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因制宜”思想论西北地区调经当重滋阴▲

2019-03-18 15:54贺丰杰
广西医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消长西北地区温阳

庞 羽 李 楠 贺丰杰

(1 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市 712046,电子邮箱:445118470@qq.com;2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咸阳市 712000)

【提要】 月经失调为临床常见病,中医认为其病机特点多为“阴不足”。西北地区气候多燥,加上妇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体质特点及其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规律,在该地区治疗月经失调应综合考虑“因地、因人、因时”的 “三因”因素制定调经之法,提出“月经全周期滋阴,经前期阴中求阳以温阳”的治疗新思路。

近年来,美国政府提出了精准医学计划,即对特定疾病和患者进行个性化的精确治疗,从而改善疾病诊治效果。这与中医学中的因时、因地、因人施治的“三因制宜”思想不谋而合。我国西北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环境因素使其人群的患病特点、易患疾病等均具有其特殊性。西北地区气候多燥,燥易伤阴,女性以阴血为本,所以在西北地区治疗月经病以治本调经、滋阴、润燥调经为基础原则[1]。

1 从“因地制宜”论西北地区“多燥伤津”的地域致病特点

“因地制宜”源于《内经》,其中“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2]。这表明了地域特点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周铭心教授曾指出[3]“环境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确有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发病与患病也各不相同”。现代地理学中自然区划概念下的西北地区与《黄帝内经》所载的“西方之域”大致相当,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内陆,气候干燥,冬冷夏热,降水与南方各地区相比均偏少,此与《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载之“金玉之域,沙石之处”“水土刚强,地高多风,气机收引,燥气偏盛”等“西方之域”的地域气候环境特点别无二致[3]。西北地区燥邪为主要致病因素[3],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西方生燥,北方生寒”[4],再如《医原》曾提到“西北地高,燥气胜”[5],故西北之处必多燥气,非时之气即为邪,燥邪亢盛易伤津耗液,故西北地区疾病的发生多与地域之“燥”所致的阴虚有关[6]。有学者提出西北燥证可引起女性月经紊乱或月经过少、闭经等证[7]。月经失调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因此,月经不调从“阴常不足”论治,以滋阴为法,这是针对西北地域、地势、气候等特点的“因地制宜”。同时结合妇人体质特点“因人制宜”、月经时间周期特点的“因时制宜”,在西北地区调经之法需以滋阴为重,以“治本调经”为其基础治则。

2 从“因人制宜”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西北人群体质特点

“因人制宜”的基本点就是“辨质论治”,此质为“体质”。中医学治病历来重视人的体质状态,体质九分法将人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及特禀质[8],从人体的不同体质状态特性辨识个体差异,从而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制订与其相应的治疗法则,体现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9]。

病理体质是月经病产生的重要内因之一,各种原因导致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常、冲任损伤、气血失和,其中内伤七情或先天不足、后天劳逸失常、房劳多产、饮食不节等是月经病产生的主要原因[10]。有研究发现,有63.7%的月经量少患者的体质属阴虚质[11]。另一项研究发现,痛经患者也多属阴虚体质[12]。古代朱丹溪认为人的阴气难成于先天,但又易于后天亏损,论常人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加上人体常处于“阳动”的状态中,精血阴气最易损耗,同时他还提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13]。清代医家尤怡[14]认为“丹溪之所谓阳有余、阴不足者,就血与气言之也”。后世医家也有相似观点,如明代医家刘纯在《玉机微义》[15]中指出,天为阳,地为阴,天大于地,日明于月,在自然界就存在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察天地之气以生,人阴阳的消长,视月之盈亏而消长,人身之阴阳与天地之阴阳相应,亦为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且“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女子一生以血为用,经历经、孕、产、乳,数伤于血。《灵枢·五音五味》[16]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故妇人月经病从阴阳论则为“阴虚”,从气血论则为“血虚”,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体质特点。

3 从“因时制宜”论月经病“阴阳消长”的时间周期特点

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17]中就有记载:“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说明月经具有周期性的特点。而月经周期的时间特点与自然界“阴阳消长”有密切关系,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18]认为,按照“天人相应”的理论月经周期符合阴阳消长转化的规律,与年、月、日、时相的节律均有一定的关系。现代医学将月经定义为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剥落,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至分泌期与中医氤氲之时的阴阳转化是相吻合的。

正常月经周期一般为28 d,将月经周期分为月经期(第1~4天)、经后期(第5~13天)、经间期(第14~15天)、经前期(第15~28天)。月经周期阴阳消长规律即为月经期“重阳转阴”、经后期“阴长”、经间期“重阴转阳”、经前期“阳长”[18]。在月经期,胞宫行使“泻”的功能,排尽经血、瘀浊,胞宫泻而不藏;经后期时,经血已下,胞脉空虚,胞宫藏而不泻,藏之坚固有利于阴长,才可致血海满盈,阴长至重阴,重阴必阳,此时排出卵泡;经间期很短,此后进入经前期,主要为阳长,达到“重阳”状态,此时阴精与阳气须同等充盛才可以让月经按时来潮,重阳必阴,此期的“重阳”状态是经后期“重阴”的结果,如此周而复始有规律的阴阳消长。

4 调经遵“全期滋阴,前期阴中求阳以温阳”为则

从“三因制宜”综合认病识证是临床治疗疾病的法则。在西北地区治疗妇女月经失调需综合考虑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特点,以阴虚、血少、津亏为其病机,故治疗当重滋阴养液,以“全期滋阴,前期阴中求阳以温阳”为治则。

治疗月经病时“因时制宜”,从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来看,在月经期,应“重阳转阴”,此时胞宫泻而不藏、阴血下泄;《内经》云:“阳盛则阴虚”,妇人经血下泄必易耗血伤阴。有学者[19]认为“此时肾阴癸水下泄,要适量加入滋阴养血药”。在经后期则“阴长”,《道德经》[20]云:“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就是因势利导,此时当养阴而助“阴长”。在经间期则“重阴转阳”,阴精化生为气,气属阳,氤氲之候阴阳互相转化;《内经》记载“无阴则阳无以化”,因此此期应适当加用养阴精之品以助阴阳转化。经前期则“阳长”,张景岳认为应“阴中求阳” “因势利导”联合温阳为主,补阳多应用右归丸或毓麟珠[19];阳长易阴消,故需用少许的滋阴养血药使阳长“生化无穷”并以“阴中求阳”。此外,从“因地制宜”方面看,西北地区“多燥易伤阴”;从“因人制宜”方面看,妇人“血常不足”,从这两方面考虑,均当以滋阴养血为主。综合考虑“三因”特点,西北地区妇女月经失调的调经之法应当以“全月经周期滋阴,经前期阴中求阳以温阳”。

5 结 语

“三因制宜”思想源于《内经》,为中医重要治则之一,是中医学整体观的重要体现,具有丰富的内容,是从疾病的整体情况而制定综合的治疗方法。在西北地区治疗月经失调,应综合考虑其地域的“多燥伤阴”、妇人的“阴血常不足”及月经周期阴阳消长因素,综合“三因”制定调经之法,当以“全期滋阴,前期阴中求阳以温阳”为则,但临床诊病识证切不可拘泥,仍当遵循《伤寒论》的“观其脉证,随证治之”之纲。

猜你喜欢
消长西北地区温阳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京剧表演流派的消长与嬗变——由京剧净行“尚派”成立问题而生的思考
藿芪温阳丸醇提部分提取工艺的优化
吴氏温阳助减汤治疗甲减的临床研究
甘肃省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消长动态
从相关句式的消长看使成式的产生
温阳解郁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抑郁症30例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