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江虹
(山西大同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西 大同 037009)
英语中存在着一类特殊语法的句子,它们介于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之间,属于中间语态(Middle Voice)。Keyser和Roeper (1984)称此类句子为中动结构(Middle Construction)。该结构形式为主动语态,而语义上却被动解读。这类句子被当作“非常规句式”,在句法系统中占有特殊地位,有必要进行专门的探讨。中动结构的主语并非是动作的施事,谓语动词的实现受到隐含施事的控制,句子在语义上说明主语的属性和特征。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有关此语法结构的使用错误很多。比如,She doesn’t photograph well. 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主语“She”是施事,想当然地翻译成“她不会照相”,而真正的意思是“她不上相”。中动结构的构句机制很复杂,语义特征具有多重性,造成学习者在使用中困难重重,而大多数教师基于传统教法,对此现象解释不足,因此英语中动结构的习得成了二语学习中一个棘手的问题。
当前,英语中动结构的研究在中国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其实,早在20世纪初,该研究就已受到各国学界的重视。研究大致分成3个阶段,最早可以追溯到Jespersen (1909:45),将其称作“主动-被动结构”(Active-passive)。之后的语言学家们赋予了中动结构各种名称,比如,Halliday(1967)称作Process-oriented Passive, Palmer(1974)称作Pseudo-passive等(高秀雪,2016:3)。作为去及物化结构的典型代表,研究者们努力对其本质做出界定。这一阶段的研究以描写语法为主,学者们力图对其句法与语义的基本特征做出界定。20世纪80年代后,语言学家们转向从跨语言的角度,研究不同语言的中动结构或者对比不同类型的中动结构,理论框架转向形式语言学,特别是生成语法。研究者们开始着力分析中动结构的语义特征和生成机制,比如van Voorst(1988)从空间角度对事件结构进行分析;Keyser和Roeper (1984)对比了英语中动结构和作格结构;Fellbaum(1986)对比研究了法语和英语的中动结构。这个时期,中国学者对中动结构的研究开始起步,比如徐盛桓(1981)对英语主语受事句进行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国外学者们运用功能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结合形式语言学理论,从语言的内因和外因解释该结构的形成机制以及语义功能。其中,Dixon(1991)研究了中动结构的时体限制;Rapoport(1993)与Quirk (1985)研究了中动词的限制条件;Fagan (1992)和Goldberg(1995)分析了中动结构的形成机制。进入21世纪,中国对中动结构的研究掀起了一股热潮。戴曼纯(2001)等尝试寻找中动结构自身特有的转换机制;何文忠(2007)从认知层面阐释了中动结构的形成;一些学者(如邓思颖,2004)对汉语中动结构进行了研究;何晓炜和钟蓝梅(2012)对英汉中动结构进行对比研究;高秀雪(2016)对中动结构及其相关去及物化结构进行了综合界面研究;杨晓军(2017)基于语料库的对比分析,跨语言研究了英汉语中动结构特点。总的来说, 以上研究主要集中于描述中动结构的基本特征和生成机制两个方面,对于基本特征的研究又主要分为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两个方面。
毫无疑问,这些研究使我们对中动结构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但遗憾的是, 目前的研究成果侧重于语言形式(句法分析、语义分析)的静态的零语境研究,而忽视了对中动结构使用中的动态研究。Grice等语用学研究者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依附语境的,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依据不同的交际目的而生成的。语言意义的理解涉及复杂的认知和心理过程,反映交际主体和交际环境的动态关系。所以,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具有双重性,既有形式又有功能,既有静态意义又有动态意义,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仅仅将研究局限在形式而不注重其功能,仅注重静态而忽视动态是不完善的研究。要对语言现象进行透彻的研究,需要对其语用意义进行同步研究。
虽然个别学者开始将视角投向中动结构的语用方面,如高秀雪(2016)尝试构建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语用界面理论框架,张晓(2015)讨论了中动结构附加语的语用意义,沈家煊(2001)研究了汉语中动句,指出中动句是一种主观化的表达形式。但此类研究仍乏善可陈。基于以上动因,本研究以中动结构的语义特点为分析基础,从语用学的分析视角,采取动态推理的分析方法,着重挖掘英语中动结构的语用动态意义,帮助学习者加深对英语中动结构意义的认知,促进学习者对中动结构的习得,对语言教学和翻译研究产生推动作用。
通过回顾文献可以发现,英语中动结构可划分为典型性和非典型性两类。
典型中动结构由三个基础部分构成:句式为NP(非施事) + V + ADV。
例如:
1)The book sells easily.(√)
2)The car drives fast. (√)
3)The woolen washes well.(√)
4)The woolen is washing well. (×)
5)The woolen has been washed well.(×)
这类句子有五大特点:
1.充当主语的NP不是施事,是动词的深层宾语。 比如句1)语法主语“the book”是受事,是动词sell的深层宾语;句2)语法主语the car 是受事,是动词drive的深层宾语。
2.此类句子的施事被隐含,表层结构都是主动句(不及物性),但深层结构却是被动意义(及物性)。比如句3)The woolen washes well(毛织品耐洗)。显然,该句子的施事是人,虽然施事没有出现,但可以推导出来。除非特指时候,要让隐性的施动显性化,施事可以通过for- phrase形式引入,比如This car drives easily for Mary.
