同体”[13]。在工程类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可能成为上述职业角色中的任何一个。因此要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审视伦理问题,即共同体伦理。为力求公正客观,案例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同时站在“第三方”的立场审视事件,目的是为了强调人们在工程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规范,但缺乏角色代入感,因此在案例教学后安排了情景叙事教学。
构造工程实践场景,由学生扮演工程职业共同体中的不同成员,训练学生从当事人的立场考虑如何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当学生将不同的道德心理、价值取向等内容带入角色时,他们便可身临其境地感受实际工程活动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并设身处地地考虑,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同的职业角色在具体事件情景中的社会责任、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等一系列问题[14]。
“挑战者号爆炸事件”是工程伦理课堂中最经典的案例,事件牵涉工程师的职业立场、公司高层的管理者立场,乃至政府部门各种政治立场间的价值冲突等。课堂上先播放影片介绍事件始末,使学生融入事件情景,然后分组扮演事件中的各群体角色。经讨论后,每组派出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结果,即抛开事件的真实结果,向其他学生展示小组成员认为的最佳解决方案。
(3)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搜集正、反面伦理案例各一个,对反面案例需要采用上文中提出的“四步分析法”进行分析,作为作业提交。学生在搜集资料整理案例的同时,可以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分析,再通过认真思考,使对伦理问题的认识得到升华。教师通过批阅学生作业,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调整后续教学方向,并对精彩案例进行整理留存,留待今后的课堂上使用。
参考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工程伦理》一书,制作了网络课堂。网络课堂的内容主要涉及案例集锦、伦理规则导论、前沿动态、参考教材等模块,网络课堂界面如图6所示。旨在达到以下目的:
图6 网络课堂界面
(1)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本次教学改革将工程伦理教育嵌入到电工电子实训中,课时有限,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形成课堂教学加课后自学的立体化支撑。
(2) 作为高年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自学课堂。在访谈过程中,发现研究生群体的工程素养依然不容乐观。研究生层次的学生,是未来工程活动中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他们的工程伦理受教程度非常重要。
加强工科在校生的工程伦理观念任重而道远,今后计划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1) 希望得到学校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以鼓励教师开展相关教学交流活动,将工程伦理思想在工程训练中心的其他课堂上普及;
(2) 通过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和工厂、邀请经验丰富的工程从业人员进校演讲等多种途径,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切实感受“实践中的伦理”;
(3) 继续完善网络课堂内容,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