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德国、日本特约记者 青木 卢戈 本报记者 倪浩
中国政府在两会期间宣布下调增值税率后,奔驰、宝马、沃尔沃等车企近日陆续宣布下调在华产品价格,大牌豪车迎来新一轮“降价潮”。不过,对于最高不到10万元人民币的降价幅度,不少网民并不买账。汽车业界人士也认为,降价幅度相对于整车价格并不算大,各大车企降价更主要是为了借势营销。
路虎降了8.5万
路透社称,中国政府在两会期间宣布,将再度下调增值税率,其中制造业增值税率从目前的16%下调至13%,交通运输业增值税率从10%下调至9%,相关政策将于今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为响应新政策,3月15日与16日,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先后宣布下调在华销售的汽车指导价格。前者下调梅赛德斯-AMG、梅赛德斯-迈巴赫、梅赛德斯-奔驰和Smart等多个车型价格,最高降幅6.4万元人民币;后者同时下调BMW3系、BMW5系等在华生产车型和BMWX5、BMW7系等进口车型的价格,最大降幅达到6万元人民币。
随后,捷豹路虎、沃尔沃和林肯也宣布下调在华销售汽车价格。其中路虎最大降幅为8.5万元人民币,沃尔沃为6万元人民币,林肯MKC建议零售价下调至人民币27.98万元起,最高降幅达1.9万元人民币。
各大品牌展开新角逐
路透社称,外国在华车企降价反映了中国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去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下降5.8%,为近20多年来首次下滑。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正推进相关措施,试图刺激国内需求。在外资传统主导的高端车型市场,增长速度已经开始放缓,而中低端市场则日益成为本土车企的优势区域,这也促使外国车企改变策略。
《华尔街日报》称,由于中国本土车企的逐渐崛起和价格竞争策略,过去几年市场供需趋于饱和,外国在华车企和合资车企已经多轮降价。其中,去年至今,奔驰已经5次下调价格。据统计,今年1月,奔驰全球销量为18万辆,同比下降6.7%,但在中国市场单月销售量却继续保持增长,首次超过7万辆。这也反映出外国车企对中国这一超大市场的依赖。
德国新闻电视台17日认为,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的降价,是德国汽车制造商争夺中国市场的新举措之一。去年,宝马在中国销量增长7.7%,奔驰及smart品牌在中国销售增长10.3%,奥迪销量增长11%。汽车专家施沃普认为,从长远来看,这肯定会是一场决斗。三家车企未来在研发、销售等领域都会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中国消费者将成为受益者。
“我差的是这几万块吗”
对于降价,有网友表示不满道:“我差的是这几万块吗?”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贾新光17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就目前进口汽车价格下调的幅度来看,其相对于整台汽车的价格并不大。“我觉得它们下调价格,更主要的是以此为由头借势营销。”
中国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种市场刺激措施在短期内会有利于市场表现,“任何降价在一个短期内都会有效果,但是我担心的是这终究是一种透支市场的行为,而并未对全年整体的市场表现有所拉动,即没有产生新客户,只不过是把原有潜在客户的购买提前进行了激发。”
贾新光表示,车企下调车价并不等于实际销售价格同幅度下调。一名4S店工作人员称,店内一直对在售汽车进行大力度促销,八折车价已成常态,经销商利润微薄,因此终端经销商不可能在实际售价的基础上进行同等力度的下调。
钟师认为,相比于这种借减税降价,车市下行,车企迫于竞争而不断下调价格可能更能让利于民。有评论称,中国汽车价格已经进入一个消费者更容易接受的区间。在政府支持下,车企通过车价下调来刺激消费市场,而外国大牌车企的降价也势必影响到合资车企和本土车企,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价格的整体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