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意经济与创新服务建设的文化发展模式研究*

2019-03-18 03:34刘晨澍宋志涛
新美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上海文化

刘晨澍 宋志涛

上海是我国率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文化传承与新功能的和谐共生是构建适应性良好的景观环境的目标,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上海在新农村创意经济和创新服务建设方面理应大胆创新驱动、勇于突破。市郊村落是上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除了承担着生态保护、风貌留存和市民休闲旅游等功能多样性要求外,1王振撰,〈上海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目标、瓶颈制约与对策建议〉,载《上海经济研究》,2015年第2期,第165页。村落的文化发展与文化选择在当下上海创意经济的建设中得到回应也变得愈发重要。

一 概念界定

首先,针对文中使用到的关键词汇,需要作出概念上的释义,也是对笔者研究范畴的界定。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2[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熊澄宇等学者认为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有关文化产业的概念和文化产业统计框架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其文化产业概念并不能涵盖体现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以及知识产权为一体的创意产业。3熊澄宇、傅琰撰,〈关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标准的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期,第149―154页。

“创意经济也称创意产业、创新经济”。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4黄智雯撰,《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运营新模式探索研究》,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硕士毕业论文。它最先由英国提出,它的概念的提出及分类起初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学术的发展,而是作为政府的政策概念,目的是使其为最新政策导向,以增强英国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的竞争力。美国称其为“版权产业”,韩国称其为“使用内容产业”,芬兰称其为“文化产业”,我国台湾地区将其称之“文化创意产业”。

“村落”。主要指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群体。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村落,中国农村是一个以熟人社会为特点的道义共同体。5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页。经过历史的脱变,中国农村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

* 本文系2016年度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东华大学研究基地专项课题成果,项目编号2016-YJ-M05-B。一种“半熟人社会化”特点。对该认识的来源主要体现在血缘和地缘合一和个人与村落之间构建起的本体性关联两个方面。6同注5。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其概念主要指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其核心是农村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

二 健康促进下文化发展的研究依据

健康促进是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86年在加拿大的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首先提出。本文使用“健康促进”一词,是基于对被研究对象应当已具备“促进”条件的一种假设:近期以来,其所处的支持性环境的健康程度一定是在近期通过某种改良,完成了一次较大幅度程度上的提升,已经阶段性地达到了人居健康的基本要求。7作为宣言中的内容,于 1986 年 11 月 21日,在世界卫生组织加拿大渥太华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被提出。其内涵是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上海市郊乡村承担着生态环境公平共享、乡村风貌留存、市民休闲旅游等功能多样性要求外,其根本是,生活环境的特殊性风格及其文化内涵如何能通过在城乡统筹文化发展和文化选择实践中充分释放出来。

视角之一:均等化发展。城乡发展过程中经济文化差距不断拉大,资源分布不均衡,政策导向等因素导致乡村文化发展较落后于城市,乡村文化认同不断衰弱。借此笔者希望通过均等化这一着眼点介入新农村建设,促进上海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改善乡村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晚,发展慢的局面,加快上海乡村未来健康生活环境的全面优化普及。视角之二:差异性选择。差异性选择的过程是通过有区别地精细挖掘其文化资源的基本状况、分布地点、文化特色及其内涵,将其转化从而介入功能化的物理空间的过程。以期在政策环境、人才环境、要素环境以及金融环境等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环境空间展开全面的的设计实施。并精心着眼于新兴文化服务业态,包括乡村“互联、生态、质量”等大数据管理的全新模式建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全方位保障,从而完善创意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建设。视角之三:多元文化并存。对于场所精神的可持续留存,凯文·林奇认为地方特色就是使人能区别地方与地方的差异,能唤起对一个地方的记忆,这个地方是生动的、独特的。8[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译,《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93页。上海乡土场所感的建设过程是新农村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保护乡村多元传统乡土文化,挖掘其文化资源的使命将在未来的自始至终地存在。新农村文化的整体留存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出发,通过清晰地辨别,有选择地区别对待丰富其乡土场所感。

三 研究策略

文化发展模式介入村落文化发展的技术路线示意图

笔者设定换位移情,观察访谈、定义难题、设想解决途径、框架构建,动态和循环测试等多个设计步骤要点,尝试构建技术路线见右侧图表。

对于细则要点归纳如下:第一,基于均等化发展的策略,如:1.引进培养有文化、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新型人才是推动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核心力量。建立长效利于城乡均等的政策,把懂技术、懂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吸引回乡村;2.从乡村居民有目的的行为着手,关注新农村特征,关注每个村落的形态,分析特征,做出独立的创新服务,适应和处理村落多元化的关系;3.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创造乡村社区可持续化发展模式,建立农特产品,乡村文化,乡村生态环境等要素由乡村流向城市的渠道,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使地方经济和地域文化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第二, 基于差异性选择的策略,如:1.立足于农村本地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村(社)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的建设,有区别地强化当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加大带有地域文化属性的开放空间的使用范围,复原其公共交互功能。3.通过散点到聚合的空间布置形式,加强本地创意创新产业的规模,从而提高本地资源文化产业链的市场化。第三,基于多元文化并存的策略,如:1.结合本地定位以及资源禀赋条件,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设计实施、推进过程中的种种障碍,大胆尝试融入新型文化的展示空间的建构模式;2.在关注村内传统手工艺留存,对传统手工艺文化进行有组织的传承和保护的同时,不断引入现代工艺文化,实现推陈出新;3.关注当地时令文化,定期策划和开展传统节日,丰富村民日常文化生活。

四 结语

笔者依循从“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的角度,沿着“城乡文化终端环境、创意经济和创新服务资源、文化发展模式和文化选择模型”三大脉络,从均等化发展、差异性选择和多元文化并存三个层面,建构起了上海城乡文化发展和文化选择的优化策略,其目的,是针对新兴设计理论如何能够适时介入上海城乡建设,做一些阶段性的理论构架的尝试。以创意经济和创新服务建设为基础的文化选择纳入乡村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可能,除了其自身所具备的适应性外,也表达了一种愿景,即对有关上海美丽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探索进一步繁荣的期待。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上海文化
上海电力大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谁远谁近?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