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字的方式入绿色意境

2019-03-18 01:54宋生贵
诗选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古拉青草草原

宋生贵

1

“一棵草下面有什么/一双翅膀说,一棵草下面/有天空、星星还有/看不见的命运∥一棵草下面有什么/大地说,一棵草下面/有泥土、花香和/深深浅浅的蹄声∥一棵草下面有什么/一双脚说,一棵草下面/有河流、道路和/奔腾的远山∥一棵草下面有什么/一棵草说,一棵草下面/有汗水、泪水和/花朵凝成的骨头∥一棵草下面有什么/命运说,一棵草下面/有前世的缘和/来生的梦。”

这是一首题为《一棵草下面有什么》的诗,作者是蒙古族诗人阿古拉泰。我认为,这“一棵草”,抑或含有詩人的自我比拟之义,尤其传递着他与大草原根脉相系的诸多情愫。这不是臆测,而是从他的大量诗文读出来的。

阿古拉泰是一位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蒙古族诗人、作家。他的影响完全来自于他自己的创作——我特别强调这一点,意在区别于当下某些因炒作而制造出的“影响”。

到目前,他先后出版的作品有诗集《蜻蜓岛》《阿古拉泰摄影诗选》《青草灯盏》《随风飘逝》《诗逢画韵》,散文集《谁是这个世界的富翁》,歌词作品集《白云的故乡》,诗歌评论集《诗意的栖居》等。此外,还有由他担纲文学执笔、与著名音乐家唐建平联袂创作并在国家大剧院、香港文化中心和台湾音乐厅上演的大型民族交响音乐史诗《成吉思汗》,编创指导在美国白宫剧院上演400余场的大型民族歌舞剧《马可波罗传奇》,这亦可视为他在文学创作上“跨界”新的尝试。

我一直关注着阿古拉泰这位有才情的蒙古族诗人。因此,他所出版的作品,我几乎全部阅读过。总的感觉是,他的作品境界不俗,有着自己的美学追求。其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文学的倾情钟爱、执著坚守与勤恳投入。如今,我越来越突出地感受到,坚守,其实是最能体现一位作家品质的重要方面,而勤勉与投入则必须有信念的支持。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对于任何一片土地上的诗人和作家,都是如此。

上面提到,我从阿古拉泰的文学创作中读出了他的美学追求。我对这一点格外看重。因为这既是一个作家创作自觉与自信的体现,也是其提升作品美学品质,并逐步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前提。阿古拉泰的文学作品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自然会有不同的体认与发现,或可作出不同的描述与评价。每一次从阿古拉泰的一部部作品中走出,坐在案前静心细想,一个个意象或情境如电影中的蒙太奇一般,在脑海中自然而然地闪现与组合,继而渐渐化作无边无际的绿,以及绿色中的生命律动。我想,这该是我的领悟了!

是的,“绿色”,是我对阿古拉泰文学创作境界的一个总体感受与把握。这“绿色”,首先是一个色彩基调——以大草原的茫茫绿野为原型,但又不仅限于色彩,还有融入这具有生态命意的色彩中的生命意识、自由精神、爱、希冀,等等。

2

读阿古拉泰的作品,你会很自然地被带进草原那开阔而辽远的绿野之中。因为诗人自己就是从那里走出来的,那里有他最熟悉、最挚爱、魂牵梦萦的一切,那里有他的诗情之源。

文艺理论中有个为人熟知的概念,叫“创作母题”。对于这个概念,有多种理解和解释。我的理解是,它是文艺创作的根脉,同时,又为创作者持续关注并表现之。在我看来,阿古拉泰的创作母题是明确的,那就是草原,而绿色恰是这“母题”的基因。这无疑是引发他冲动,激情涌动,从而进行创作的一个重要前提。

我对阿古拉泰的作品进行过量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在其《蜻蜓岛》《阿古拉泰摄影诗选》《青草灯盏》《随风飘逝》《诗逢画韵》等6部诗文集与《白云的故乡》《梦中有片绿草地》《母爱的味道》等3部歌词作品集中,有80%以上的作品是写草原的。当然,草原是丰富的,作品的表达也是丰富的。如写草原上的风,草原上的云,草原的彩虹,草原的霞韵;写草原的春光,草原的秋色,草原的星辰,草原的黄昏;写蓝天下的云鹰,浅草上的蹄花,蔚蓝的往事,金色的牧场;写蒙古包前的母亲,马背上的父亲,金色的马鞍,醇香的奶酒;写白云的故乡,赤子的深情,河流的故事,青草的祝福;写一盏马灯,一缕炊烟,一曲牧歌,一行秋雁。还写到草原上的星雨,夏花,雪景,箫音,敖包,胡杨,孤鹭,蜻蜓,以及青草的眼睛,绿色中的梦萦,等等。可以说,走进他的作品,便可让读者从一个个不同的视点,领略到草原的风采与神韵。

