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永庆 王均竹 陈洋洋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是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他们失去了创新创业的动力,那么国家也将失去发展的动力,所以要培养青年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开拓创新的精神,把就业压力转变成创业动力。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教学经验匮乏,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知局限,思想陈旧,仍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未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作为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高校,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可以给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新型人才,首先要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充分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和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因为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不能完全照搬照抄他国经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自身实情,进行科学规划,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走中国高校自己的发展道路。
学校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兴趣引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正视自己的未来,让学生自己想创新,想就业,引领大学生走上“正途”。部分在校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一直处于一个迷茫的状态,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高校应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充当学生的“指南针”,帮助大学生改正陋习,克服懒惰。很多学生拥有创业潜力,但是却不想创业。大学生们通过学校和社会,了解到自己的学长学姐们创业艰苦,成功率低和社会报道的负面新闻——“创业难”,抑制了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导致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望而生畏,所以转向去寻找安逸、稳定、有保障的工作。这些大学生们只看到了创新创业的难处,却没有发现创新创业的真正价值。当今,国家的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提供资金和机遇,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大学生们接受了先进思想的教育,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为创业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现阶段,企业和国家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社会失业率不断升高,大学生就业困难。创业不仅可以为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还可以通过自主创业与自身兴趣的相结合,做大学生们自己想做的事,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帮助大学生实现梦想,实现自我价值;还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创新创业课程是高校传授创新创业教学理念和开展实践活动的课程载体。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1)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对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传授其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3)实践出真知。通过创新创业思想理论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扎实基本功,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学校应充当学生的思想启蒙老师,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课程应以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能力为首要目的,同时还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身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帮助学生规划未来,解决实际就业问题,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程设计应丰富多彩、实质重于形式、可靠、易懂、引人入胜。在学生课程学习的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思想成熟度等,适当调整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高校也可以与金融机构、教育机构、教育部等合作,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制定合理的规则和获奖奖励。例如,证书,奖金,工作机会等。以此激励大学生参加比赛,并配备专业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比赛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各团队运用各自队员长处,合理分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队员之间以及队员和指导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切实参加比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克服比赛中的重重困难,可以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这些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们更好的融入社会和未来的工作环境。“众人拾柴火焰高”,想要取得理想的成绩,光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团队协作,而一个团队是否能合作愉快,与团队成员的性格、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自身能力等都有着很大关系。
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写到:“适应性教学这一术语通常指恒定地监控着学生的进步,并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变换教学内容的材料和管理系统”。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一概而论。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结合学生的动态变化,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方案,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一个人不仅要有才华,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高校可以定期召开以道德模范为主题的指导性讲座,通过讲座可以分享专家、学者们潜心研究的成果,让大学生们聆听他们的观点和见解,帮助大学生开拓知识视野,发掘学术兴趣和增强学术功底。
高校也可以举办模范生评选活动,促进学生学习他人的优秀品德。高校应倡导学生树立诚信、自信、迎难而上等优秀品质。做人要讲诚信,这样才会得到队友,朋友,老师,以及领导的信任,才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要对自己有信心,“事在人为”,只有自己相信自己能成功,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总之,我国的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着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环节脱轨的问题。想要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不仅要利用好高校的内部教学资源,而且还需让大学生接触社会,走进社会。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牢牢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让在校大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就业单位对自己的要求,促使学生们对自己准确定位,并不断完善自我,早日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连接。
地方高校可以联系当地政府、企业等相关单位,形成全方位合作,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完备的实训环境,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了解当今就业市场现状,了解创业中的机遇与挑战,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寻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以达到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目的。
辽东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
创新创业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财经类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108B002);辽东学院教育规划项目: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职业规划融合问题研究(项目编号:JG1824);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村村包”——许昌特色农产品在线推广;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应用经济学学科专业群建设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JG18DB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