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阈下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2019-03-19 13:14刘清华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物业管理物业实训

包 进, 刘清华, 周 茜

(重庆师范大学 涉外商贸学院, 重庆 401520)

近20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作为房地产业的延伸,物业管理行业得益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同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但与大部分传统服务业一样,难以继续依靠人口红利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实现物业管理行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十九大报告提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1],为物业管理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导向。同时,随着大量互联网相关技术及成果应用到现代建筑或小区建设中,从理论上看既能提升居民舒适度和兴奋感,也有助于提高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效率及水准。然而,目前部分住宅小区的智能化设备却处于使用率不高甚至闲置状态。造成这种境况的重要原因是,物业管理企业缺少足够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来保障这类设施设备的有效运作。在政策驱动和技术助力下,物业管理行业人力资源的质量日益成为影响其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对高层次、高素质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

1 “互联网+”视阈下的物业管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物业管理行业从最初“物的管理”即以区域内房屋维修、设施设备管理与养护为重心的物业管理“1.0时代”,发展到以“物的管理和人的服务并重”的物业管理“2.0时代”,物业管理企业开始注重为业主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系统。随着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物业管理行业开始进入“3.0时代”。部分物业管理领军企业开始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对传统物业经营模式进行改造,积极探索尝试借助大数据平台和互联网技术,打破原有物业管理中存在的物理边界,推动物业管理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构建智慧物业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物业服务体系架构图

“互联网+”对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正在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推动着物业管理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方面的转型,必然促使企业在职位配置、职业胜任力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一方面,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体系要求更趋全面。物业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完备的与物业管理相关的经营管理、法律法规、设备维护方面的知识,更需要掌握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相关知识,以便有效利用相关技术和设备开展工作。另一方面,随着先进技术和设备替代简单劳动,如保安、保洁等岗位,企业的员工需求量会呈现下降趋势,但技术的替代性并非意味着人的作用在物业管理中的削弱,相反,在员工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所有员工都将被推向服务一线,原本相对独立的岗位之间的关联性也会增强。“3.0时代”的物业从业人员不再是被动地工作,而是需要借助互联网主动地处理业主的问题,这种工作模式的转变,要求员工的思维模式也要随之调整。因此,现阶段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增加反映“互联网+”技术的相关课程,更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

2 物业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建设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为物业管理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办学层次主要集中在专科、高职,全国开设本科物业管理专业的院校仅30余所。随着2016年发布《高等学校物业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物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进入到规范化发展阶段。在应用型物业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基础,各院校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施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受制于各院校办学基础以及人才培养定位的差异,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还有待提升。目前实践教学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1) 实践教学系统性不强。物业管理是一个融合管理、经济、工程等多学科的专业,要将多个学科有效融合到教学中具有一定挑战性。目前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院校大多参照“四板块一环节”的教学模式[2],基本覆盖物业管理不同岗位的人才培养需求。但由于各校办学基础的差异,导致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有所不同,如有的侧重客服管理方向,有的侧重工程维修方向,造成各校在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方面有一定倾向性。同时,学校如果要完全实现“四板块一环节”的教学模式,师资结构、实验条件方面的压力会凸显,出现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不到位,或课程实践环节碎片化、随意化等问题,使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不强,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2) 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目前物业管理实践教学主要依靠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由于专业建设时间较短,实践教学经验不足,部分院校的校内实验室仅限于购买物业管理软件,多种课程只能在同样的实验环境下授课。同时,由于缺乏MOOC、微课等现代教学资源,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3]。虽然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有所突破,但一般只用于项目参观。这种体验式教学虽然对学生提升专业认知有一定帮助,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却是有限的。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参与实践性教学的热情,造成实践教学效果不及预期。