从阿古拉泰的作品中走出,我便叹服他对草原的熟悉,更叹服他对生活观察之细致,感受他的敏慧与独到。

我们知道,虽然表现草原及草原生活的作品之多,已难计其数,但那里依然蕴藏着无尽的创作之源,因为每一位创作者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发现,并因此而有自己心中的草原。阿古拉泰书写的,即是他心中的那片草原。他在《故乡,我是你胸膛上萌生的小草》一文中讲:“我出生在嘎达梅林的故乡——辽阔的科尔沁草原。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温馨的怀抱,滋养了我绿色的童年和青春梦想,也给予了我倔强的性格和执著的追求。尽管我的童年时光是贫瘠的,但记忆却是坚实的。不论走到哪里,一匹匹飞奔的蒙古马,一支支悠长的牧歌;沙丘上那甩着大尾巴的跳兔,追逐的四眼子狗和小伙伴们的嘻笑;秋风中,漫山遍野的牧草、高粱和那五月的清风里牛粪火一样燃烧的马莲花……这一切,我怎能忘记呢?永远也不会忘记!不会忘记那片土地,和在那土地上生活、耕耘的人们,就像不会忘记我那严厉的父亲和善良的母亲。……草原,我深深地爱着你,我将深深地扎根于你肥沃的泥土中。草原,我是你胸膛上萌生的小草,我属于你,我张开的双臂,是两片属于你的嫩嫩的叶子!”他是草原之子,从草原来,草原永远是他精神的家园,同时也便自然成为他的创作灵感之源。这使我很自然地想到著名诗人艾青的那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因为爱之深切,故而每每思之入微,且更使牵挂或期盼之情盈盈于怀。对于一位作家而言,付诸文字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正如作家邓刚所评论的那样,“那份爱,浓到了极处,泉水般的诗思便喷涌而出。在阿古拉泰的笔下,没有虚浮,没有矫饰,有的是心动与心痛,满纸的真诚,满纸的灵性。”

3

“绿色”,是阿古拉泰诗、词、散文及舞台艺术作品意境中的精魂。这当然不是就词汇运用而言,而主要是从作品的意象中自然而然地见出。从总体上看,则体现出其美学追求的象征性。

王蒙先生为阿古拉泰的诗集《青草灯盏》所写的短序中有几段话:“一蓬青草,让我们看到了辽阔的草原。”“青草起舞,便是绿浪。每一棵青草之于草原都是不可或缺的。清晨,青草捧着露珠,迎迓着日出,率真,自信,向上,快乐摇摆,又像小马驹咴咴嘶鸣。这就是歌,这就是诗。”“一首好的诗,宛如一盏灯,在昏暗与混沌中给人以惊喜;一部耐讀的诗集,会使一颗疲惫的心获得久长的安慰。远远地看,一棵棵青草,一盏盏灯,在微风中摇曳。”我很欣赏这篇序文,因为它用简短的、诗一般的文字,点出了阿古拉泰的诗歌以及其他文学作品的神韵所在。

走进草原,会让人感到其博大的自然之美。而深谙草原美质的诗人阿古拉泰的创作,恰也凸显了这样的美学特征:自然,及自然中由有限而蕴无限的境界。他的大量来自于感悟草原及草原生活的诗文,如牧草,如晨露,如云霞,如清泉,如乡音,如炊烟,显得自然而清新。

我不知道阿古拉泰是否从形而上的层面上特别考虑过“自然”、“自在”之类命题,也不知道他是否自觉地认识到,自然本是自由的起点,亦是自由的归宿,而“诗意”恰是两者间的永恒通道;自然而然,才有自由自在的诗意。反之,任何造作,或“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伪饰,都是对真正的文学创作的背离。阿古拉泰的创作实践则告诉我们,他是尊奉自然之道,以及自然中的绿色命意的。这不仅体现在文字表达中,而且还可以从他的审美发现及作品的意境中见出。