3.典型性中动结构无时态变化,只有一般现在时。比如句3),耐洗是受事“the woolen”的特点。所以,句子4)和句5)的进行时和完成时都不正确。
4.中动结构的动词既有及物动词特征(句子主语是动词的逻辑宾语),又有不及物动词特征(动词后无宾语),处于一种中间范畴。并不是任何动词都可以进行中动构句,可以用于中动结构的动词仅有50个左右(Quirk,et al,1985; 章振邦,2003)。根据Vendler (1967)的四分法,英语动词可以分为活动动词、完成动词、成就动词和状态动词。Fagan (1992)指出只有活动动词和完成动词才能进行中动构句。Rapoport(1993:163-184)认为中动词不是影响动词(Affecting Verb),而是变化动词(Changing Verb),是能够使宾语改变状态的词,比如break,cook, open等。
5.中动词后面一般要有表示状态的附加语来修饰句子,通常是一个促进类副词,放置于句子末尾。比如:
6)These glasses cleaneasily.(√)
7)These glasses clean.(×)
英语中动句对与动词共现的辅助成分也有较强的反施作用,修饰类副词一般只能是速度类(fast, quickly)、价值类(well)和难易类(easily,effortlessly)(Dixon, 2005)。这就解释了为何不能出现表示隐含主语意愿的副词,如carefully,diligently。修饰类附加语还可以是介词短语和形容词类。比如:
8)This kind of bread cutstender.(形容词)
9)The question solveswithout any difficulty.(介词短语)
如果句子主语为工具/方式名词、处所名词,或者句子结尾没有副词,但却使用了其他形式提供新信息,使得句子合法化,比如加入否定词、情态动词、重音、对比、强调等超语言特点,或者是特别语境,共同构建出新信息等都属于非典型的中动结构。比如:
10)The slopeskis marvelously.(主语是处所名词)
11)The penwrites easily. (主语是工具)
12)The umbrella folds up. 雨伞能够合起来(结尾没有附加语)
13)The frozen meatdoesn’t cut. 冻肉切不动(否定词)
14)This dressBUTTONS.(强调)
像句子10)和11)这类中动结构中,没有施事,也没有受事,只有语法主语,或者说受事主语是不可见的,这也是有些学者认为工具类中动结构不是中动句,而只是工具。但更多的研究者将其归类为非典型性中动结构(Keyser、 Roeper, 1984)。除此之外,有些非典型性中动结构可以有过去时和进行体,比如Sheinterviewedwell 以及These carsare sellingpoorly/slowly (Greenspon, 1996:145)。但笔者不认同这种分类,因为不符合中动结构的泛指性、类属性和非事件性的基本语义特点。
从语用学角度来看,语言的意义是交际双方共同参与的一种互动行为,语言的具体意义应置于动态的语境中来研究。语言交际的过程是话语的动态理解过程,也是一个语境的选择过程。徐盛桓(1992)将语境定义为一个语言片段以外的一切客观世界的总和。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运用的场合(情景),二是上下文。语用意义是客观性知识与主观经验的有机结合。语用意义具有临时性、动态生成性、语境参照性、推理性等特点。在一定的语用目的支配下,从语言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中动结构将产生不同的语用意义和语用功能。
中动结构最重要的特点是凸显表层主语的内在特征和本质属性,主语与谓元构成因果关系。Klaiman (1988)认为中动句中的主语既是事件动作的控制者,又是受动作影响的客体。何文忠(2007)提出,中动结构的认知动因是弱化事件主动参与者,而凸显被动参与者对于事件的发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很明显,中动句凸显的是受事主语的特征,使该被动参与者处于认知凸显地位。
见下面例句:
15)A:I don’t like Jack. B:His new novel sells like hot cake.
16)A:His clothes are well pressed! B:Cotton irons easily.
