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
起步于移民迁徙之时,摩根家族崛起的每一个标志都隽永着自己的智慧与果敢;兴旺于战争烽火之中,摩根家族做出的每一次选择都关联着时代的必然与偶然;纵横于金融市场之内,摩根家族拨动的每一根手指都影响着一国的生存与盛衰;穿梭于美欧大陆之间,摩根家族迈出的每一只脚步都牵引着政府的眼光与神经。置身金融自由与私人资本为王的特殊时代,背靠近代世界经济版图进行重新切割的环境,摩根家族精准拿捏住了一个又一个历史与市场巨变的时空节点,并以独到的心术和高超的手法定制与创造出了一场又一场精美的财富盛宴。
又见犹太人
400多年前约翰·史密斯船长在弗吉尼亚建立第一个永久英国殖民地时曾感叹道:“天堂与大地赐予人类最理想的居住场所。”自此以后,欧洲人便源源不断地移民到北美地区。虽然浩浩荡荡的移民队伍中每个人的身份不一样,比如有的是欧洲政府发充到蛮荒之地的拓荒者,有的是逃避战乱的贫民,还有的是没落的贵族或者被排挤的政客等等,但当时大家都有一个动机与愿望,那就是到大洋彼岸淘金。而北美洲也正是在这些欧洲移民筚路蓝缕的合众创业中一步一步走向辉煌。
迈尔斯·摩根就是这密密麻麻淘金人群中的普通一员,虽然与许多人一样有着发财的梦想,但他也许当时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自己这个从众性举动竟让日后的家族财富香火越烧越旺乃至红遍了整个北美大陆,并最终壮大与荣耀到了可以影响与左右一国与多国经济的商业王朝。当然,也许是起步时的艰难,摩根家族在迈尔斯以及他的儿子纳萨尼尔的手中其实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生命基因的权杖交接到约瑟夫·摩根手上时,压抑太久的犹太人特有的商业细胞便开始猛烈地活跃起来。
来到美国后,迈尔斯与纳萨尼尔两代人一直定居在马萨诸塞州,但约瑟夫·摩根却没有选择继续固守本土,而是将居住地迁到了康涅狄格州的首府哈特福德,为此,约瑟夫卖掉了祖辈在马萨诸塞州的农场所有资产,来到哈特福德开了一家规模不大的咖啡馆。几年之后,小咖啡馆盘下了一家很气派的大旅馆,而且约瑟夫还购买了运河的股票,成为汽船业和铁路业的股东。不过,所有的这些对于约瑟夫来说可能算是小打小闹,真正让这个冒险家一战成名的当属其对保险业的大胆押注。
一次,经朋友介绍,约瑟夫投资了为火灾承担财产损失的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本来想借此稳稳地赚上一把,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火灾从天而降,保险公司赔了个底朝天,约瑟夫的投资也打了水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就在许多的投资人对承担火灾险的保险公司谈虎色变并唯恐避之不及时,约瑟夫·摩根却选择了主动出击,而且还是全资追加。在约瑟夫看来,保险公司的赔偿肯定让那些投保者尝到了甜头,如果有人能够继续经营承担火灾保险的投资公司,投保者不但热情会有增无减,而且口碑传播还能引来新的投保人,保险公司完全可以借火灾的震慑作用抬高投保价格。不仅如此,受到了这场火灾赔偿成本不菲的影响,除了继续经营为火灾提供财产保险的公司数目会锐减外,也不会有更多的资本会选择这个领域,投资经营保险业所面对的竞争压力要小得多。约瑟夫断定,此时自己如果趁机投资经营火灾险的保险公司,不但可以捞回先前丢掉的损失,而且还可大发其财。
众人的一致性选择完全切合的约瑟夫的判断。很多的投资人看到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为巨额赔偿费而表现出的狼狈败相,纷纷低价转让和割肉自己手中的股票,而此时约瑟夫已经筹到了一笔可以买下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投资人手中所有股票的资金,经过轻松地扫货之后,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便悉数归到了约瑟夫的名下。不仅如此,约瑟夫还苦口婆心的拉来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成为合伙人,一起艰难地应付赔偿事宜。果然,度过了偿付危机后,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声誉大噪,即便是投保费则比原来涨了一倍,也没能阻挡住投保人鱼贯而入的脚步。最终,除赚回了全部赔偿费外,这场豪赌为约瑟夫增添了15万美元的利润进账。
