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都江堰水文化旅游的思考

2019-03-18 21:54王承云陈政融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都江堰市都江堰旅游

●王承云 陈政融

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这座城市的特色所在。都江堰市因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拥有举世无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城区内水系贯通、水网发达、水量充沛且优质。千古奔流不息的岷江水,不仅养育了这方水土的居民,而且使都江堰市成了钟灵毓秀之地,孕育出丰富多彩、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文化。都江堰水文化作为天府文化的主要源头和重要组成,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发展天府文化,打造西部文创中心,建设世界文化名城”重大部署,为此,如何科学利用都江堰水文化丰富资源,与旅游业有机结合,从而推进都江堰水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成为我们认真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都江堰水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水文化含义及都江堰水文化旅游内涵

任何文化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人与不同对象、不同事物发生联系,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形态。为此,水文化是以水为特征展示在人们面前的一种文化形态,其特殊性主要表现的是与水有关的文化,是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形成的文化现象。

都江堰水文化是都江堰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在修建和维护过程中遗留和传承的物质精神财富总称,核心是人对水的治理与利用,集中体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勇气智慧,人水和谐相处的理念。长期以来,都江堰市通过传承李冰治水精神,将其衍生的各类传说故事凝练升华并与显性水文化— —都江堰进行巧妙结合,形成了涵盖都江堰水文化观光、体验、教化等功能的水文化旅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蕴含道法自然的治水哲学。都江堰水利工程取材自然,顺应自然,蕴含着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治水”三字经与八字真言,“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急流缓受,不与水敌”等等,这些精华的文化底蕴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的体现。工程利用地势水势,采取无坝分水、壅江排沙等独特水技术,实现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灌溉,顺应水的自然特性。整个水利工程构成简洁,建筑简单,各个组成部分形成科学联系整体,适应自然环境,实现人水和谐,与中国古代哲学道法自然观相一致。

二是遵循人水和谐的价值观念。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与水息息相关。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后,各朝各代把都江堰的修复、整治看作是“兴水农之政,为足民之大事”,实现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因朝代更迭、制度变化而废弃,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创造了富庶的文明。《史记》描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对成都平原的兴盛、文化的保存与传承起到巨大作用,创造了人水和谐的典范,是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范例。

三是坚持人本主义的水神信仰。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是对自然的人化。水患让人饱受痛苦,当水危害到人的时候,无论是鲧的“堵”还是禹的“疏”,都显示了先民面对自然灾难时的勇气。在都江堰市流传着很多治水人物勇斗恶龙的传说故事,本质上折射出人们需要新的神灵代替,李冰作为治水有功的神话人物取代早期的自然之神,是人类战胜自然、兴利除害的图腾,是蜀中人民勤劳智慧、勇于创造、生生不息精神的发展。

(二)都江堰水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不足

一是对都江堰本地水文化历史挖掘不够深入。虽然都江堰市与西华大学合作,成立了四川李冰研究会、李冰研究中心和都江堰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但对水文化还缺乏深层次的研讨,没有形成相关学术成果,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价值挖掘、展示、传承方面还有待加强。

二是展示都江堰水文化场馆设施建设推进缓慢。如都江堰水文化博物馆、李冰纪念馆、都江堰市博物馆、水利府等文化设施在选址或资金缺口等方面存在极大困难,水文化展示缺乏平台和场所;都江堰水文化具象化走进百姓生活、走向文旅市场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丰富的水文化资源没有得以很好地利用,缺乏文化旅游核心吸引物。当今的旅游者不再像过去只满足于走马观花曾经来过的感觉,他们更需要身临其境体验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文化差异带来的体验和感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卓有成效的城市,都成功结合各自文化资源打造了旅游核心吸引物,比如浙江杭州,其结合宋城打造,将良渚古人历史、宋皇宫辉煌、岳家军传奇、白蛇许仙故事等文化资源编排成《宋城千古情》演艺IP项目,实现宋城年接待游客超900万人次。而都江堰的市民、游客对都江堰的认知多半停留在自然风光和导游有限的讲解中。如“清明放水节”被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但由于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系统深入研究与挖掘不够,现清明放水节的庆典活动,成为一场文艺演出节目,没有形成能够强烈吸引社会公众、游人积极参与、感受和体验的相互联动。以“水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文学创作、艺术采风、影视剧改编等还不丰富,特别是以李冰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很少,缺乏诸如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等文创产品的创作研发;以都江堰水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研发和推广上,还严重滞后。

总体上看,都江堰市文化吸引物、旅游吸引物很多,但缺少文化与旅游成功对接的核心吸引物,现结合水文化开发的《道解都江堰》规模档次不够,缺乏足够市场吸引力,不足以支撑文旅市场的发展。