句15)B和16)B 中,都看不到施事,从语义上也不易觉察,但施事存在于认知框架中,并具有任指性,这是因为不管施事是谁,都会有同样的感受,所以施事无须出现(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句15)B中的受事主语his new novel对谓元sell负有责任,解释sells like hot cake与his new novel存在因果关系,其属性(比如小说内容有趣、构思巧、写法新等等)是动作的原因,副词语义通过动词指向主语对象,两者形成了因果链条。这间接说明了谓语动词必须为主动语态的根源。
在句15)A与B交际对话可以看出,A对Jack有意见,但从B的回答却可以推导出,B的关注点首先落在主语his new novel上,Jack的新小说肯定写得好,所以与事件结果“畅销”直接相关。使得B对Jack很有好感,并不同意A的态度。主语在事件中提供了语境,发挥交际主导作用。
同样,句16)B中隐含了施事,没有交代谁在熨烫,也没有提及“熨烫”这个动作的结果,读者得到的信息都是关于棉布的特征和属性。在不同的语境下,该句会有不同的动态解读:1)解释了棉布特有的性质是容易熨烫的原因。2)说话人喜欢棉质,提议棉质衣服的好处。3)说话人认为棉质衣服容易熨烫,是固有的属性,不是他人的熨烫技巧高。故对A明显的赞赏态度提出质疑。
因此,中动结构在实际使用中,首先呈现出解释意义,突出受事主语是事件产生的原因,具有说明性语用功能。
中动结构在使用中,可以体现不同的观察视角。下列句子是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汤姆打破玻璃的事情。
17) A.Tom broke the glass.(主动句)
B.The glass was broken by Tom.(被动句)
C.The glass breaks easily.(中动句)
根据主述位理论,句17)A中主语Tom是观察者/说话人的心理起点,从Tom这个已知信息出发,去看broke the glass事件。Tom是动作的施事,引发了break 这个动作。句17)B中glass是观察者的心理起点,是引入语篇过程的基础,glass被Tom打破是新信息,体现了玻璃被打破的结果。句17)C(中动句)中,glass是说话者的心理起点,是信息传递的支点,break easily是本句的新信息,该句核心点是玻璃的状态。Givon(1993)认为,中动结构的主语兼有施事和受事的双重特征,是促成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因素。当中动句的副词语义指向受事主语时,副词和受事主语联系紧密,没有动词的中介也可以表达清楚。句17)C中glass兼有施事和受事双重特征,揭示了玻璃的某种内在属性造成易破的特点。这三个句子是对同一个事件的不同表述,运用的句式不同,体现不同的观察视角,突出不同的语言信息。
中动结构的客体信息作用于主体,使主体的观念反映客体。主体与客体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具有独特的视角意义,构成中动结构的一个特色。
Davidse和Heyvaert(2007) 从功能-认知的视角提出中动结构成分及其关系本质上是人际关系。他们指出,主语的责任性不属于表达层,而是与人际层的情态有关。Massam (1992)认为情态性是中动结构的基本特征,中动结构可以改述为含有情态词can的被动句。举例说明:
18)A.These glasses clean easily.(中动句)
B.These glasses can be cleaned easily. (被动句)
句18)A的中动结构,表明玻璃能够很容易被擦拭干净,这是玻璃本身具有的属性。而句18)B的被动结构中情态动词can是显性的,必须出现才能表达出相同的情态语义。何文忠(2007)干脆将一些非典型性中动结构称为“能+中动结构”的中动句。而Davidse 和Heyvaert (2007)及高秀雪(2016:108)认为中动结构承载的情态性意义非常广泛,可以表现为显性情态动词will、shall、might等,还可有其他更多的拓展意义。这说明中动结构自身蕴含情态性意义,能增加语言中的信息含量,并为体现人际意义提供了可能。下列句子可以说明这点:
19)The umbrella folds up.
20)This meat doesn’t cut.
21)The door won’t open.