作为儿子,尼厄斯·斯潘塞·摩根(J·S·摩根)从父亲约瑟夫·摩根手中无疑继承了一部分家业,因此,从16岁开始J·S·摩根就频繁穿梭于当时的波士顿商行,23岁便开了一家规模不错的干菜店。不过,论个人来讲,J·S·摩根的飞黄腾达并为日后摩根家族搭建起巨大财富平台的根据地却不在美国,而是英国,更确切地说其本人甚至整个摩根家族的起飞与一个名叫乔治·皮博迪的美国人直接相关。
爱国者乔治·皮博迪
皮博迪出生在马萨诸塞州,没读过几年书,10岁不到就与哥哥一起干活养活寡母和6个弟妹。也许是出身低微以及儿时生活贫困的影响,皮博迪后来对挣钱聚财有着疯狂般的渴望,除了拼命地工作外,皮博迪还有些孤傲自赏,同时对轻蔑极度地敏感。18岁时,皮博迪便来到马里兰州的最大城市巴尔的摩开了一家干货店,有了一点积蓄后,于1835年来到作为当时世界金融中心的伦敦。当时的伦敦金融业格外红火,皮博迪所开的商号主要业务就是为一些做织物生意的商人提供融资,类似于今天的商业银行。在外人看来,皮博迪相貌平平,但卻非常健谈,因此,他的客户很快从一般商人拓展到大公司、大富豪们以及政府,而且在向他们提供贸易贷款时,皮博迪还从事发行股票和债券服务,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投资银行业务。很快,皮博迪的手中就积累起了45 万英镑的个人资产。
皮博迪是一个爱国者。那时的美国,全国各地都在疯狂地修建铁路、运河和公路,对资金的需求如同海绵吸水般的那样强烈,因此,皮博到英国有人说就是为马里兰州寻求英国银行的贷款而去的。于是,在皮博迪的伦敦商号门口,人们看到了悬挂着的美国星条国旗,而且皮博迪还到处宣扬自己的公司是“美国第一家商号”。不仅如此,皮博迪还为英国的十几个银行家摆上盛宴,最终高傲的英国银行家果真为马里兰州拨出800万美元的贷款。更有意思的是,为减少英国人对美国人见钱眼开的偏见,皮博迪还拒绝了马里兰州付给他的6万美元佣金。当然,后来皮博迪还不断地向英国人兜售美国证券,自己在捞到不少佣金时也将源源不断的资金输往美国。
更为重要的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当时在伦敦如日中天,而能干的皮博迪也被当时罗氏家族在伦敦的掌舵人内森·罗斯柴尔德看中,并很快成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公关代理人”。内森之所以看中乔治·皮博迪,一方面是罗斯柴尔德家族虽然当时声名赫赫,但由于在欧洲巧取豪夺招徕了不少人的痛恨和鄙视,伦敦的贵族阶级不少都不屑于与内森为伍,因此,罗斯柴尔德在英国的势力尽管很大,但始终有些被贵族孤立的感觉。另一方面,内森挑中皮博迪还因为皮博迪为人谦和,人缘颇佳,而且还是美国人,日后可以派上大用场。
有两件事情可以证明内森对皮博迪的格外器重。一是每年的7月4日乔治·皮博迪会在家中举办美国独立节宴会,邀请的都是伦敦的达官贵人以及金融大咖,而所有富丽堂皇和气派奢华的招待开销据说都是由罗斯柴尔德家族支付;第二件事就是,1857年美国国内发生了经济危机,英国的银行家狂抛和美国有关的一切债券,此时的皮博迪拿出全部身家大量接手美国债券。而就在皮博迪濒临破产的时候,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的英格兰银行从天而降,给他提供了80万英镑的信用额度,让他渡过了难关。一年之后,美国经济完全走出衰退阴影,乔治·皮博迪手中的美国债券使他很快成为超级富豪。
然而,尽管皮博迪万贯家财,但膝下却没有一个子嗣,庞大的产业无人继承。于是,皮博迪花了不少精力在外部寻找接班人,其开出的标准是“善于社交、拥有家庭的美国人,同时拥有多年国际贸易的经验”。于是,在美国业务伙伴推荐下,皮博迪挑中了J·S·摩根,而在仔细研究了皮博迪银行的业务模式和财务数据后,J·S·摩根也接受了加入皮博迪公司的邀请,皮博迪银行由此更名为皮博迪摩根银行。
应当说接下来的10年中双方合作得并不是十分愉快,因此,到退休时,皮博迪违背了当初的承诺,非常明确地要求J·S·摩根不得继续采用皮博迪的名字和资产,无奈之下,J·S·摩根最终将银行名字改为J·S·摩根公司,这便是今天摩根银行的前身。当然,非常庆幸地是,J·S·摩根通过10年的合作期赚取了约44万英镑的利润,这部分资金足以维系新的公司正常运营。