四是水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欠缺,且与水文化相关的旅游线路和形式较单一。长期以来,都江堰市旅游发展侧重于景区门票收入,对旅游商品尤其是跟水文化有关的旅游商品开发重视不够,严重落后于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对能体现都江堰市地域特色、水文化内涵的可视性旅游商品没有深入挖掘和开发,本土传统名优特色商品,特色旅游商品街、规模旅游商店建设几近空白,独特而富于魅力的核心产品没有,供游客带走的文创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短缺,直接影响游客逗留时间和消费量,制约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出。都江堰水利工程虽享誉海内外,但作为因水而生的城市,目前主要还是停留在景区景点,没有形成联动都江堰整个灌区的精品旅游线路,难以满足当前游客从单纯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变的需求;亲水、乐水、品水的以水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没有形成特色品牌。

五是文旅融合发展专业人才短缺。由于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外来人才难引进,现有人才留不住,都江堰市严重缺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的创意人才、经营人才和领军人物,尤其是缺乏既熟悉都江堰水文化,又懂旅游管理运营的复合型人才,难以形成从策划、引导、管理层面推动发展的核心力量,致使水文化旅游开发不足。目前,虽然都江堰市已经出台了人才引进培育扶持办法,但并未专门针对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人才进行奖励扶持,对于文旅人才的招引吸引力极其有限,难以短时间内吸引到文旅开发人才。

二、提升都江堰水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措施

随着旅游消费时尚和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资源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入时或过时的问题,因此,都江堰市在水利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依据,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开发出适时对路的旅游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与此同时还应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灵魂,独特性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原则。都江堰市在水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持其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原始风貌,凸显个性、彰显特色,突出水文化的独特文化魅力;还要坚持创新性原则,开发都江堰水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是一项充满憧憬、创意的文化活动,创新的文化理念可以引导都江堰市水文化旅游开发向更高层次演化,符合现代旅游者的旅游审美需求,使都江堰市水文化旅游开发更加符合消费时尚。因此都江堰市水文化旅游开发要不断创新,留住游客,促进旅游业发展;坚持主题性原则,发挥核心吸引力作用。文化旅游开发主题不突出,对旅游者吸引力较低,难以形成鲜明的旅游印象。因此,都江堰水文化旅游开发要体现资源自身特色,不要人工雕饰,要保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相适应,互为支撑、相互促进。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是发展现代旅游的本质需求,是实现都江堰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都江堰市要准确把握旅游发展趋势,依托特色资源,融入水文化元素,加快形成“赏景点、品文化”的旅游发展格局。

(一)深度挖掘都江堰水文化内涵

一是应提升学术研究交流平台效果。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叠加、硬性配对,只有选择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资源,才能真正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都江堰市水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关键在于整合提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竞争优势,发挥都江堰市现有研究平台的阵地作用,邀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深度研究都江堰水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影响,弘扬传承李冰治水文化,策划提升中国·都江堰水生态文明高峰论坛、李冰文化国际高峰论坛等学术会议的水平和层级;邀请世界著名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发展繁荣的城市组建世界水利城市联盟,并定期举办研讨活动,积极争取在都江堰市举办国际水利学大会,弘扬传承李冰治水文化,分享全球治水及水与城市相融互动、共促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并实践运用到全球水利事业发展中,共促水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是将非遗文化与现代体验相融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水文化的开发中,进一步提升都江堰放水节内涵,展现独具川西特色的有关水文化的行为、习俗和制度,丰富水利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开展参与性表演项目,如聚源竹雕、剪纸、结绳等互动体验,让游客们直接感受和体验都江堰厚重的文化。

三是创作都江堰水文化文艺精品。邀请文艺界和国内外知名创作团队策划制作围绕都江堰水文化创作文学、歌曲、电视剧、电影和舞台剧等作品,吸引游客前来都江堰旅游。围绕都江堰水文化主题,着力拓展水文化内涵,丰富文创产品的开发素材,鼓励引导文创企业、商家、个人推出一批市场反响好、贴近生活、特色明显的水文化创意伴手礼,对都江堰水文化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宣传。

四是突出特色,丰富都江堰水文化体验活动。在旅游中注入水文化因子,注意改变水文化展示的单一模式,把静态的水文化资源、分散的水文化元素、高深的水文化内涵转化为既有鲜明特色,又有较强参与性、趣味性的文化体验活动。都江堰市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进知名创作运营团队,依托李冰治水传奇故事,精心策划举办全球拜水大典,涵盖水上摩托艇赛事、中华龙舟赛事、万人取水放生朝拜、李冰文化节等系列子活动,丰富游客文化体验内容,使游客能有另一种精神享受和文化观摩。要引进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民营企业和演艺机构,通过承办合办形式,创作具有以都江堰水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演艺节目,培育打造新的具有市场吸引力的高品质旅游演艺品牌,延长游客滞留时间,带动旅游消费。

