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学习爱的表达,你急需的沟通技能

2019-03-17 09:29刘亚铃
家人 2019年11期
关键词:明确提出文后习题

刘亚铃

《非暴力沟通》由马歇尔·B·卢森堡博士所著,被誉为“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为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

这本书的魔力在于,看书之后我开始由衷地相信,这本书可以如它提到的那样: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这本书的适用范围很广,适用于亲密关系、家庭、学校、组织机构、心理疗法及精神辅导、外交和商业谈判、任何性质的争论和冲突等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而且,在读完《非暴力沟通》之后,脑海中关于怎样去表达、聆听有了更清晰的操作方法。

这本书案例多,读起来并不枯燥,每次看书中的例子,我都要仔细分析,将里面的对话表达在嘴里多咀嚼几次,体会深刻。每章之后有一个小结,回顾总结书里的知识,加固读者记忆;一些章节之后会有一个比较详实的案例,结合理论案例更能理解非暴力沟通到底是什么、怎么做;甚至在讲述非暴力沟通几个要素的章节里,还有相应的习题。对于这种符合读者记忆规律、实例和测试相结合的阅读方式,大爱了!

非暴力沟通是什么?简单来说,是一种沟通方式,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能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那么怎样做到非暴力沟通呢?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也可以理解为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不要进行判断或评估,而是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最后提出具体的请求。

怎样做到观察?

作者将“观察”与“评论”放在一起比较说明,并不是非暴力沟通要求我们保持完全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而是强调区分两者的重要性。因为人们真的太容易将两者混淆,这个例子可以说明:

学校的老师和校长经常反映彼此难以沟通。于是作者问了老师们一句话“校长哪些行为不符合你们的需要?”(注意:此处作者的要求是观察校长行为)然而老师们却给出以下回答:他是个大嘴巴。大嘴巴,是对校长的评价;校长的话太多。(何为话多话少?这也是评价);他认为只有他的话有价值(这只是对校长的推测);他希望所有人都一直听他的话(这也是猜测)。

你可以试着问自己一个类似的问题,你的回答是否与老师们类似?思考一下,或许可以明白什么叫感受、什么叫评价。后来在作者的引导下,老师们回答出了这个问题:“在全员会议中,校长喜欢回忆过去,长篇大论导致会议超时20分钟。”“校长喜欢插话。”

将观察变为评价,换位思考一下,听到别人的评价,你是否会觉得生气、会反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可以想象后面的谈话一定不友好。知道了什么是“观察”,你就知道了怎样说话,让人容易接受。比如,以前会说:“他是一个差劲的前锋。”现在会说:“他在过去几场比赛中没有进过一个球。”

课后习题:

区分观察和评论?(答案在文后)

1.我儿子经常不刷牙

2.里奇告诉我,我穿黄色衣服不好看。

怎样体会感受?

生活中大家似乎很少关心自己的感受,原因很多,认为无关紧要,各种权威思想的灌输……久而久之,我们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不再体会自己的感受。比如,同事在休息时间里外放音乐,你是怎样的感受?

——我觉得在休息时间不该这么大声。

——声音太大了就会打扰到别人的休息。

你是否会这样回答?如果是,那么以上这些都不是感受,而是看法。你情绪不满说明有强烈的感受,但是你却体会不到,更不要说表达它们了。这是何等的无奈且无力啊!

在作者的归纳中,从事律师、工程师、警察、经理等职业的人来说,表达感受更为艰难。因为他们被要求客观、权威,有固定的表达方式、标准的行为规范。那么怎样区分感受和想法呢?“我觉得”这个词值得注意一下,它表达的便是一种想法。

——我觉得我唱歌不好(这是我在评价自己唱歌好不好,而没有表达感受。)

——作为一个歌手,我很失落(这才是表达感受。)

由此可见,感受只是忠于自己的准确的情绪表达,并不是做出的评价、判断。书中作者列举了很多关于感受的词语,例如,興奋、喜悦、担心、沮丧……对比着看,相信你对于感受有更深刻的理解。

课后习题:

下列表达感受的句子?(答案在文后)

1.我想打你。

2.我很伤心。

怎样分辨需求——感受的根源?