阿古拉泰的作品所表现的对象多是很普通、很自然的情景,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也看不出他在技巧与技术手段方面刻意加附任何的东西,但却格外引人入胜,别具美趣。

我认为,这首先与他独到的审美发现密切相关。我们知道,美的发现对于诗人、作家、艺术家而言,是尤为重要的。没有独特的发现,就必然没有独创性的诗,没有独创性的艺术。独特的美的“发现”,需要独特的“眼睛”,而独特的“眼睛”的形成,则又关系着多方面的内在的因素。对于作家而言,往往与其所具有的诗性、思想、修养、才情等关系密切。因为这里所谓的“发现”,并非单纯指看到什么,而更重要的是包含着感受到了什么,体悟到了什么,理解到了什么。文学创作就是一个作家用自己的语言(包括各种语言形式)、自己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发现,传达自己心底话语的过程。

自然中、生活中的美,不是靠实验或分析而得出来的,而是存在于发现之中。任何一位不放弃个性追求与创造力的诗人作家,都必然始终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理解去认识世界,用自己的艺术语言与方式去表现自己所理解了的世界。阿古拉泰即是一位具有这样资禀的作家与诗人。

正因如此,我们走进他的作品,便会有这样的感觉:进入诗人视野的物象,大都是我们熟悉的;可一经他写进作品中,便顿觉别致与新鲜,而且那富有美趣的意境,总是会引人玩味与思索。如,他发现草原上的黄昏,是轻轻展开的梦(《草原黄昏》);他发现“昨天像一片飘零的草叶,慢慢回到我的心间”(《四季》);他发现“草尖上的梦淡飘远”,“仿佛一颗露珠,回到了天上”(《草尖上的梦》)。他从沙原上跋涉前行的驼队中,发现了绿色的信念(《音符的力量》);他从一只在辽阔天际振翅远飞的白鹭的姿影中,发现了孤高而不泯的憧憬(《孤鹭》);他从深秋时节一茎垂首挂露的莲蓬上,发现了思想的更替与永恒(《思想者》)。

无论是大自然,还是现实生活,都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现象,细微中蕴藏着大千世界永恒的魅力,简约中包含着发人深思的哲理,平淡中深系着本真的美质。诗人阿古拉泰在许许多多平凡而几乎是习见的世界中,发现着别人不易发觉的美。这意味着,他的发现不光是凭靠了自己的眼睛,而且还有他独有的感觉、才智、激情和思想;意味着他以整个身心去面对自然世界。所以,在他的视界中,天空,白云,彩虹,云鹰,秋雁,原野,晨曦,暮色,驼队,骏马,牧场,河流,花草,甚至是一只灯盏,一个光斑,一个色块,等等,都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有美的意味,并可以入诗成文的。而这“意味”,则主要是以“绿色”为基调的。

4

前面提到,阿古拉泰文学创作中的绿色意境,蕴涵了生态命意中的生命意识、爱、自由与希冀等丰富内容。我认为,这是他的作品在艺术哲学的层面上得以提升,因而在特色鲜明的基础上又有普世性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有两个相关联的问题一直存在于文学领域,那就是:为什么要写作?人们为什么需要文学?这两个问题看似平淡,可答案却并不简单,所以,总是仁智殊见,莫衷一是。我曾从文化人类学的层面思考过这个问题,认为文学与艺术是人类的精神绿洲。这是其生命机质,同时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中之所以不可缺少文学艺术的根本性原因所在。那么,写作也恰恰因此而生,因此而在。

所谓“人类的精神绿洲”,主要是因文学以其特殊的存在方式与魅力,激发、涵养、调节、托寓个体的与民族的,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与生命活力(特别是创造力)的意义而见出。其中,永远有一种不灭的希望与理想在感召着人。

文学作为人类历史上与大千世界中永不衰败的精神绿洲,它的生机与生命力的获得,要靠人类自身的营造。而人类对这片“绿洲”如此钟情,究其根本,即是“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以及实现“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需要。文学的现实意义与终极价值,都可以因此而得到体现,或者检验。

阿古拉泰的创作根植于大美草原,营构出独具风采的诗化世界。所谓“诗化世界”,突出体现在理想色彩、自由精神与超越性方面。他在散文《谁是这个世界的富翁》的结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知道,在幅员辽阔的草原上,托嘎(指作品中所写人物著名蒙古族作曲家乌兰托嘎——引者注)没有一座毡房,甚至没有一只羊。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有马骑,有酒喝,有泉水一样喷突不竭的激情与爱。他是富有的,他的才情与思想,像一朵朵白云,飘走了,还会再奔涌出来。一百年后,河流改道,黄沙变金,他的歌,还会在蓝天下的牧场上,传唱不衰。”这段为乌兰托嘎写下的文字,表达了他对“富翁”及财富的价值的衡量判断。其中,他对艺术价值的格外看重,显而易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恰是惺惺相惜,或日夫子自道。

