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威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人体体能消耗作为保障其自身生存及活动的必要条件,其对人的认知及行为发生机制有着直接影响,当前人们在游憩过程中所出现疲劳现象较为常见。不同的人本身体能消耗规律存在一定差异性,而游憩道路作为人们出行时体能耗费较多环节,其主要作用是服务于人民,减轻游憩者整体活动障碍,确保其游憩体验,但当前大部分景区景点等等所提供游憩道路,往往只是考虑美观度和完善性,缺乏对人们体能消耗规律的全面分析,整个游憩道路布置不合理处较多,继而造成游憩者疲劳,游憩满意度下降的状况,因此基于体能消耗规律的游憩道路规划建设便显得极为必要,其对我国旅游交通及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当前游憩道路从宏观角度出发即游览景区中供游人活动的线形空间区域,当前游憩道路规划主要是按照充分展现游线各景点景色风貌,充分体现游线各旅游点的功能,确保路线高效性防止重复路线的出现,节省人们行进时间。与此同时游憩道路规划必须遵循基本的自然性、保护性、参与性原则,尽量减少对区域资源影响前提下,使其安全性、视觉性能够充分得到发挥,最大限度使步行道使用者可以享受到徒步游憩的乐趣。此期间对步道所经区域生态文化景观特征要予以积极维护,确保不通过形成功能安排步道使用者,能够享受同等的设施服务。其中游憩道路规划原则必须注重各景点串联性,缩短游憩距离基础上减少自然环境破坏,而游憩道路本身在连接性上不仅仅局限于从点到线,也可由点及面,由线及面的方式呈现,而如何在合理游憩道路下保障游人可达性同时又创造游人游览的可能,则必须以人体体能消耗规律为依据,优化完善对应游憩道路规划建设的专业性和可行性[1]。
(1)随着科技进步,当前对人体体能消耗研究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框架体系,从实际出发人体本身作为一个生理系统本身其复杂性极高,因此影响人体运动能量消耗因素相对较为多样,人体能量消耗相关的生化反应设计了多种复杂化合物催化过程,同时加上外界环境影响,其体能消耗规律不确定性便较为明显。
(2)从人体生理角度出发,人体基础代谢消耗受到自身健康水平、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由受到自身运动量以及运动能力影响,同时这个过程中基础代谢影响需要考虑外部环境因素,诸如温度、食物等都使得人体体能消耗规律很难被完整清晰的展现出来。
(3)根据当前实际情况来看,针对体能消耗规律研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但就本文而言以基于体能消耗规律的游憩道路规划建设,便只需明确其与游憩道路之间关系,结合其两者联系性进行相应方案设定即可。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确体能消耗即指人体能量消耗,可以负担人体能量消耗大小本身便可以作为衡量人体能好坏的标准,因此基于体能消耗规律的游憩道路规划建设,应是人们在游憩道路期间身体不会感到疲倦,有余力享受休闲甚至应付突发事件能力,即游憩道路规划建设合理的根本。
(4)针对体能消耗规律,消耗所产生疲劳感主要是人自身内部资源无法应付外界体力以及精神需求的一种主观感觉,因此体能消耗所产生疲劳感普遍意义上即是缺乏能量的意思,从人体生理及心理角度出发,体能消耗即人心理及生理消耗,其实是指造成机体不能在恒定水平和器官功能上维持其运动功能的一种状态体现[2]。
基于体能消耗规律的游憩道路规划建设工作开展,必须重视体能人体消耗与道路之间所存在实质性联系。通常道路本身具体状况是影响人在道路运动方式及过程的主要因素,其决定着人体自身体能消耗,同时与相应区域内其他外界环境相比较,道路本身是由人所建设,相应规划及建设人员能够直接控制整个道路品质情况,以此使人体自身体能消耗可以得到有效把控。
(1)大部分游憩道路规划所具有的不同坡度及不同路面状况对人体运动能量消耗有着直接影响。通常坡度对人体运动能量消耗以时间节点划分其所展现效果明显,比如人在进行登山及上下楼梯时所表现出运动能耗较之正常行走差异明显,将其应用于游憩道路坡面时也是同样道理,人体在上坡时往往需要消耗更多能量,下坡运动能量消耗则会降低,但与此同时在超过一定坡度时,人体下坡运动要更加小心以免出现滑落,跌倒等状况,这时其运动能量消耗反而会增加。