商场父子兵
既能得到父亲的家产与财务资助,也能意外地进入当时作为世界金融之都的伦敦且最终稳稳地扎下根来,应该说J·S·摩根在人生商旅的起步与发展中都显得格外幸运。但有一点遗憾地是,除了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P·摩根)外,他再也没有第二个子女。也正是如此,在J·P·摩根逐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J·S·摩根对他寄予的希望越来越大,其间倾注的心血也非同寻常。但是,无论是与祖父还是同父亲相比,J·P·摩根算不上是一个天生优秀的家族继承人。年少时,J·P·摩根身体不好,情绪波动较大;成年后有过一次不经家族同意的婚姻并最终留下不小的阴影(第一任妻子在他们结婚1年后去世),而且J·P·摩根还做过一些冲动率性的不成功交易。不过,J·S·摩根始终没有放弃对儿子的呵护与培养。在波士顿接受基础教育后,J·P·摩根便被送往瑞士学习法语,能流利使用法语之后又被送往德国哥丁根大学学习德语和艺术史直到获得学位。留学归国后,J·S·摩根又将儿子送到了好友邓肯和舍曼的公司去实习。
机遇有时真的就是意外。一次出差经过新奥尔良码头,J·P·摩根偶遇一位向他推销咖啡的陌生白人,经过与对方简单的闲聊后得知,此人是往来美国和巴西的货船船长,受巴西咖啡商之托将一船咖啡运往美国固定的经销商,但没等将货物交到经销商手上,就获悉对方已经破产的消息。无奈,这位船厂决定自己推销。而且在征得巴西咖啡商同意后,他愿意半价出售整船咖啡,但前提是必须支付现金。听完对方的陈述,J·P·摩根觉得这桩买卖不错,于是答应愿意买下这船咖啡。
为了保险起见,J·P·摩根拿着咖啡样品到新奥尔良的邓肯商行一家一家地试销,但这些商行除了委婉拒绝外,还提醒J·P·摩根小心上当,因为先前船主欺骗商行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不过,J·P·摩根认为自己认识的那位船长绝对是诚实之人,船上的咖啡也绝对不会是赝品。于是最终决定以邓肯商行的名义全部买下整船咖啡。然而,当J·P·摩根将自己的决定电话告知邓肯商行总部时,他听到的是电话那头狂风暴雨般的谩骂声,并命令J.P.摩根立即撤销交易,同时今后不得擅自以公司名义进行任何商业活动。遭遇雷击的J·P·摩根只能向父亲求救,并陈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很快,在父亲的支持下,J·P·摩根偿还了原来挪用邓肯商行的款项,同时以个人名义买下了整船廉价咖啡。幸运之神真地宠幸了J·P·摩根,他赢了!进入船舱,J·P·摩根看到的是整船上等咖啡,不仅如此,就在他四处寻找客户之时,巴西咖啡因遭遇寒冬出现大面积和大幅减产,国际市场咖啡价格飙涨2-3倍。摩根也由此舀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不过,在为自己侥幸取胜而觥筹交错之后,J·P·摩根明白自己其实无论如何不能再在邓肯商行呆下去了,而且J·S·摩根也觉得儿子在商行束手束脚没有什么出息。于是,在父亲的支持下,J·P·摩根在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对面的一幢建筑里挂起了一个新招牌——摩根商行。不仅如此,J·S·摩根还为儿子选配好了一位可以兼导师的合伙人——当时身家超过700万美元的德雷克塞尔三兄弟,也正是在德雷克塞尔家族的鼎力支持下,摩根商行在纽约和费城站稳了脚跟,也同样在处理商行业务中,J·P·摩根结识了一位名叫克查姆的投资经纪人。
1861年爆发的美国南北战争被马克思称为“军事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战争”,参战双方为北方的亚伯拉罕·林肯领导的美利坚合众国(简称北军)和杰斐逊·戴维斯领导的美利坚联盟国(簡称南军)。一天,J·P·摩根从克查姆那里获悉北军在战场上伤亡惨重的消息,他做出的第一反应就是黄金价格可能出现狂涨。这一推断的基本逻辑是,当时的林肯政府常常受到军费严重不足的困扰,财政部不得不实施赤字财政政策,在发行国债的同时,还发行了利息高达7%、规模为200万美元的战争债券。由此构成了这样一种跷跷板现象: 北军胜了,金价就会下跌,债券价格上涨,反之亦然。当时的黄金市场在伦敦,在J·P·摩根看来,如果此时能够大量买进黄金,汇到伦敦去,金价必然出现上涨。很快,J·P·摩根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在伦敦的父亲,并迅速得到了父亲的资金驰援。J·P·摩根先秘密买下400万~500万美元的黄金,到手之后将其中一半汇往伦敦,另一半留下。然后故意将发往伦敦黄金的消息散布出去,以刺激金价。不仅如此,北军新近战败的新闻又接踵而至,金价随机快速飙升,也就在市场近乎疯狂时,J·P·摩根开始分批抛售手中的黄金并大获全胜。
