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月
摘 要:伴随着现代教改活动的深入推行,基于学生的发展目标,用现代教学方式以及全新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认知,问题设计教学方式符合现代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其引起教育相关人士的重视,并引导其进行探索与研究。在小学课程的古诗教学活动中,精妙地设计问题内容不但能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还能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给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提供纽带,引导学生逐渐走进知识的天堂,深挖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探究;问题设计;小学古诗;实际教学;优化策略
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来源于思索,思索来源于疑惑,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散通常就是从问题开始的,古诗教学中的提问既是艺术也是学问,其在小学古诗教学活动中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文中论述小学古诗问题设计教学的优化措施,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逐渐具备质疑问难的能力,切实提升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一、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设计教学
通常所说的做事情要有的放矢,设置问题的目的也同样是要对准中心点,在课堂中进行问题设计教学的时候要依据实际的教学目标,紧紧抓住相关知识中的重难点。紧紧抓住重难点知识进行引导与点拨,可以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难点内容通常就是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难以理解、教学中又必须要落实下去的知识内容。重难点知识内容是学生实际学习中的沟壑,更是教师进行答疑的靶心方向。关注重难点知识内容,展现出教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其要求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去思索问题,教师在为学生讲授《题西林壁》的时候,文中从正面、侧面来观看庐山的高耸和连绵,从远近高低观察了庐山,庐山显示出不同的样子,最后又说作者之所以难以看清庐山整体的面目,是因为作者自己处在庐山中。教师也可向学生提问:“在苏轼的这首诗中,我们能读出什么呢?”学生会从有关资料中探求:这首诗虽然是描写庐山景色的,实际上是在借景抒理。让学生理解作者借景抒理,也明白出现当事者迷的状况,因此要让学生逐渐学会透过事物表象看清事物本质,变换的角度去理清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二、基于兴趣的导向对问题设计教学进行优化处理
学生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的时候,并不是最初就感兴趣的,所以一定要针对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使用多种形式来带动学生的思索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一些生动、趣味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拓展学生的思路,能依据自己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内容进行拓展。比如在学习李白创作的《独坐敬亭山》时,文中对眼前景色进行描写,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虽然只有两句,却也将伤心的感觉书写得淋漓尽致:天上几只鸟也高飞远去,飛得无影无踪,寂寥的场景中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意停下,逐渐越飘越远了,好像世间所有的事物都离诗人而去了,这样的书写方式,让读者能对作者的孤寂之感如同身受,在这里,如果只是简单地将诗词进行翻译理解,学生难以体会到其中的意境,所以,实际教学中教师若使用增删的方式来进行理解,比如将诗词中的“尽”与“闲”进行更改,是否还能有如此精准的表达呢?学生会给出非常明确的回答,并且也会阐述自己这样回答的理由,这样深化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带动,让学生更直接、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提升实际教学质量,更提升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切实发挥出问题设计教学方式的曲折性与发散性
古诗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倘若都是直来直去的,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还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产生制约。如果将问题设计成曲折性的,就会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所说的曲折性,就是转变提问的视角,使思路、思维转变一个方向,从问题的不同角度找到思维的切入点,朱熹曾经说:读书无疑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小学课程的古诗教学活动,很多时候学生在诵读古诗之后就会说全都明白了、都会了。可是实际上是不是真的这样,这个时候教师就要使用曲折性问题来进行提问,让平淡的教学工作绽放异彩。
小学课程中的古诗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把握知识内容的同时,锻炼并且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从不同的视角对学生进行启发,这样能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更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效发散。
总而言之,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教学,切实拓展了实际教学中问题设计教学的相关思路,提高教师与学生进行诵读古诗的综合素养以及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古诗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教学,对于学生与教师来讲,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广大教师与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究与学习。
参考文献:
[1]许慧清.小学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课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岑远山.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提问设计的策略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五卷)[C],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