(3) 校内实验资源匮乏。目前的物业管理实验室多以物业信息管理软件为主体[4]。这类实验室对物业管理相关课程的覆盖面有限、操作形式单一、仿真程度较低,限制了实验室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难以满足物业不同岗位的实训需求。部分学校虽积极协调相关学科资源,如传感器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等,对物业管理的实训资源进行补充,但还是难以改变校内物业管理实训资源匮乏的现状。同时,高校投入到与物业管理相关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及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资金有限,使得物业管理专业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方面略显滞后。

(4) 校外实训基地考核困难。由于校内实验条件的限制,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成为高校完善物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突破口。从实践情况来看,由于行业需求旺盛,企业合作意愿强烈,不少高校建立了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5]。目前,校外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是对实训效果的考核困难。由于校企双方在实训教学中的分工不够明晰,学校在实训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导致实训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存在漏洞。在短期实训中,企业不会完全按照岗位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再加上评价指标不健全,校外实训基地的考核结果很难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

3 “互联网+”物业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于2011年开始物业管理专业招生,是重庆市第一所开设物业管理本科的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学院依托重庆市物业管理较好的行业环境,坚持“紧跟行业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原则,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积极发挥企业的作用。先后与保利物业、华侨城物业等传统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大管家科技公司等新型物业服务供应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使教学能紧跟物业行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大趋势。经过多年建设,学生就业状况越来越好,在万科、龙湖等物业龙头企业就业学生比重逐年提升,成为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以下是我们对“互联网+”物业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一些探索和研究。

3.1 物业管理实践课程体系设计

在对物业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中,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除了突出理论教学的规范性外,更强调实践性课程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形成了“3+1”的物业管理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物业管理实践课程体系

其中,“3”代表“通识必修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三大类实践性教学课程,每个课程类别涉及2门以上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分布在大学四年中,以保证实践性课程的比重达到35%左右。三大课程类别中的“通识必修课程”在低年级开设,除了包括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相关课程外,还基于我校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开设了“大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等大数据类的相关课程,有助于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互联网+”对物业管理的影响。“专业主干课程”主要针对学生在信息化技术辅助下进行物业管理与经营能力的培养,主要涉及物业管理信息系统、建筑构造、物业管理实务、房地产规划等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主要是针对物业管理行业中岗位的多样性特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个性化学习机会,如涉及工程类的物业承接查验实训,涉及经营管理类的物业综合服务实训,涉及策划类的物业管理招投标实务等。在课程内容方面充分反映了互联网技术对相关岗位工作方式的影响。

除了上述三大类课程外,还设置了一类课程,即“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即“3+1”中的“1”。这类课程为纯实践性课程,如在大三上学期开设的“物业综合见习”,要求学生用一个月时间,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物业管理主要岗位的轮岗见习,实现多课程一体化实训。通过“3+1”物业管理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有效地保证了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3.2 “互联网+”物业管理实践教学平台运行机制

要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除了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外,还需要发挥互联网相关技术优势,建立有效的运行体制。经过多年探索,物业管理专业已基本完成“校内加校外,学校加企业,线上加线下”的 “互联网+”物业管理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如图3所示。

该实践教学平台由三部分构成:校内实践教学中心、远程互动实训平台、企业实训教学平台。

首先,校内实践教学中心。该中心主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6],将原本分散的教学资源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实施单位进行有效整合,为MOOC、SPOC等教学形式的实现提供技术性支持。其中数据

图3 “互联网+”物业管理实践教学平台运行机制

交换中心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校内远程互动实践教学平台与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平台的互联互通,有效解决了以往校企合作中,由于空间、时间方面限制造成的合作不够深入的问题,为校外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提供了新渠道。云计算中心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可根据学生已修课程情况,给学生在选择素质拓展课程方面提出建议,为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可能。在线学习资源中心能有效解决目前物业管理相关线上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校企资源共建,充实相关实践课程的在线资源。

