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芸
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彝剧团 云南楚雄 675000
彝剧源远流长,作为云南少数名族四大剧种之一,有着很多优秀的作品,例如:《阿佐分家》、《蔑独尼闹店》、《疯娘》、《带血的马缨花》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彝剧与其他剧种同样经历着经济大潮、审美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新媒体传播等等方面的冲击,面对新形势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彝剧如何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如何呈现更多优秀作品,将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彝剧有着十分独特的民族个性,这就要求唱腔音乐的创作必须保持其民族风格与特色,以此为基础而谋求创新。经过调查,目前负责彝剧唱腔音乐创作的人才大部分是从地方文艺团体或者民间吸收而来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大部分都未经过相关音乐创作训练,所以通常只能以彝族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并以简单的方式进行创作,从而呈现一些内容较为简单的作品。在今天,这样的创作明显无法满足彝剧发展的需求。彝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历了萌芽、命名、发展以及繁荣等等几个阶段,呈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并获得各种各样的奖项。彝剧音乐本身属于专业剧种,虽然经历长达60多年的发展,但是可以看出其创作水平并不完善,优秀作品固然很多,但却鲜有让人印象极为深刻的经典之作。《杨善洲》、《疯娘》、《臧金贵》等等大型彝剧作品,在对人物塑造方面还不够完善,例如,人物思想内涵刻画不够深刻,人物艺术形象未能充分突出,其唱腔创作能力更加难以体现。因此,本文认为彝剧唱腔音乐创作进保持其民族特色是不够的,那么如何能够在保持其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创作更多优质的彝剧作品,比如像京剧、歌剧等等戏曲之中的著名唱腔?那么则应当引进更多高水平的专业作曲理论人才,在这方面进行不断的突破,从而将彝族音乐元素更好地应用到彝剧唱腔音乐创作之中。
彝剧民歌曲调资源极为丰富,是彝剧唱腔音乐创作取之不绝的资源宝库,13个支系的曲调合计超过四千首,现阶段经过收集与整理的超过一千多首。彝剧唱腔音乐在保持其民间风格的基础之上,合理改进了原生态演唱方法,而民歌与原生态唱法可谓是一对孪生姐妹,在彝剧发展历程中获得了彝族人民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时间的验证。但是,音乐狭窄、唱结构短小的彝族民歌才适合用原生态唱法,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善于原生态唱法的歌手的最佳音域只能达到十二度。随着彝剧唱腔音乐的改编与创作,很多彝剧作品的唱腔音乐的难度早已经超过原生态民歌,这就意味着擅长原生态唱法的歌手很难充分演绎现代彝剧,从而影响到彝剧唱腔音乐的整体发展。
从原生态唱法的特点来看,它主要是“真声多,假声少”,尤其是声音与气息方面的配合运用方面不够合理,对喉部肌肉用力比较多。然而,从科学发生原理来讲,原生态唱法更加偏向于技能唱歌,这就意味着演员的嗓音消耗将会很大,如果长期坚持这种唱法,反而会缩短演员艺术嗓音的使用时间。从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彝剧团一、二批的老演员来看,但凡长期坚持原生态唱法的人目前嗓音都有不同程度的沙哑,尤其是在唱高音部分非常困难,难以驾驭难度较大的唱腔。那么,应当如何在原生态唱法之中实现科学发声呢?本文认为科学发声与原生态唱法并不矛盾,倡导科学发声是为了让彝剧演员不仅可以加强声音的艺术表现力,还可以演唱自己的歌唱寿命。纵观众多彝剧作品,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还是现在,之所以缺乏广泛传唱且让人印象深刻作品的主要原因就是:演员音域狭窄、声音缺乏力度变化、剧情抒情不强等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演员在唱法未能得到突破。因此,倡导彝剧演员在保持原生态风格的基础上适当采用科学发声,这样能够有效解决演唱能力制约的问题,一方面能够演唱彝剧演员的歌唱寿命,另外一方面则能够为创作广为流传的作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彝剧之中的布景、道具、化妆、服装、音乐等等舞台元素,均立足于民间,所以给人一种彝族原生态之美。时至今日,时代发展加快,本文认为既要保持这份民族特色,还应当将现代音乐元素合理融入,让拥有原生态之美的彝剧具有一定的时尚性、时代性。纵观当下彝剧观众群体,基本是农村的中老年人,而年轻观众很少,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彝剧必须有所选择,一方面,可以合理融入一些现代音乐元素,以年轻群体喜欢的内容形式对彝剧作品进行呈现;另外一方面,在创作方面应该摆脱思想上的紧固,融入一些能够反映现代生活的内容,让唱腔音乐更加多元化,不再是一板一拍的曲调与旋律。让更多年轻人接受彝剧,其发展才会有更好的前景。
综上所述,彝剧植根于彝族文化,并演绎着亲切的彝家生活,它以清新、明快、自然的风格以及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不断征服着很多观众。但是,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彝剧与其他剧种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能够抓住发展机遇,则应该在唱腔音乐创作方面不断寻求发展空间,从而让彝剧真正走向多元化发展道路,创作更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