黄金市场的漂亮一役让J·P·摩根深感获取资讯的重要性,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他结识了一位原陆军部电报局的接线员——史密斯。资料显示,史密斯的好友文尼尔上校是北军统帅格兰特将军的电报秘书,通过这种关系,J·P·摩根便可比其他任何人都抢先一步获得准确的前线最新军事情报。果然,J·P·摩根从史密斯那里得知由于南北战争的旷日持久,北方军队准备不足且前线枪支弹药供应异常紧张的消息,并很快通过皮博迪的关系弄到了5000支已接近报废的步枪,在与山区义勇军完成交易后,J·P·摩根从中获利数万美元。
南北战争后,摩根商行日趋兴旺。而在父亲去世后,J·P·摩根继承了1240万美元现金以及英国的J·P·摩根公司,个人资产一夜之间翻倍变成2400万美元。更重要的是,父亲还将其在英国布局的重要人脉关系也一并传继给了儿子,为J·P·摩根日后大展战拳脚搭起了宽阔的舞台。
世界的大债主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有一句名言:“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谁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如果说洛克菲勒家族通过控制石油达到了控制国家的目的,那么,摩根家族则是通过货币实现了对整个世界的控制,因为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任何法定货币的运行都离不开债券市场的重要依托,而摩根家族就是翱翔于债券市场的那只英武雄鹰。
如前所述,南北战争中林肯政府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而为了稳定日趋恶化的经济和支付购买武器的开支,财政部决定发行4亿美元的国债,并找到了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J·P·摩根。当然,J·P·摩根也非常清楚,此时接下政府推销国债的任务就等于是拿到了一个烫手山芋,很多投资银行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而不敢像J·P·摩根那样大方接单。基于这种考虑,J·P·摩根并没有立刻向市场直接推销公债,而是频繁参加由报界与新闻界举办的各种聚会,利用各种场合畅谈美国经济的发展走势以及对北军的信心。果然,J·P·摩根的言论赢得了新闻界的赞赏并屡屡见诸报端,而正是利用公关活动的造势,J·P·摩根最终为林肯政府销售了2亿美元的国债,在获得了大笔发行费的同时,民族英雄的桂冠也戴在了J·P·摩根的头上。
就在儿子为本国政府积极融资的同时,J·S·摩根也在欧洲大陆的债券市场上纵横驰骋。南北战争结束的第五个年头,德国的普鲁士军队在俾斯麦的带领下入侵法国,为了筹措急需的巨额军费,法国政府决定发行公债。但是,当时的巴林家族是俾斯麦的支持者,而罗斯柴尔德家族也陷入处理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债务违约泥潭之中无暇顾及新的业务,法国政府于是将债券发行业务委托给了J·S·摩根银行。尽管在自己不懂法文、法国的财政部长是俾斯麦的间谍、传递信息的信鸽被打落等各种不利环境的制约下,J·S·摩根最终还是克服各种阻碍为法国发行了5000万美元的债券。不过,由于担心法国战败后可能违约,5000万美元的债券价格从发行时的80美元最后一路跌落至50美元,对此,J·S·摩根不得不动用自己的资金来维持价格。最后,法国虽然战败但并没有违约,并且提前还清了所有的借款,法国债券转头向上,J·S·摩根也由此狂赚750万美元。当然,远比利润更重要的是,J·S·摩根从此跻身为伦敦金融界巨子的行列,摩根银行也终于可以和巴林及罗斯柴尔德家族平起平坐。