首先是丰富水上运动赛事种类。坚持国际化、品牌化、特色化、市场化的活动举办理念,着力引进培育优秀活动策划的实力企业、团队,努力把虹口漂流节等与水文化密切相关的传统节庆活动,举办成为“拜水都江堰”的有效载体,提升都江堰影响力和品牌度。同时,挖掘打造新的国际型赛事,如皮划艇比赛、摩托艇比赛等。其次是开发“水上夜游”产品。充分利用提升都江堰市绿色发展能级,促进都江堰市滨江新区文化娱乐集聚区的计划,在金马河开通水上游船。有效规划金马河两岸景观,按传统与现代风格有区别地亮化、美化沿途的桥梁、岸线和建筑,与陆路夜游线相互配合,打造“东方威尼斯”的迷人夜景;采取各种措施在“夜游、夜宴、夜娱、夜购、夜浴”等方面做足文章,沟通河与岸间的夜间休闲项目,丰富夜间特色休闲旅游活动。再次是打造“水上农场”。利用科学引水成湖或者天然湖泊,大量种植荷花、睡莲、芦苇等水生植物,同时养鱼、小龙虾、鸭等动物,形成集观光、采摘、垂钓于一体的体验式乡村旅游。同时结合川西林盘和精华灌区的打造,形成规模效益。

(二)加快推进都江堰水文化场馆设施建设

都江堰市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为主,按照定位准确、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要求,加快实施一批有文化影响力、旅游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实体项目,实现功能区产业集聚。一是整合都江堰水文化博物馆、都江堰市博物馆、李冰纪念馆陈列资源,将3个展馆内容作为都江堰市博物馆的展陈部分,形成聚集效应,统一规划建设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同时在水文化博物馆建设中增加科普互动内容,丰富展示内容,寓教于乐。展示场馆设施的集中建设,不仅能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都江堰丰富的历史文化、水文化资源,还能成为新的旅游观光景点,成为游客快速了解都江堰文化的教育基地。二是在都江堰景区附近,选址建设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宣传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李冰博物馆,打造成为都江堰市水文化展示客厅;在金马河东岸,打造滨水文化长廊,开发游客居民亲水近水乐水空间,致力打造一条李冰治水文化体验之路、水文化创意产业带;在城区各公园、节点广场等植入水文化元素,注重都江堰水利府、官家花园等水文化遗址保护重建与改造,让沉睡的文物真正“活”起来,不断提升水文化传承和弘扬生命力。

(三)都江堰市在城乡景观打造中应植入水文化元素,提升核心吸引力

都江堰市在城乡景观打造中应植入水文化元素,提升核心吸引力。一是在都江堰市的城市景观打造中,开辟亲水、近水区域。如:水文化广场应围绕都江堰水利工程来打造,植入竹笼、杩槎特色水文化元素;安置LED大屏,播放都江堰渠首工程分水原理、灌区、清明放水以及城市旅游宣传片等内容;古城区幸福路以及幸福大道街边部分节点上,设置喷泉、戏水、踏水车等能与水亲密接触的设施。二是金马河外江水主题综合游乐项目中应做好滨水文化景观建设,利用雕塑、碑林、亭台楼榭、音乐喷泉等载体,把水体、边岸、岸上连为一体,加重城市地域文化在滨水文化景观中的分量,显示城市的个性化,有效的将自然景观、旅游、城市建设相结合。三是水文化与湿地公园打造相结合。将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融入外江黄家河心一带湿地公园的打造,如将本地文化内涵体现到景点、路桥、亭台楼阁命名以及楹联撰写中去;建设介绍都江堰历史文化的特色长廊和治水历史名人雕塑;适当增添书吧、水吧等服务设施;开辟观鸟、市民运动健身区域等等,使湿地公园成为自然湿地和文化湿地。

(四)依托都江堰本土资源,开发都江堰水文化旅游的独特商品

旅游商品是旅行的美好回忆,是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代言。都江堰市要尽快制定水文化旅游商品开发规划,实施精品、新品工程,定期举办水文化旅游商品设计创造大赛,加强水文化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四大类”的创意研发,注重开发水文化旅游创意影视、动漫、游戏、小说等新型文化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要加大水文化旅游商品的策划、包装和展销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从事商品的创意研发、生产销售,建设一批水文化旅游商品生产创意基地,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同时,要整合资源优势,规划建设具有都江堰水文化特色商业街,形成集聚效应,体现专有特色,致力打造成为游客来都江堰市旅游的主要参观旅游项目之一和旅游购物中心。

(五)优化水文化旅游政策和人才保障机制

水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都江堰市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促进文化与旅游在规划编制、政策支持、标准制定、市场监管、宣传推广、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紧密结合。要建立产业扶持政策,制定出台扶持水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引导政策和激励制度,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要加强专业人才建设,开展文化旅游从业者职业培训,提升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素养,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工作室、文化名人、创意人才等从事水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研发和生产销售,有计划、有步骤推出一批素质高、熟悉本土文化的旅游管理人才和导游人员。

猜你喜欢
都江堰市都江堰旅游
拜水都江堰
都江堰市:社保服务“贴心暖心”
都江堰市: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充分就业
都江堰市:突出“四心” 强化农民工服务保障
四川省都江堰市友爱学校
四川省都江堰市友爱学校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李冰与都江堰
千古奇观——都江堰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