其次,远程互动实训平台。该平台主要用于满足校内实践性教学的需要,主要由智慧教室和物业管理实验室组成。这两类教室与传统教室的差别在于,以摄像头、音频设备、物联网等为基础,通过校内实践教学中心的辅助,既可实现在线资源调用,还可实现远程教学辅助。如可通过视频系统与企业导师连线,对课程内容进行答疑、在线考评等,实现企业导师不进校即可进行教学指导,有效破解校企合作中两种不同工作体制对合作开展的限制。

最后,企业实训教学平台。目前企业实训教学平台主要用于满足跨课程的综合性集中实践和毕业实习需要。经过多年建设,与深圳华侨城物业重庆分公司、保利物业重庆分公司等多家物业服务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集中性教学实践环节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身处校外,其安全保障以及教学过程管理比较困难,以往多采用由带队教师全程管理或由学生撰写实习周记的方式[7]。前者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整体教学安排,而后者往往流于形式。目前依托现有技术,利用便捷的手机端、摄像头等,就可实现对学生实习过程的动态管控[8]。同时要求学生以短视频的方式,反馈周实习内容和进行周实习总结,大大提升了校外实践课程的效果。

4 “互联网+”物业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具体实施环节,结合物业管理专业特点,采取了以“互联网为载体、项目为驱动”的模式[9],充分发挥“互联网+”物业管理实践教学平台优势,大力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下面以“楼宇智能化技术及管理”课程为例,说明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

4.1 课程准备

该课程为素质拓展课程,学生可通过校内实践教学中心查询到该课程的相关信息,包括主讲教师和企业已整理上传的课程相关数字教学资料、课程开设计划、考核内容及形式等[10]。同时云计算中心会结合学生已选课程和成绩情况,对学生选课给出建议和提示,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在手机端或电脑端的在线选课系统上完成线上选课。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选课前充分了解课程信息,避免被动选课造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另一方面,得益于腾讯云技术的合作,系统能对学生选课提出建议,对物业管理这类涉及工作岗位较多的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类培养有很大帮助。

4.2 课程实施

课程的实施依托企业实训教学平台和远程互动实训平台协作完成。企业实训教学平台主要在课程前期对学生进行认知性的教学,如通过参观重庆已建成的“智慧小区”,了解目前智慧小区的认定标准,以及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工作性质的变化等,使学生具有对智慧小区运作的基本认知。远程互动实训平台的主要依托是校内“智能家居实训室”,如图4所示。学生可在该实训室了解智慧家居的基本架构、智慧家居系统的基本控制系统操作等相关内容,教师或企业导师将课程分解为不同的子项目,并提前在系统中上传课程内容。学生可先通过手机、电脑等进行自学,然后在课堂进行操作练习,最后教师再组织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讨论。学生在实训中遇到难点问题,可利用实训室内的视频系统与校外导师进行在线答疑。

图4 智慧家居实训室

4.3 课程考核

该课程重点考查学生对建筑智能化技术、智慧小区架构设计、智能设备设置与管理、常见故障排除等技能的掌握。基于“互联网+”思维,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了调整,采取“线下+线上、校内+企业”的课程考核方式。除了实训过程所产生的相应记录便于教师进行评价外,为了克服校内实验条件限制,会借用企业场地进行相关考核,或由企业导师在线上通过学生的操作视频考查学生操作的规范性,扩大了考核主体,丰富了考核形式,提高了考核难度,对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具有积极作用。

5 结语

通过“互联网+”物业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充分调动了校内外资源,为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较好支撑,有效保障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几年来,学生获全国物业征文三等奖1次,在省市级竞赛上获奖5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保持100%,行业认可度不断提升,被龙湖、保利等企业录取人数逐年增加,2016届毕业生自主成立生活服务类科技企业1家,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

猜你喜欢
物业管理物业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物业服务
浅谈物业管理业务沟通的重要性
八易其稿为立法:新修《河南省物业管理条例》背后的故事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北京首创开放式街区准物业管理模式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商业物业经营个股表现
加强细部处理,提升物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