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国内经济步履维艰,于是再次决定发行5000万美元的公债,而且同样找到了J·S·摩根,考虑到欧洲市场的承接力可能比较有限,J·S·摩根一方面指示在纽约的J·P·摩根接受一半的国债在美国消化掉,另一方面又成立了一个类似辛迪加的团队承销组织,也就是将华尔街上大规模的投资金融公司集合起来,共同承购国债。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各大机构分摊风险,同时还能调动多方面的力量。最终,联合募购大获成功,围绕着摩根的各种赞扬之声不绝于耳。及至后来,对国债的联合募购也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
受到父亲跨洋发展的启发,J·P·摩根开始将目光投向整个世界。1898年美西战争前,由于无力偿还西班牙政府的旧债,墨西哥政府走到了破产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墨西哥当局决定铤而走险,再次发行规模为1.1亿美元的公债,以能够借新还旧。对于这样一个毫无财政底气支撑的公债,一般的承销机构是躲之不及,但J·P·摩根却认为,正是墨西哥政府处境艰难,此时出手搭救一把,不仅可以获得实惠,更会为日后的在该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况且墨西哥的政局还非常稳定。就这样,J·P·摩根采取了父亲先前的做法,与德国银行联合组织了辛迪加,认购墨西哥的公债,当然前提是取得墨西哥油矿及铁路权作为担保。事实证明J·P·摩根的决策是正确的,这次行动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看,他从中受益不小。
除了在墨西哥大显身手外,J·P·摩根还将触角延伸到了阿根廷,并同样俨然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当时的阿根廷历经两次与巴拉圭的战争,财力元气大伤,并笼罩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中。伦敦的哈林公司以阿根廷的广大土地作为抵押,购买了大量的阿根廷公债,获利不少,但因独木难支而无法全部承担阿根廷政府发行的公债。而在J·P·摩根的眼中,阿根廷应该不算是一个“坏孩子”,尤其是其国内铁路很有潜力,而且奶酪产品驰名于世,虽然政府非常腐败,但对于外国资本却是毕恭毕敬并宠爱有加。这样的政府倒台了,其实对本国经济发展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此,买阿根廷政府的公债既可从中获利,还能维持政权稳定,并有利于摩根以后在此纵横深入。就这样,J·P·摩根毅然出资购买了 7500万美元的阿根廷政府公债。
认购英国1.8亿美元的国债更让人们看到了J·P·摩根的胆识与英勇。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国家布尔(即现在的南非)成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为了开发当地的钻石与黄金,英国政府制定了残酷而苛刻的殖民地政策,由此引发了与南非布尔族人的两次波尔战争,且第二次战争中英国投入费用超常巨大,并深陷战争泥潭。一边开战一边扩充军备,英国的财政顿时陷入了困境。眼看自身力量难以支撑,英国政府首先想到了J·P·摩根,并紧急求援。摩根首先从第一次布尔战争的公债下手,负责购买了价值总计1500万美元的公债,后来又反复地追加认购,总共认购了价值达1.8亿美元的英国政府公债。通过持有这部分巨额国债,J·P·摩根不仅日后获取了巨额收益,同时将自己推到了世界头号金融大亨的位置。数据显示,至20世纪初,摩根財团控制了摩根银行、第一国家银行以及保证信托公司共计13家金融机构,总资产34亿美元,被美国金融界称为“银行家的银行家”。对此,J·P·摩根也曾自诩般地感叹:“用以推动历史的不是法律,而是金钱,只是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