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网络
最近说起刷屏的“Facebook总部华人员工跳楼事件”,大家都有点唏嘘。曾经的高考状元,2003年浙大本科毕业后,又到南加州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去年成功就职于Face book广告技术部。因为工作上遭遇困境,就从公司顶楼一跃而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唏嘘感叹的同时,不少公众号发文呼吁,家长除了尽力帮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发展特长,千万不能忽略了培养“抗挫力”。
的确,一个人如果缺失了面对挫折的能力,就会变得像个“玻璃瓶”,一次打击,就可能导致飞灰湮灭!但是很多父母对于“挫折教育”并没有正确的认知。
误区一:孩子的世界缺少挫折
很多家长是“挫折教育”的忠实拥趸,他们认为现在的孩子因为在生活中缺少挫折的洗礼,所以格外的脆弱。但是实际上,孩子的世界真的缺少挫折吗?
其实并不是,作业没写完被家长骂、考试没考好、与同学关系不好受排挤……这些在家长眼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其实都是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需要面对的挫折。父母不要认为这些挫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人生在不同阶段需要考虑面对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因此会遭遇的挫折也是不同的;而每个人成长生活环境的不同也会造成每个人抗压能力的不同。就像王健林说今年先制定一个亿的小目标,而普通人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挣到一个亿。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最大的误区,就是用成年人的视角与思维去看待孩子的世界,与孩子的隔阂与矛盾也大多因此产生。
误区二:要给孩子制造挫折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原本父母是孩子的保护伞,家是温暖的港湾,结果却发现自己童年大部分不开心的记忆都与父母有关。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新闻,贵州织金一名父亲为了“锻炼”10岁的女儿,让她独自坐火车去外婆家。孩子第一次独自买票乘坐火车,根本不知道安检流程,也不知道该从哪个进站口进站,只好无助地站在火车站的进站口哭。
难以想象一个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面对火车站众多人流与完全陌生的坏境,内心会有多么恐惧与无助。走失、被骗,这些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想想就令人后怕。所幸的是,火车站民警发现并及时帮助小女孩联系上了父母。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在《家为何会伤人》里就解释过:孩子的挫折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不能额外和附加,否则就会演变成伤害。
误区三:挫折教育就是要打击孩子
看《少年说》时,有一个叫袁璟颐的女孩让人心疼。她控诉妈妈老拿她跟“别人家孩子”作比较,却从没有鼓励和肯定过她:“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孩子哭得梨花带雨,妈妈却依然淡定地表示:“没对比就没进步”。
孩子又说:“可我不适合激将法啊。”妈妈却仍然坚持:“我都是为你好。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因为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你要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
很多父母都有与这位妈妈相似的想法,认为孩子不能夸,要时不时打击一下,不然孩子可能就会骄傲自满。
就像微博网友吾乃张吉人说的:“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越说越烦;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越谈越崩。”
当孩子认定父母既不能与自己分享快乐,也不会为自己承担痛苦时,就会慢慢关闭自己的心门,选择独自承担。
理解认同孩子内心的委屈与难过
前几天在商场里遇到一个妈妈带着一个两三岁小男孩在买冰淇淋蛋筒,结果小男孩没拿稳,掉地上了。小男孩哇的一声就哭出来。这位妈妈生气地对小男孩说:“哭什么哭,就这点小事,就会哭,没出息!”
其实哭泣的本身并没有错。任何人在遇到令人伤心、气愤或者开心、感动的事情都会有想哭的冲动。就像是成年人遇到家中年迈的父母需要赡养,孩子尚在嗷嗷待哺,每个月还有车贷、房贷要还;而这时公司通知你被裁员了,难道你没有想哭的冲动吗?
只不过大人的控制力强,大多时候能忍住罢了。但我们年少时对于情绪的控制力远不像现在这样炉火纯青。所以,当孩子遇到挫折,家长应该让孩子把自己心里负面的情绪表达出来。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关键是在之后,要能够鼓起勇气面对挫折。
不要因为挫折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有位妈妈曾在后台留言说:我家孩子月考没考好不高兴了两天,很快就跟没事人一样,该乐就乐,该笑就笑。我这几天晚上翻来覆去的睡不好,他现在才初二,就这么不上进,这怎么办啊?
有位网友也吐槽自己五岁大的孩子,现在就连10以内的加减法都算不清楚。真是笨死了,这以后肯定学习不好。
我们会发现,对待孩子学习生活上的挫折,父母的承受与消化能力远远不如孩子。孩子已经将之前挫折放下,而父母却选择一次又一次地将孩子拉回来,重新体味挫折带来的“疼痛感”,甚至会给孩子贴上各种“胆小怕事”“学习不上进”的标签,想把孩子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但是父母却忘记了,孩子是一直在成长的,昨天做不好的事情,不代表以后也做不好。作为父母,不需要一次次地提醒孩子曾经是如何跌倒的,而是应该告诉孩子从挫折中能够吸取什么教训,以后要怎么做。
只要心中有爱,生命中有光,便能不惧黑暗。
给孩子鼓励,与他一起面對挫折
演员袁泉曾经在《朗读者》的节目中,分享了这样一段经历:在她11岁那年,中国戏剧学院附中去袁泉所在小学选人,袁泉顺利被选上。当时她和父母的联系基本上是靠写信,在那几年的时间里一共写了将近三百封信,她会在信中跟父母说在学习中遇到的很难的事情,坏情绪,有时候是一些负能量的话。
而她父母的一段话,特别让人感动:“做父母的理解你,心疼你。我们绝不会在你竭尽全力仍暂时达不到目标的情况下,还要你去拼命。泉泉,切记住,在挫折面前不气馁,要保持良好的情绪,振作起来吧。”
越挫越勇的底气,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父母给予的爱与支持。纵使前路艰险,只要心中有爱,生命中有光,便能不惧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