别人的言行可能会刺激我们,但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因为别人大声喧哗,你有XX的感受?——你需要安静的环境。

因为评价你长得不好看,你有XX的感受?——你渴望别人的认同。

非暴力沟通就是需要了解感受的根源,才能在沟通中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对症下药。对于感受和需要的关系,可以用“我(感到)……因为我……”这个句式来理解。

看到儿子的语文作业出现拼写错误,我很生气,因为我希望他的语文成绩可以提升。

你没有把胡萝卜吃完,我很不满,因为我希望你可以健康成长。

……

表达中,批评往往暗含期待,比如:

你从不理解我——渴望得到理解;

你总是那么忙——渴望得到陪伴

但是,往往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对方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者反击。例如:

你从不理解我——哪里没有理解你,怎样才算理解你,我还不理解你呀!

你总是那么忙——我那么忙还不是为了养家,为了谁呀,这么累?

非暴力沟通倡导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这样才有可能找到办法满足双方的需要。因此提出需要,才是对自己的感受负责!书中,作者把个人认清自己需要的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里,人们开始明白自己的需求,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情感的奴隶”把他人的快乐当作是自己的义务,活在别人的情绪里;“面目可憎”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很累,牺牲自己满足他人这样的生活太累,太厌恶;“生活的主人”不再因为内疚、惭愧等情绪去帮助他人,而是发自内心的爱;

课后习题

发言者是否对自己的感受负责?(答案在文后)

1.你来得这么晚,让我很郁闷。

2.朋友叫我外号让我很难过。

怎样请求帮助?

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才能得到积极回应呢?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归纳出以下几点:

1.提出具体的请求,即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

妻子:请你少花一点时间在工作上——希望丈夫多花点时间在家里。

正确表达:请你少花一点时间在工作上,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

2.明确谈话的目的,不要一味地表达感受,会让人觉得这个话没办法回应。

丈夫:我從来没有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气冲冲)——想要得到理解。

妻子不知道丈夫说话是为了什么,很无措、无语。

丈夫:我从来没有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气冲冲)——再次表达自己的感受,想要得到理解。

妻子:这趟列车速度是由程序控制的。

丈夫生气、恼怒,妻子生气、恼怒。

正确表达:我从来没有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这会耽误我们的行程。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不要将请求说成了命令。这是沟通中的大忌,怎样避免也很简单,即清楚表达请求,尊重对方,不要强迫对方。明确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迎合我们,而是重视每个人的需要。

课后习题:

哪些是提出明确的请求?(答案在文后)

1.我希望你理解我。

2.请你告诉我,在我做的事情中,你最满意的是哪件?

写在最后

这次的读书笔记运用了一种新形式,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大家主动思考非暴力沟通是什么、怎么做,可以有所收获。

书中还有许多非暴力沟通的知识点,比如如何全身心倾听,如何爱自己,如何表达愤怒,如何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如何表达感激……

等待着大家一一解锁,强烈推荐看看这本书,做做后面的习题,相信你对于沟通会有更深的理解。

习题答案:

1.区分观察与评论?

我儿子经常不刷牙——评论,经常一词是评论,何为经常呢?

里奇告诉我,我穿黄色衣服不好看。——观察

2.表达感受的句子?

我想打你。——表达想法

我很伤心。——表达感受“伤心”

3.发言者是否对自己的感受负责?即是否明确提出需求?

你来得这么晚,让我很郁闷。——没有对自己的感受负责,没有明确提出需求,比如因为什么你希望别人来早一点。你来晚了,我很郁闷,因为我希望可以坐到前排去。

朋友叫我外号让我很难过。——没有对自己感受负责,没有明确提出需求,比如为什么你希望朋友别叫你外号,因为你需要别人的尊重。

4.哪些是明确提出的请求?

我希望你理解我。——没有明确提出请求,怎样的行为才算是理解你呢?

请你告诉我,在我做的事情中,你最满意的是哪件?——明确提出请求。

猜你喜欢
明确提出文后习题
本刊文后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细则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本刊文后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细则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American Families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本刊文后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细则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四年内全面完成
24省份明确今年脱贫人口目标 11地计划减贫达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