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与思考

2019-03-18 11:49王海荣李玉玺
教育·综合视线 2019年2期
关键词:校本形式课程体系

王海荣 李玉玺

自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要从初级阶段的课程形式走向内涵高品质课程阶段。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处在浅表层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本质不明,缺乏有逻辑性的顶层课程规划;课程形式主义,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校本课程实施杂乱,异化了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

缺乏有逻辑性的顶层课程规划

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最基本要素,其终极指向是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个性发展;课程更是有规划、有目标传承国家教育意志与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立德树人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就是立德树人的具体表现,这是课程改革的本质所在。学校要实施课程改革不能异化课程的本质,不能弱化课程立德树人的内涵,不能软化国家课程的核心地位,这是基本的原则与底线。我们实施的课程改革在遵守以上原则的情况下,结合学校的育人理念和本校学生发展所需,实施校本化改造,其目的是为了让课程更好地为育人服务。这样的课程必须立足育人的出发点,站在学校全局的高度进行有逻辑的顶层设计。

课改初期,许多学校打着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噱头,号称开发了数门课程,甚至达到上百种课程。这些课程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有自行车修理课程、十字绣编制课程、茶道课程、中医药课程等。我们静心审视,这些所谓的课程大多是因教师的特长、校长的喜好,为了繁荣学校的三级课程形式而开设,也有的是为了所谓的特色而开设。这些所谓的课程往往无规划、无序列、无延续性,属于标准的“三无”产品。某些课程开设的随意、随性,充其量只能称得上是一种实践活动,既不具备课程的要素,又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无营养价值可言。这样的乱象,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厘清课程是为育人服务的本质,缺乏基于校情的课程顶层设计,让课程成为了一个大杂烩。这样的课程体系不仅拉低了课程质量,而且还增加了学生负担,最关键的是异化了课程的本质特征。

忽视为学生核心素养而构建

三级课程实施以来,改变了过去课程结构单一乏味的现状,对促进课程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随着基础教育的变革,三级课程体系应该走出形式上变革的初级阶段,从数量向质量发展,向着课程内涵发展的高级阶段迈进。回看课程改革的历程,仿佛还没有真正抵达课程改革的核心地带,依旧处在形式变革的浅表层次。这种形式主义,一是表现为国家课程依然因循守旧,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刷题、刷分,既没有校本化的改造,也没有教学方式的变革;二是表现在校本课程的开设上,有些校本课程的开设与研发没有明确的目标,大多是为了课程而课程,为了形式而形式。三级课程体系的实施,虽然起到了激发课程活力的功效;但如果开设的校本课程游离为育人服务的主旨,没有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开设,那样的校本课程就是一种形式而已。校本课程应该与国家课程有效衔接,各种校本课程之间还要注重横向联系。不同类型的课程应该编织成为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经纬”交织的课程网,那么学校的整个课程体系才会具有育人合力,学校课程才会焕发内涵的生命力。

课程从形式走向内涵,就是要聚焦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而开设。笔者认为“学科+”的方式来构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基础教育课程建构从形式走向内涵的有效探索。这样的课程构建,不仅让学科课程更加丰满,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也让校本课程找到了开发的依據,能有效避免杂乱的开设、无序的现状。

课程实施杂乱,学习方式异化

有专家提出了“课程改革要走向学科深处”。我们反思,课程深处是学科,学科深处是课堂,课堂深处是学生。由此可以看出,课程真正的变革应该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实施。当下,课程的实施应该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它应该具有的特征:一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二是基于解决真实问题的深度学习。

笔者在考查学习当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校发掘社会资源,通过课程招标、聘请非遗文化传人、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等形式来进行课程的实施。笔者对这样的实施保留自己的意见,这样的实施作为一两次开放的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可是作为一门课程来讲,实施的严谨性值得商榷。首先,学校挖掘社会资源聘请来的施教者,不怀疑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但是对他们的授课方式与方法以及授课能力实在不敢恭维。一次,笔者考查某学校的一门时装设计课,施教者以正三角形的图案做讲解,台下的孩子一脸懵懵的,问其原因,是学生还没有学到正三角形的知识,所以听不懂。其次,课程不是仅仅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承载着培养学生能力、达成课程育人的目标。社会资源的施教者,往往不具备这样的专业素养和育人意识,虽然专业技能过关了,但是这种“管教不管育”的问题十分突出。在这样的课程实施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法保障,基于真实问题的深度学习也不可能发生,显然通过课程落实育人的目标更不会达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只有认准教育的最核心议题是人的发展,才能够收到预期的成效。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晨阳学校;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小学)

猜你喜欢
校本形式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小议过去进行时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