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军
摘 要: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学校配备了很多多媒体设备,如何将现有设备充分利用,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多媒体设备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课堂容量,丰富课堂资源。
关键词:多媒体 设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2-0-01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由于生物学科研究的内容既有宏观又有微观、既有静态又有动态、既有生理结构又有情景过程。同时为教师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表达工具等强大功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益。
一、巧妙创设情景,合理设计问题
电影集文本、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手段,为生物课堂教学创设了动态、逼真、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合理运用,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我首先创设这样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截取了《西游记》中《巧借芭蕉扇》一段视频,让学生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悟空首先进入一处黑洞里,刚躲过一排坚硬的压碎机的碾压,又被软软的搅拌棒的搅拌,身上还被淋了滑滑的液体,然后身体忽然下降经过一段窄路到达一处宽敞的口袋,在这里被酸酸的液体包围,他在这里折腾了一番,疼得铁扇公主直求饶。答应借给他芭蕉扇,于是悟空向下进入一处迷宫,这里有苦苦的液体,七转八转之后,身边的很多物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神秘的消失了,很快他又到达一处臭臭的迷宫,几经挣扎,终于逃出来了。
我接着问:悟空在哪里遇到了坚硬的压碎机的碾压?在哪里又遇到了“酸雨”?又长又窄的迷宫是什么?为什么它身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地消失了?在什么地方它又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讲解消化道各器官的特征和作用,让学生结合視频回答相关问题。引导其他学生总结出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这样设计可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合理安排视频,让学生各显其能
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通信工具也在日新月异的更新着,智能手机已经越来越普遍,在观察“鸟卵的结构”实验中,先将学生分成6—8组,每组分配一两个任务,(卵壳组、气孔组、气室组、卵白组、卵黄组)老师在课前告诉学生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的预期结果等。让学生在家完成实验,并将实验的过程利用手机拍摄下来,或拍摄精彩的图片。课前交给老师,上课时,教师将学生拍摄的视频制作成课件,需要时利用课件进行播放,这样可以多人同时观察,既可以节约实验的时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对拍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有一种快乐感、成就感,也越来越爱学生物学学科。觉得生物学课程很有意义。
三、数字探究实验室的应用,将定性转为定量
数字化实验能精确地将一些实验现象展示出来,并且能将一些传统实验中完成不了的实验项目操作出来,将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抽象的靠想象的现象转化为学生实际能看到的数据,从而使一些生硬的、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用数据图像直观表达出来,使复杂枯燥的认知活动变成简单轻松的操作过程,增强了教学感染力[1]。
以“心率的测量”为例,心率是指心脏在单位时间内跳动的次数,即心脏跳动的快慢。人体心脏的跳动伴随着动脉舒张与收缩。手指末端的毛细血管也会随之产生脉动。心率传感器就是借助肉眼看不见的红外光照射手指末端,将毛细血管的脉动转换成电信号记录下来,以数字方式将相应数据经采集器传送至计算机,进而由一定算法转换成心率值并显示出来。实验开始时,将心率传感器指夹夹于手指,指夹内红灯的一侧正对被测手指的指夹盖。选择生物专用软件,打开“心率测量”,点击“开始实验”,获得实验图线后点击“停止实验”,拖动滚动条并观察实验图像。全班同学分八组五分钟就可以测完。极大地丰富学生学习兴趣。比传统教学中,教师用手机或手表计时测量方便的多。用时更短,测量结果更为准确。
四、增强现实(AR)教室的灵活运用,使人身临其境
通过运用增强现实(AR)教室心脏3D动画素材,学生戴上增强现实眼镜,指导学生弄清心脏的左右、上下和背腹面,点击哪一面哪面就透明化。用AR交互笔将心脏的各腔和血管透明化,露出瓣膜,位置和作用一目了然,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简单,直观的看到了心脏内部的结构。用AR交互笔将心脏360度旋转,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心脏的上下左右和背腹面。闭上眼睛聆听心脏的跳动的声音。心脏四个腔连接的血管以及心房和心室的位置,点击血管所指血管就会透明化,学生很容易发现心房与静脉相连,心室与动脉相连。教师总结“房连静,室连动”。点击心房所指部位就透明化,点击心室所指部位透明化,学生就会发现心房在上,心室在下,教师总结“上房下室”。心脏内的瓣膜如房室瓣和动脉瓣,血液的流向等问题。去掉心房和心室的壁,学生就会看到舒缩的房室瓣和动脉瓣,还原左侧的心房和心室,学生发现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开口朝心室开,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而不会倒流。同理,还原右侧,发现右侧的房室瓣也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血液也是从心房流向心室。点击主动脉,就会发现主动脉内有动脉瓣,开口朝动脉开,血液从左心室流向主动脉,同理,点击肺动脉,就会发现肺动脉内有动脉瓣,开口朝肺动脉,血液从右心室流向肺动脉。学生一目了然看到血液在全身的流向。置身与真实情境的沉浸式的感觉,能给学生绝佳的真实体验,让学生看到了许多平常看不到的东西[2]。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和学生学习的工具,是教学手段适应时代的一大趋势。将多种媒体手段与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备,使生物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并将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杨保华.对初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4):30-32.
[2]于大鹏.解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