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薇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外语系 安徽芜湖 241002
《艾凡赫》是英国著名历史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的代表作。这部名著自从问世以来受到人们相当大的关注,大量的译本和评论也层出不穷。作为当时最畅销译作之一,林纾的译本《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下文简称《撒》)深受青睐,但却一直未引起学界充分重视。
本文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拟对译文和原文差异进行深入的描述研究,充分考虑林纾的写作风格对译文产生的影响,阐述译文中人物、环境和情节本土化的翻译现象,从而揭示译者写作风格对译文的影响。
人物描写是司各特所有作品的成功所在。如《艾凡赫》中的丽贝卡,至今吸引着万千读者的视线。在林纾的译本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西方人物形象仿佛被勾勒成我们身边的人。小说一道,不着以美人,则索然如啖蜡(夏晓虹,1995:56)。下面具体分析“美人”的构建。
原文:Her form was exquisitely symmetrical.The brilliancy of her eyes;the superb arch of her eyebrows;her well-formed aquiline nose;her teeth,as white as pearl;and the profusion of her sable tresses,which,each arranged in its own little spiral of twisted curls,fell down upon as much of a lovely neck as a simarre of the richest Persian silk,exhibiting flowers in their natural colours embossed upon a purple ground,permitted to be visible.(Scott 83)
译文:身段既佳,又衣东方之衣饰,髻上束以鹅黄之帕,愈衬其面容之柔嫩;双瞳剪水,修眉入鬓;准直颐丰,居中适称;齿如编贝,柔发作圆瓣,被之肩际;缟颈酥胸,灿然如玉;衣波斯之锦,花朵如生,合众美为一。(Lin Shu 47)
林纾的译文在景色处理方面,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创作方法,原文景物符合译文读者“天人合一”的审美观,从而更好的揭露人物的内心世界。林纾在翻译《艾凡赫》一书的景色时,常用的方法是省译法。
在原作中,司各特描述了一个安静而黑暗的夜晚,在长满了榛树和冬青的一条深巷里,格鲁斯在遇到强盗之前的场景。司各特栩栩如生的描述在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后,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描述村庄、植物和光线的时候,用了“stood(站)”,“flung(挥动)”,“intercepted(拦截)”。在林纾的版本中,这些修辞手法似乎并没有得以传承。首先,他改变原句的语序,使译文读起来更加流利和自然。原作中的“the distant sounds of revelry,mixed occasionally with loud laughter,sometimes broken by screams,and sometimes by wild strains of distant music”仅仅只有一句译文“远远但闻人家豪饮之声”。林纾的在译本的改变可以追踪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景色描写。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是一个无休止的讨论话题。就像小仲马在《茶花女》中说的:爱是宇宙的脉搏,神秘,高贵,痛并快乐着。林纾在艾凡赫的情节的翻译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写作风格来描述爱情,不仅包括他所理解的爱情、诱人的权利以及对英雄的崇拜。但林纾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译本中爱情的描述,多是保守的、宽容的。
最后,本文认为林纾以译文读者为中心,通过文化置换的翻译策略,尽力使译文符合译入语文化的思维习惯和审美期待。具体表现在:人物在林纾的重现和建构下,符合当时译文读者所认可的经典人物形象,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环境处理方面,译文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创作方法,原文景物符合译文读者“天人合一”的审美观;情节处理方面,译文在遵循“发乎情,止乎礼”这一中国言情小说创作传统的前提下,突出相爱、受阻、命运残酷以及爱情毁灭这四个阶段,使得《撒》这一历史小说表现出中国传统言情小说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