(2)道路路面状况也与人体能量消耗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同上人在复杂路面状况及环境下进行运动所消耗能量相对更小,而在类似沙地等道路上人体负重状态会较之平地多出近80%能量消耗;与此同时道路距离也是人体运动能量消耗的主要影响因素,道路距离影响主要是通过增加人体活动时间长度直接影响人体能量消耗大小,因此基于体能消耗规律的游憩道路规划建设,必须结合实际对其区域内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此确保所设计游憩道路方案专业性和可靠性完全得以体现。
(1)结合上文对体能消耗规律、游憩道路要点、以及两者关系分析,进行基于体能消耗规律的游憩道路规划建设时,要先对道路类型做好全方位整理划分。通常游憩线路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较为明显,不同区域的游憩道路为游憩者提供活动类型也存在一定差异性,比如观景步道、健身步道、科教步道等游憩步道其在规划建设上差异性便较为明显。其中观景步道其在规划建设上往往采取线形、环形、甚至与公路连接组合,而其形式则主要是以路面石砌台阶或砂石缓坡体现,整个道路长度多是控制在8 km以内,超过8 km则要利用其它交通方式进行一定衔接;而健身步道则主要是按照环形、连接景点、连接公路等方式进行规划设定,整个道路形式多为自然路或铺装路来体现,确保其与区域内纯原始路径的有效结合,健身步道一般道路长度不超过4 km;科教步道在规划设定上主要采取环形或两端连接主要道路的方式,其道路形式主要表现为路面可为草皮、石板、木栈道等铺装,坡度要相对平缓,其道路长度要控制在2 km以内,确保人群游程在1 h内。
(2)游憩道路本身所具有的线形空间特性较为明显,其可利用道路长度、路面状况、坡度做对应考量,结合现实区域中地形路面多样性,从人体运动消耗规律角度出发,选取最为省力的路线,使其道路长度、路面材料、坡度及建设成本之间达到最佳平衡效果。根据游憩道路类型,观景步道规划建设可按照防止游憩者产生疲劳感为前提,进行相应设计施工;而健身步道规划建设则可根据居民自身健身需求以及体能锻炼效果做相应设置;科教步道则必须注重控制环境容量对人体体能消耗影响,设置合理路线来确保其实用性效果以及美感度完全达到预期[3]。
(1)基于体能消耗规律的游憩道路规划建设必须注重对人体本身的疲劳控制,通常人体在特定条件下所具有功能能力相对较为有限,其无论是专业体力活动或是闲暇时体力活动,一旦超过人体本身承受范围便会使人产生一定的疲劳感。在游憩过程中疲劳现象是较为常见的,人体能量消耗数值与人体疲劳密切相关,因此以体能消耗规律为基础,从生理角度出发制定相对较为标准的控制游线长度和游憩活动轻度,确保游憩活动参与者不会受到生理疲劳影响;从心理角度出发游憩道路规划建设的专业合理,能够对游憩者产生很强的吸引力。通过规划设置,调研当前市场做好针对性的游憩材料及设施运用,完善游憩道路周边景观和环境建设,是提高游憩道路吸引力,提升游憩者乐趣减轻游憩者疲劳的重要手段。
(2)注重游憩路线规划建设,在景点与景点之间道路长度必须结合其游憩道路类型进行合理设置,尽可能选取坡度较小直线路线,铺设材质尽量采取硬质平面材料。与此同时对区域内存在无法避免大坡度路线,最大限度控制游线坡度来确保坡度陡缓搭配,在有较长时间的上坡路段规划中尽量多安排休息点,使其能够起到缓解人体体能消耗同时,达到完善游线指示的目的。针对部分区域存在距离较长的路线规划建设,在详细位置进行位置指示图以及路程指示图设置,以此最大程度减少游览者本身焦躁感;对相应游憩道路区域内视觉景观做全面维护,可适当丰富景观层次性,以此来通过景观主题的变化性有效激发游憩者自身活动热情。
(3)基于体能消耗规律的游憩道路规划建设应做好实时的环境容量设置,按照游憩道路建设是为给游憩者以及游憩区管理人员来带最大收益为根本,在此基础上尽量减少各自成本。明确道路本身作为一种土地资源的转化利用,其有连接景区内外通道的功能也是相应自然保护区内外的主要缓冲器,要注意其对游憩者的“阻碍”和“进入”作用,同时从自然保护角度出发,按照人体运动能量消耗规律进行有目的性不同类型游憩道路规划建设,可以有效控制不同敏感地区游憩者数量,实现游憩区与不同区域特定环境容量指标控制,最大限度提升其路线设置的科学合理性[4]。
通过对基于体能消耗规律的游憩道路规划建设分析,可以看出其能够提升游憩区人们游憩舒适度和满意度,同时也能够根据体能消耗及产生疲劳对人的行为现状做相应改变,达到缓解景区人流,保护景区敏感地带的目的,其对我国旅游行业及交通路线设计等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