句19)说话人提到这把伞能够合起来,善意地提醒听话人这把伞没问题,可以合起来,将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拉近。但如果语境不同,意义也就不同了。比如 The space is too small, the umbrella folds up. 这句中,说话人就是指责听话人的伞占了空间,要求合起伞来。又如,句20)说话人提到肉切不动,间接地向听话人求助,或者陈述此肉不好,太硬。可见,中动结构起到沟通说话者和听话者的桥梁作用,它将人物的态度或者感受反映出来。同样,句21)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临时语言意义,比如求助、威胁等等。
中动结构在实际交际或语篇中,其特有的信息可以增加读者对语篇人物的理解;同时,能够揭示人物关系的变化,具有人际意义,反映人际功能。
Kesyer和Rooper (1984)指出,中动结构也叫“泛指句子”,不能表达特定时间的事件,时间上和施事者都具有泛指性(Genericity)。比如,句22)I thought wewereout of gas, but the carDRIVES! (Fellbaum,1986:9)。句中动词drive被大写,说话者在强调该车的状态!仔细看可以发现,句子前后的时态不一致,前句时态为过去时。通常,学习者会错误地认为后句也应为过去时,但中动句的特点是体现受事主语的属性特点,时态要求只能为现在时。这句中的动作“开车”已经弱化为状态,意思是:我(施事)本以为没汽油了,无法开动汽车,没想到车还处于开动的状态!这个状态与时间无关,不管是谁,不管什么时间,结果都会一样。同时该句体现了施事的个人感受,对这个状态甚感庆幸。
从语义上看,中动结构涉及的不是真实发生的事件,而是“虚拟事件”(Fagan,1988)。该事件是对主语性质的陈述,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中动结构是具有“非事件性”的特点。非事件性要求该结构不能使用命令句、进行体和完成体,所以句23)和24)都是错误形式。
23)This car drove easily yesterday.(×)
24)This car is driving easily. (×)
Kesyer和Rooper(1984)认为泛指陈述是中动结构的价值,因此不能描述某一过去特定时间内的发生的某一特定事件,对意义起制约作用。很多研究者(如 Fagan,1992;高秀雪,2016)都持有同样的观点。Levin (1993:9)提出,破坏性动词(比如destroy, obliterate, ruin等)不能参与中动构成,因其具有瞬时性。
Fagan(1992)指出,中动结构通过副词可以评价和鉴赏事物的某一特定属性。评价理论的观点也认为,中动结构具有评价功能,评价意义是通过附加语实现的。Greenspon (1996)发现,很多英语中动结构出现于广告和产品评论中,且附加语多为肯定意义的副词。可以说,评价功能是中动结构一个很显著的语用功能。
按照附加修饰语本身的特点,中动结构可分为四类评价意义:
1. 反映隐含施事对事情难易程度的评价,此类修饰语为难易类的副词。
25)Love stories read easily and nicely.
此句是由easily 和nicely两个副词共同修饰,反映出隐含施事对读书难易程度的评价,认为读此类书好看易读,人们(包括施事)很喜欢读。
2. 体现施事对品质和价值的感受,此类修饰语为价值类的副词,其中well最典型。
26)The music dances well.
句26)表达了隐含施事在跳舞时对伴奏音乐的品质很是欣赏,“well”呈现了施事的良好感受。
3. 体现施事的个人态度,此类修饰语为比较类的附加语。常常通过比较,把一个实体特征赋予主语。
27)The bread chewslike shoe leather.
28)Concentrated washing powders wash whiter.
句27)是由比较类修饰语like shoe leather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不难想象,本来美味松软的面包如果被shoe leather(皮革) 来修饰,可见味道很难吃,反映出施事在咀嚼面包时的不愉快的体验和负面态度。句28)体现了施事对浓缩洗衣粉可以洗的更白的赞许态度,着重描写了受事的效能特点。
4. 表达施事个人的评注,此类修饰语为速度类的副词。
29)Okra tastes great and cooks quickly while retaining a firm texture.
该句中quickly表达施事对秋葵烹饪效果的评注,表达出只有快速烹饪才能保持口感,中动结构的使用能够起到话题集中、语气连贯的效果。
此外,比较类附加语和描写类、结果类形容词,是对主语的属性细化描述,可以对主题的体验方式进行补充说明(高秀雪,2016:121)。这类成分的主要功能是将中动事件状态化(Stativization),表达较强的主观评价意义(席建国、刘犇,2010)。
中动结构不仅仅能体现隐含施事在实施行为时的感受、心态、体验,还表达了个人主观意见、评价、态度、意向等多方面的语用含义。挖掘语用意义,不仅仅能帮助语言学习者好好领悟中动结构的意义,而且能更好地探索中动结构研究的价值。
英语中动结构在教学方面的研究价值不容忽视。本研究基于语义特点,从语用的新视角对中动结构进行动态解读。研究发现,英语中动结构具有五大语用意义,分别是解释意义、视角意义、人际意义、状态意义和评价意义。该研究结果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加深入了解中动结构的本质和意义,为英语教学和翻译实践等提供借鉴。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常常局限于语义或句法层面,对语用层面的分析比较缺乏。而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所以,语用层面的研究是更为重要的一环。句法是基础,语义和语用通过句法结构体现,要想真正研究任何一种语言现象的本质,必须平衡这三个层面的关系,故语言的语用层面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