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莹颖
企业内部控制的混乱不利于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强化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中日两国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相互间的学习、研究、借鉴,有利于更好地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一)内部控制准则。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准则、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企业的发展主要受外部环境的监督,内部控制的准则缺失。虽然相关政府部门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对企业进行有效地监督、审计,但是企业并未形成自主报告的意识。而日本企业的内控准则缺失主要体现在财务方面,因此导致了财务方面的大变革。
(二)内部控制要素。中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包含环境、风险评价、活动控制、信息沟通和监督五个要素,而日本的是环境、风险评价应对、活动控制、信息沟通、监督、信息技术六个方面。主体上两国大体一致,但是日本企业合理地提出信息技术应对这一要素,使内部控制遵循相应的程序。同时,现今很多业务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信息化技术的合理使用也对内部控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内部控制环境因素。日本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包含企业经营观念,经营者态度,企业经营方针战略,企业高层管理所起到的作用,企业的传统,企业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比较细致完善。而我国的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是机构设置,管理架构,权责的具体内容,企业的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和审计等方面。两国对于内部控制环境的界定存在一定的重复,但是相比之下,日本的更加细致和完善,日本通过经营战略和方针认识企业财务当中的问题。而我国则比较笼统,无法发现内部控制因素的本质问题,不容易形成要素分类的相关标准。
(四)内部治理结构。日本是法人控股,同时法人股东间可以相互持股,日本的银行都发挥着监管控制的作用,对企业的资金和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监督控制,同时日本具有它自身独特的激励方式。而我国产权问题不明确,政府过多干预企业,存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企业的内部治理很大程度也受到政府的影响。我国企业治理的功能性缺失,无法真正发挥企业自身作用,企业的治理机制形同虚设,导致治理结构也形同虚设。另外,日本企业主要采用委员会制度,更好地进行了执行监督和内部控制,而国内企业主要采用监事会制度,国内企业只是对公司的相关运行进行监督,无法对相关的运行行为提出纠偏。
(五)内部评价与审计。日本企业的管理层对财务报告进行相应的评价以及审计进行了一定的规定,加强了对于企业财务数据的监督管理。我国各个部门都在努力构建相应的评价审计规范,但无法形成统一的体系。两国的内控评价、审计都来源于美国,都是先采取规范大概框架的策略,进而对对象和规定范围进行规范,其次对达成目标和内控要素进行了有效的规范。
(一)内部准则。我国企业缺少积极自我评价主要是内部控制的标准无法进行统一,企业自身的评价意愿不高,进行自我评价投入的成本让企业难以接受。日本企业有价证券书的披露过于形式化,未能形成良好的披露制度,没有合理地通过自律进行自省。通过审计手段来检查财务报表,但一定程度上无法完全发现财务上的舞弊行为。
(二)内部治理结构。首先政府过多地干涉经济,间接方式的投融资在企业治理中占比很大。其次治理模式的演变其实也是制度的变化。至于银企关系,日本银企均有独立的法人,而我国企业与银行的独立法人的意识不足,很大程度上还是以政府为中介进行的。
(三)内部审计。日本企业财务问题的出现和我国企业管理问题的频繁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无法对内部经营状况、财务报表情况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无法加强行业的自律情况,无法提高企业自我管控、自我控制的意识。缺乏相应的内部审计机制,短时间可能造成假繁荣的幻觉,一旦达到某个临界点,可能造成企业的破产等一些无法挽回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准则。日本企业的基本框架包含目的、基本要素、局限性、责任以及IT 技术这几个方面。在制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时,兼顾了本国的实际情况,同时还适当适应了国际情况以及时代状况,在准则的形成上独具特色。
(二)内部准则的自我评价。①日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准则约束了管理者进行合理地自我评价。②日本企业保证了自我评价披露的适当性和正确性,对于可能存在的虚假记载进行了真实的掌握、分析,并且对相关内容提高了重视程度,对真正的风险及时进行整合,保障内部控制准则实行的原则性。③日本企业在内部控制和财务审计保持了一致性,基于财务报表数据的实际信息,进行有效地内部自我评价,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成本。
(三)建立公司内部完善的法律法规。日本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自我评价、内部控制报告书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从多层次对内部管控进行了规范。我国现在需要明确的认识到,公司的整体运行应该以公司内部大法为依据,细化到公司的内部管理,是我国现代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内部控制的效果。
(四)合理分配职责,健全监事会的相关职能。相比于日本的企业,我国企业的职责划分不够健全,可以使用日本的设立监事会这一做法,加强对于公司业务的监督管理,强化对于董事的监督。对于董事会的不当决策能及时制止或者纠偏,促进企业的正确决策,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强化内部审计,企业内部需要建立独立的审计职能,对风险加强内审机制,完善相应的内审细则,强化行业自律,加强能者胜任机制,同时也应该合理运用内审手段,及时发现风险并规避相关风险。
(六)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企业的每一项经营活动都有可能存在极大的风险。只有建立健全了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才能够对潜在的风险及时做到预估,同时做好防范工作,降低风险对于企业的危害,抑或是规避相应的风险,确保企业健康的成长。
(七)内部治理上,我们需要健全相应的内部机构,畅通公司里面的信息管理和交流,为董事会相应的决策提供决策依据。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熟悉掌握业务,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削弱董事会的权利,因此要健全相应的审计机构、监督机构,能够科学、客观为董事会提供决策依据,向董事会准确反映公司的经营情况。同时,还需加强内外部董事联系,有助于提供对公司发展更客观的评价。
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企业内部控制出现问题会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日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借鉴的地方,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准则、治理机构、审计与评价机制等等,保障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的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