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伟
扶沟县崔桥镇第一初级中学 河南周口 461300
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与课程改革,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是关键。而课程的优化,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体现出来。课例研究是教师对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所开展的合作性研究。课例研究由于其始终围绕真实课堂里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教学实践,以及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而备受推崇。本文试对课例研究的实施路径进行探索。
课例研究是指对开设的教学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或视频录像等典型课例进行分析研究,以揭示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分享和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从而丰富教师专业发展中必备的实践性知识,增长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所以,课例研究是目前校本教研中比较基本而重要的教学研究方法,也是教师校本培训的一条基本而有效的途径,近年来课例研究纳入了本校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基本内容中。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研究相比,课例研究有独特的优势。
传统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突出教师素质展示,忽视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形成和情感态度熏陶。课例研究基于课堂,以“研究课”为载体,要求教师将教育的长期目标与具体学科、单元和课的目标结合起来,并且要预计学生可能产生的学习、参与和互动情况,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将教育理念的宏观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与群体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立足于日常课堂推动每一位参与其中的教师共同发展、推动优化每一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效果。
传统课通常是由所谓的优秀教师执教,大多数教师不愿意甚至害怕也很难有机会去上这样的课,只能成为“看客”或“听众”,课堂评价话语主导权也往往掌握在少数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之中。课例研究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是研究主体,全程参与课例的设计、展示和评价改进,研究目的既不是向别人灌输教育理念、也不是提供学习模板,而是根据教学实践需要确定研究主题或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评估方案的有效性,需要团队内部成员及团队和校外专家之间开展真诚的、面向问题本身的交流,形成开放、互信的合作文化。
整体而言,传统课是试图通过具体的一堂课、特定的教学内容,通过优秀教师的课堂,来展现一般性的教学规律、反映主流教育理念的要求,采取自上而下的姿态供其他教师学习参考。课例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基本流程也是相对固定的,实施程序是基于自下而上的教学改革理念,课例的研究、计划、实施和反馈,以一系列的具体方法为基础。研究课中要求运用录像、录音和观察、记录等多种工具收集学生情况并加以分析,以确定学生在课堂中学到什么、没有学到什么,是什么样的教导致什么样的学习结果等等。
课例研究的关键不在于“课例”,而在于“研究”。研究性是课例研究区别于传统听评课的本质特点。课例研究要求有关教师带着问题参与研究活动,使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能针对问题而展开,指向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但研究发现,许多教师不仅问题意识缺乏,而且在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个人反思等各环节中也不能聚焦问题,如果没有外来专家引领,一不留神就重回传统听评课的老路,使课例研究的研究性大打折扣,并进而破坏了它的实效性。实际上,这种情况即便在已经推行课例研究多年的地区也比较普遍。中小学必须加强与落实课例研究的研究性。具体的建议是,学校要引导教师对本人和同事的教学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敏感地识别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并将其中没有现成答案、又难以克服的不足之处转化成研究问题,提请教研组通过课例研究予以分析和解决。
借鉴国内外课例研究的基本经验,课例研究也要在一般实施步骤的基础上,开发出其实施变式,以更好地发挥其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功能。其实施变式主要有: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究;同课多人同构的课例研究;同课多人异构的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共同体,是指进行课例研究的教师、行政人员及相关校外专家,围绕特定目标投入精力、热情,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共同追求的领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专长”。共同体中的人员任务、作用和分工有区别,但地位是平等的,在对话、合作过程中共同发展形成促进课例研究的文化语境。首先需要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其次是要推动团队成员互相学习他者的长处。再次是要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彼此抱怨,只考虑“我需要什么”或是“你要给我提供什么”,是共同体成员中沟通最大的障碍。转换思考方式,通过真诚的沟通,明确自己的角色认知,将问题定位于“我能做什么”“我能够提供什么”,将竞争性关系或依附性关系变为合作关系,充分发挥成员的主体精神。
总之,课例研究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研究,是指向于在每一堂课中引导每一个学生发展,并自下而上推动整体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的一种全新课堂研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