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我国未来十年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培养创新型人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社会的共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这个过程要从基础教育阶段一步步进行培养和渗透,要贯穿于每一次常规教学中去。创新的关键就是要打破定向思维的桎梏,拓展思维想象的空间。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如何打破定式思维提出一些看法。
一、深挖教材内容,拓展延伸知识点有利于打破定式思维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看似简单,可每一个知识点背后都隐藏着秘密,这是一个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来逐渐深化和扩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从整体上纵向把握,然后在备课过程中把这些点横向延展,由一个简单的点串成一条线,再变成一个面。这样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教材内容和知识点的再创作,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宽度在这样的教学探索中也会得到一个很好的培养。
学生思维要经历一个思考的蜕变,就要从简单的知识点中得到扩展和延伸,这样的契机就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和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了。在五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有一个《位置与方向》的知识点,其中一节课就是用数对来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在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是局限于会让学生用数对描述位置,很少去挖掘其背后的隐秘。教师的这种典型的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对于打破学生定式思维是没有任何益处的。众所周知,数对是学习坐标系的前提和基础,我们为什么不能稍微延伸下呢?是不是确定位置时都需要两个数呢?一个数能不能确定具体位置呢?有没有可能用到三个数才能确定一个物体的具体位置呢?数对能用小数表示吗?这样的提问就是一个学生思维扩展的延伸,他们的积极思考和探索更加有利于对“两点确定位置”这一知识点的深层次理解。我们探索下发现:当物体在一条线段上时,就用一个数;在一个方格图上时,就用两个数;当它处于一个正方体中时,就要用三个数了。这样的主动探索就打破了学生的固有思维——两个数确定位置,并且也把学生从线、面的平面思维拉伸到了更加广阔的立体空间思维。数域也由整数扩展到小数了。这就是一个很有趣的延展,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也让学生认识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前提条件是在一个平面内,当确定一个物体在空间的位置时要用到三个数。数形结合下看似很简单的一个点拨和启发,就能让学生突破原有知识点的束缚,让思维得到更大想象的空间。因此,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和对知识点的延伸有利于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
二、各部分知识的有效整合是破除学生定式思维的有效途径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数与代数可以和图形计算联系到一起,就是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把等量关系式用字母表示出来就是方程函数的思想等。不同知识点的碰撞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在观摩刘德武老师的一次培训中,他對于数学知识的有效整合就为我们创设了一个新的视点。这里有一个事例:( )+( )=12,要求把括号里的结果写成一个数对,并且在方格纸上表示出来,再把各点连接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 )=12,按照同样要求再把各点连接起来,你又发现了什么?通过验证发现:前者得到的是一条直线(也就是一次函数图象),后者得到的是一条不能与横轴、纵轴相交的曲线(也就是反比例函数图象)。紧接着刘老师又问了两个问题:这条直线继续向下延伸能用数对表示吗?这条曲线为什么不能与横轴、纵轴相交呢?学生在经过讨论后就得到了答案:如果这条直线继续向下延伸依然可以用数对表示,不过“行”就要用负数来表示了;一旦曲线与任何一条轴相交,那么就意味着“列”或“行”肯定有一个是0,这样的话就不能满足乘积是12这个条件了。当孩子们说出这个结果时,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很好的论证了这个结果!
这节课的成功要归结于刘老师将数对与图形及函数等知识的高效糅合。他把数对从整数拓展到小数和负数;把数与形结合形成了一些有趣的图像,尤其是最后验证是否相交这个结论时,恐怕孩子们自己都不知道这就是数学上的反证法。这节课颠覆了传统课堂上学生对数对的认知,是对这部分知识定式思维的一个突破。
三、善于思考是打破思维束缚的有力保证
创造性思维是需要思考的,而且是积极主动的思考。思考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一个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学生只有形成一个善于思考的学习态度,才会在思维训练中得到乐趣。就目前而言,中国学生还是重题型、重模式的训练,看似基础扎实,却并不善于思维求异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解决问题都是套用固定的方法,很少有独创性方案。这样的训练,只是提高了学生再现知识的能力,但也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定式思维,如果是过度强化则会使学生失去思考的习惯和思维的灵活性。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脑科学的研究,尤其重视脑科学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根据目前对脑的认识,我们有理由相信,不同的学习过程会形成不同的脑神经网络,从而决定了不同的思考和行为习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学就是塑造脑神经网络的过程。被动重复式的训练与主动探索式的思考活动所形成的脑神经网络结构截然不同。前者强化了固定思维方式和习惯,后者得到的是一个发散性思维的大脑。
所以我们的课堂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一个人善于思考都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要是一个班的学生善于思考又会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奇迹呢?一旦善于思考氛围和习惯变成一种教学课堂常规,那么每个人的大脑都会得到有效开发,定式思维的桎梏也会“不攻自破”。
当然,要想真正破除定式思维的束缚,还要从传统的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这本质上是一场价值观和文化观的变革,因而也必然会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