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典 挺
三门县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保护策略
任 典 挺
(浙江省三门县农业林业局317100)
通过对三门县古树名木资源的调查统计,掌握了三门县古树名木资源的数量、种类、分布和健康现状,查清了古树生存环境的问题,分析其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建立古树档案、挖掘古树文化、落实保护措施、扩大保护渠道、健全保护制度等保护策略。
古树名木;现状;保护;策略
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大自然和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也是珍贵的基因资源和难得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对于保护自然与社会发展历史,弘扬先进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提高绿化和环境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为活动日益频繁,许多古树名木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健康生长形势不容乐观,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和浙江省林业厅有关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文件精神及工作部署,三门县农业林业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依据《浙江省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和《三门县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县的古树名木资源进行了普查。
经对调查结果统计,全县共有古树686株,分24科32属35种,没有名木。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全县古树名木的树种分属樟树、银杏、马尾松、柏木、圆柏等35种,详见表1。
表1 三门县古树种类及数量 单位:株
树龄在500年以上的一级保护古树81株,树龄在300年以上不满500年的二级保护古树129株,树龄100年以上不满300年的三级保护古树476株,没有名木。有国家重点保护树种3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树种有银杏36株、南方红豆杉8株;国家Ⅱ级保护树种为樟树228株;另外有浙江省珍贵树种4种,其中柏木17株、黄连木13株、赤皮青冈8株,南岭黄檀3株。详见表2。
三门县10个乡、镇(街道)都有古树,具体分布见表2。
表2 三门县古树分布及保护级别 单位:株
全县大部分古树生长状况良好,但有少部分古树受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影响,长势日趋衰弱,甚至死亡。其中生长势正常615株,衰弱56株,濒危15株,死亡189株。
全县古树大多分布散生在村庄的周边,生长在乡村392株,城区294株。古树常见的生长地点包括祠堂、寺庙、古墓、山脚、溪边、路边等。其中散生古树543株,群生古树5处共143株。古树群5处,包括下洋李罗汉松古树群、下岙周古樟群、松门村古松群、孙家村古枫群、西渡村古朴群。
此次普查较上次普查,古树因死亡或其它原因减少216株。减少的树种有7种,包括因死亡而减少的杨梅、石岩枫、桑、黄杨,因树龄不足而取消的玉兰,因树名更正而减少的珊瑚朴、多脉鹅耳枥。新增古树105株,其中上次遗漏62株,树龄增长43株。其中新增的树种有10种,包括赤皮青冈、南岭黄檀、旱柳、雀舌黄杨、槐树、构骨、柞木、赤楠、短尾鹅耳枥、紫薇。古树群较往年消失2处,分别为头岙大明寺、赖岙媳妇岗马尾松古树群,因发生松材线虫病,马尾松全部死亡而消失;新增1处为小坑村下岙周古樟群[1]。
古树名木由于自身生长机能衰退,管理保护不力,生存环境恶化,存在许多问题,包括违建乱堆、病虫危害、腐烂树洞、根系裸露、土壤恶化等。根据2016、2017年对受保护古树生存状况的调查,影响古树健康生长的因素及所占比例情况见表3。
表3 受保护古树影响健康生长因子情况 单位:株,%
导致古树衰弱死亡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古树自身生命力减弱、立地条件差、土壤性质恶化、自然灾害和病虫危害等;人为因素包括违章建筑、乱堆垃圾、烧香点烛、剥皮砍枝、滥伐盗挖等。
(1)古树名木自身随着树龄增加,生理机能不断退化,根系吸收养分、水分能力逐渐下降,不能满足地上部分需要,失去平衡[2]。2017年与2002年调查相比,三门县古树减少123株,其中50%以上是由于古树自身生命力减退等导致死亡。
(2)台风、洪涝、雷电等自然灾害导致古树树干倒伏、折断、烧伤、开裂、中空、腐烂、死亡等。例如上岙村古樟树因雷电引起半边树干烧伤开裂枯死。
(3)病虫害、藤蔓、鼠害等生物危害造成古树枝干、树叶、根系等损伤,甚至死亡。如三门县原有两处古松群因松材线虫为害全部死亡;铁强村千年古银杏因蓟马为害树叶变细枯黄;下叶村樟树因樟萤叶甲为害死亡;全县60%以上古树受到白蚁不同程度的危害。
(4)古树根基地面硬化,立地条件差,土壤贫瘠、板结、流失等,严重影响古树长势。该县在2016-2017年受保护的古树中有23株根基地面硬化,占38%,对比地面未硬化古树长势较差。
(5)违章建筑、烧香点烛、剥皮砍枝、滥伐盗挖等人为破坏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古树健康生长。如园里村糙叶树因树下有庙龛,老百姓烧香点烛引起树体着火,导致树体中空腐烂;百两岗村古红豆杉因传说能抗癌遭村民剥皮砍枝,导致长势衰弱。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开展古树环境条件变化、物候期、病虫害、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长期监测和预测。建立完善古树档案,加快古树数字化、网络化、动态化管理[3]。不定期对古树名木进行普查登记与汇总,采用GPS定位系统对全县古树名木进行精确定位,拍摄古树照片,留存档案;测量树高、树木冠幅、胸径(胸围)生长因子等;记录古树保护范围、生长势、生长环境以及人文典故等。不断更新完善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让人们扫一扫古树特有二维码就能查找古树信息。
结合“森林城市”和“六美三门”创建活动,组织县作家协会、文联、摄影协会、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对县内有一定历史文化、自然典故、民间传说或纪念意义的古树名木进行搜寻,并整理其文化内涵,评选出县“最美古树”,编制 “三门古树汇编”,制作古树名木宣传片。挖掘古树文化,渲染古树名木保护氛围,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古树保护措施涉及树体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保护包括树枝修剪,树洞修补,清腐防腐,病虫害防治,支撑加固等措施;地下保护包括改善立地营养条件,优化土壤吸水通气,改良土壤理化性质,诱导根系发育活力等措施[4]。从古树生长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周边环境的客观实际出发,运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森林培育学、森林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原理,遵循自然规律,依靠先进科技,对古树名木因地制宜地实施“保护、复壮、抢救”等生态技术措施,对古树名木进行有效保护。
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结合地方政府“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三改一折”“五水共治”等环境整治活动,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借用各方力量,大力清除古树周边违章建筑,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古树主题公园建设,达到保护古树与美化环境相统一目的。
以《森林法》《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等为依据,建立健全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制度和法律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成立专门保护机构,制定详细保护方案,明确管理责任和奖惩制度,保障专项资金,规范养护技术,落实保护措施等。积极提倡、推广、鼓励古树认养制度,严厉打击人为破坏古树名木行为,做到依法保护古树名木。
[1] 三门县农业林业局.三门县古树名木普查报告[R]. 2017.
[2] 李佐晖.杭州古树名木现状及复壮措施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09,(7):72-73.
[3] 鲍沁星.杭州地区古树名木现状及保护重点[J].浙江林业科技,2009,(2):77-80.
[4] 朱用明.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技术的研究现状[D]. 2009.
[5] 段新霞.古树名木保护措施和复壮技术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5,(5):118-119+142.
2018-10-09
任典挺(1975-),男,浙江三门人,林业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和古树名木保护工作;E-mail:939973232@qq.com。
S759.89
B
1004-7743(2019)01-00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