因为阿古拉泰很看重文学与艺术的意义与价值,所以他便格外珍重自己手中的笔。他在《纸上的草原》一诗中写道:“每一行字都会长成一棵青草/我在纸上放牧着牛羊那些散漫的牛羊,被我的心/一一照亮 我轻轻翻过一页白纸/大风翻过草原/牛羊漫过四季。”

他是一位具有浓重理想色彩的诗人,总希望以自己的文字给人以暖意和希望。所以,他的作品的意境之中往往是阳光、绿色、自由与爱的交响。譬如,他写道:在漫漫沙海之中,跋涉者怀着殷殷企盼——“我要让驼铃和心跳成为/绿荫萌动的种子”(《夏天的库布其》);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之上,可以领悟瞬息与永恒的同在——“那些飘零远逝的水/怎样才能酿成有滋味的酒”(《远逝的水》);在秋风中“挺立如金色巨鸟”的胡杨树干,似矗立于天地间的自然之碑,“看不到碑文/看到的是不屈的灵魂”——“一千年不倒的精神”(《碑》);在一片龟裂的土地上,生长着一株纤弱的青草,但“青草的爱像根/深深植入了父亲的泥土”(《土地·父亲》)。即使写到春天草原上的大风,他也会想到“把大地深处的金子/颤巍巍地,刮出来了”(《春天的风真大》;写白雪覆盖下的原野,他也会想象到“那些躺倒的牧草并没有真正入睡/他们

在冬天里正过着/另一种生活”(《白雪覆盖下的原野》)。读这些诗文,不光会心生感动,而且更会引人提神、凝眸远望!

这里我还要特别提到,在阿古拉泰的作品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是“草”(包括“青草”、“小草”等),我认真数了一遍,仅从题目上看,就有14篇之多——本文開头引出的《一棵草下面有什么》,是其中之一。就我极为有限的阅读视野和经验而论,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其一,是作者个人意向的托寓,即,以小草而自比,并表明自己与草原的关系,正如“一棵草下面有什么”中反复设问与回答的那样,也如《草尖上的梦》中所写的那样,“小小的根紧抓着泥土的心”。其二,作品在不同情境中,从不同角度写“草”,分别写出它的种种自然本色与情志意趣方面的象征。如,写草的质朴可爱与生机无限,“一棵探头探脑的小草/嫩得让人心疼”“内心的风吹来

浅草上的蹄花/就开遍了整个草场”(《浅草上的蹄花》);写草的坚韧与执著,“像一棵草一样行走,用自己的瘦,用/自己的小,用深绿色的骨头”。“像一棵草一样行走,不能在泥土中扎根/就在石头缝里跋涉”(《像一棵草一样行走》);写青草的灵性,“当黎明如期来临/皎洁的月亮就会藏进/一棵青草的内心”(《青草的光芒》);写青草的无私与博大,“青草是有眼睛的,你看/它总是沿着春天的长路逶迤而来/它总是生长在牛羊的唇边”“只要有一棵青草在你心上也就够了/睁开眼睛 就是那一片草原/张开了翅膀”(《青草的眼睛》);写草的坚守与宽容,“不管季节吹过怎样的风雪/不管天边刮来怎样的黄沙/一场狂雨洗过之后/没有一棵小草离开过/深情的牧场”“……当一棵棵小草手挽手涌成天边的绿浪/每一片叶子都掏出了/自己心底的梦”(《一棵草紧挨着另一棵草》),等等。

当我们特别用心品读过这些写“草”的作品后,则可以说,阿古拉泰笔下的“草”——这一草原上最普通但也是最遍及的物种,可谓他文学作品意境中的一个最突出的象征。草,这最朴实的大地之子,坚守泥土,但却可以绿遍草原,绿遍世界。我想,这该是作家格外钟情于它的主要原因吧!

猜你喜欢
古拉青草草原
讲解《草原图》
古利和古拉
out of Steppe
我把草原带给你
命运多舛
可可托海的草原
影子
影子
誓为伊人死
那是什么在草原上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