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迈南
一面7米×14米的主屏幕与两个10米×20米的环形侧幕与表演舞台无缝连接,电影影像与心理时空创意结合,在现实与虚幻之间反复切换,这是话剧《酗酒者莫非》带给观众的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和心理冲击。
北京驱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驱动文化传媒)出品的话剧《酗酒者莫非》,改编自中国作家史铁生的中篇小说《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由波兰戏剧大师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讲述了一个白日梦游的醉鬼的故事。该剧自2017年6月在天津大剧院首演至今,已在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等多个城市进行巡演,将于今年4月继续亮相杭州大剧院。
驱动文化传媒多年来致力于剧院运营与品牌节目提供,曾先后运营北京音乐厅、中山公园音乐堂、天津大剧院、哈尔滨大剧院等。在运营剧院的同时,驱动文化传媒也制作节目,并与国内戏剧大师林兆华共同举办一年一度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酗酒者莫非》是驱动文化传媒运营天津大剧院期间编排的首部话剧,是以欧洲舞台语汇打造的中国题材原创话剧。
《酗酒者莫非》制作人吕斐然告诉《综艺报》,这部戏的筹备制作过程一波三折。《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是一部剧本体小说,原著本身就包含大量关于影像应用的舞台提示。碍于当时技术手段限制,史铁生生前对这部作品能被搬上舞台并未抱有太大希望,他甚至在后记中写到,“我相信,这东西不大可能实际排演和拍摄,所以它最好甘于寂寞在小说里。”史铁生后来将作品的改编版权交给了林兆华,但直至去世前都没能亲眼看到这部戏的最终呈现。
2014年,陆帕携《假面·玛丽莲》第一次亮相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之后又连续两年携《伐木》《英雄广场》与中国观众见面。林兆华充分感受到陆帕在技术调动,激发演员即兴表演方面的超强能力,于是将史铁生这部作品推荐给这位波兰导演。“波兰戏剧在多媒体和影像应用方面一直具有国际领先水平,陆帕导演在这方面更具有丰富经验,但他之前对史铁生没有任何了解。”吕斐然介绍,陆帕在中国进行驻地创作,专门找翻译将史铁生所有作品翻译成波兰文进行了通读,并观看了讲述史铁生生平的纪录片,以及史铁生妻子提供的大量影像资料。他还特地三次前往地坛,沿着史铁生的生前路径追寻作家的心路。
《酗酒者莫非》在排练初期其实没有剧本,整个剧目框架是在探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陆帕保留了原著“碎片式”的剧情,融入《宿命》《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史铁生多部作品的情节与片段,以及陆帕本人和作家个人的经历,同时还加入大量演员的即兴表演,最终打造出这部将近5个小时的演出。“除了饰演记者的波兰演员,其他全是中国演员,所有演职人员历时3个月昼夜不息的排练才将这部剧编排完。”吕斐然说。
《酗酒者莫非》舞台上的背景银幕还原了史铁生笔下的原始设定,由一面7米×14米的主屏幕与两个10米×20米的环形侧幕组成,它与舞台相互交融,呈现出一个真实又荒诞的世界。大量的影像素材都是剧组结合剧情专门拍摄的,除了三次在天津进行外景拍摄,创作团队还在北京人艺附近的报房胡同取景拍摄。剧中的莫非在不同人面前,展现出了不同性格,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来回穿梭。极具层次的表演,以及舞台上影像的运用,让演员与观众融为一体,跟随剧情不停游走于真实和虚幻两个并行世界中。
近几年来,戏剧界很多作品都运用综合手段,包括多媒体介入戏剧的叙述方式,进行各种大胆尝试。吕斐然表示,《酗酒者莫非》在技术层面并不算创新,其特别之处在于真实与虚幻的融合尺度拿捏得当,“现在一些作品为了結合而结合,但我们这部戏将影像与表演无缝连接,多媒体素材并不只是背景或者某些点缀的元素生硬附加,而是与整部作品融为一体,谁也不会喧宾夺主。”
2017年首演至今,吕斐然表示《酗酒者莫非》曾在细节上进行过几次微调,“陆帕导演一直强调演员的即兴发挥,每次演出都会与演员一起排练。在排练过程中,他也会敏锐捕捉一些即兴表现和灵感片段放到戏里,后期的字幕和舞台调度也会做出相应调整。”
《酗酒者莫非》首演后在业内好评如潮,在豆瓣上更是获得了8.3的高分,但吕斐然却坦言这部戏其实算是“叫好不叫座”的典型,“戏剧的核心观众以及专家群体对这部戏的评价非常高,但是在市场中它并非很具有竞争力的项目。首先因为成本比较高,再有它是一部严肃的戏剧作品,没有太多娱乐元素。我们也一直在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将这部戏的观众圈层尽量扩大。”吕斐然表示,驱动文化传媒眼下正在筹备《狂人日记》《四世同堂》两部话剧,同时也准备进入音乐剧领域,“我们当然也会考虑市场,但不会一味迎合观众口味,会继续坚守审美引导,做相对纯粹一些的戏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