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蕊, 王明利, 佟蕊, 魏红玉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冠心病心绞痛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心前区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1]。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冠心病呈逐年增加趋势,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率亦随之增加。根据该病的病因及发生机制等研究成果,现代医学已开发出多种针对此病的药物,但疗效并不十分理想,存在作用靶点单一且有一定副作用等不足[2]。中医将冠心病心绞痛主要归属于“胸痹”、“胸痛”范畴,其中药治疗以气虚血瘀型为基本证型,经典方剂较多,疗效也已得到公认。目前临床上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治疗主要以中成药为主。中成药有胶囊、散、丸、膏、中药注射剂等多种剂型,具有多功能、多途径、多靶向的优点。现对近年来常用的中药复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景岳全书》曰:“凡人之气血犹如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根据以上论述,气虚血瘀的心绞痛主要因心气虚、脾气虚、阳气虚为主,导致血瘀,治疗相应地应从补气活血化瘀、健脾益气活血、温阳益气活血入手。
1.1补气活血化瘀类复方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指出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的运行,致使血液淤积于血管内,不通则痛,瘀于心胸,则出现胸痹心痛。故治疗上给予益气活血,气能行血,血行则脉通,通则不痛。治疗心气虚致瘀心绞痛的补气活血化瘀类复方主要有补阳还五汤、保元汤、参芪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戴丽华[3]采用补阳还五汤(生黄芪、地龙、桃仁、红花、当归尾、赤芍、川芎)加减治疗4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总有效率为95%;汪强等[4]回顾性分析补阳还五汤对于心气虚血瘀型胸痹之疗效,有效率达95.6%;骆玉玲等[5]观察西医常规治疗结合补阳还五汤合温胆汤治疗心绞痛的疗效,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的66.7%(P<0.05)。
保元汤属补气之剂,在其基础上加上活血化瘀之方药,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有较理想之效果。张志刚等[6]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保元汤配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结果显示中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组效果优于西医常规对照组。许涛[7]认为保元汤具有补心气、振心阳之功,并取丹参饮活血行气之功,将保元汤与丹参饮合用,以取得补气活血化瘀之作用,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相比较,该复方在降血脂、改善心功能等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P<0.05),且能有效降低动脉硬化之风险。
参芪四物汤具有益气行气活血化瘀之功,其药物组成为四物汤加黄芪、党参。邓怀玉[8]研究发现,此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能改善心肌缺血,从而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张丽霞[9]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服参芪四物汤治疗冠心病患者,总有效率为84.6%,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的69.2%(P< 0.05)。
血府逐瘀汤具有行气活血化瘀的作用,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可取得较好疗效。仇军等[10]在血府逐瘀汤的基础上加补肾泻肝之药并结合常规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治疗后患者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水平明显改善,血清尿酸、白细胞介素、内皮素等均明显下降,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P< 0.05)。
1.2健脾益气活血类复方心绞痛病位在心,但与脾胃也紧密相联。情志抑郁、思虑过久而伤脾胃,或饮食偏嗜油辣等刺激之品者,耗伤脾胃,而致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聚则成痰;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痰浊瘀血阻滞脉道,而发为胸痹。《古今医鉴》指出:“心痹痛者,素有顽痰死血”。痰与瘀常互为因果,同时存在,故治疗时应以健脾益气、化痰活血为主。治疗脾气虚致瘀心绞痛的健脾益气活血类复方主要有四君子汤与归脾汤。
张松峰等[11]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运用益气健脾的四君子汤配合活血化瘀的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心绞痛(试验组),并与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均治疗4周。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等指标方面,其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周兆玲等[12]将符合纳入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行瘀活血健脾的归脾汤。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总有效率达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7%,试验组治疗心绞痛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1.3温阳益气活血类复方临床上胸痹的病因病机属虚证者多因素体阳虚,寒邪内侵,寒邪损伤人之阳气,阳气亏虚,致胸阳不振,则气不行血,瘀血内生,阻滞胸阳,而发为胸痹。治疗阳气虚致瘀心绞痛的温阳益气活血类复方主要有四逆汤、益气温阳通痹汤。
张文高教授认为阳气虚所致血瘀的心绞痛多发生在中老年患者。患者年老肾衰,肾虚不能温心阳,且无力推动心气的运行,致使气阳俱虚,气虚则血瘀,故主张以温阳益气活血之法进行治疗[13]。贾壮壮等[14]运用具有温补肾阳、回阳救逆之功的四逆汤加减治疗心肾阳虚型胸痹,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3例,试验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合四逆汤加减,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2组均治疗3周。结果显示: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6.05%,对照组为67.44%;试验组心电图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1.40%,对照组为60.47%;试验组的中医证候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张建昌等[15]采用益气温阳通痹汤(人参、黄芪、桂枝、沉香、淫羊藿、麦冬、五味子、柴胡、香附、川芎、苍术、半夏、当归、丹参、乳香、没药、白芍、炙甘草)治疗阳气虚致瘀的冠心病心绞痛,总有效率达95.0%。
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复方制剂以中成药为主。近年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相关的中成药较多,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中成药已达40余种[16],其中在临床上常见中成药有:养心氏片、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芪参胶囊、芪苈强心胶囊、通心络胶囊、参附注射液等。
林欣[17]运用养心氏片治疗气虚血瘀型心绞痛,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养心氏片,2组均治疗3个月。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8%,优于对照组的75.1%(P<0.05)。张聪等[18]观察了养心氏片治疗气虚血瘀证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机制,结果显示养心氏片能明显减少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缺血程度及范围,降低血清乳酸脱氢酶及丙二醛等的含量,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血流,从而起到减轻心肌缺血和维护心肌的作用。
向家培等[19]观察了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机制,结果显示稳心颗粒可通过改善心肌血流,减轻心肌缺血程度,从而起到保护心肌作用。
姚辉臣[20]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参松养心胶囊(试验组)治疗稳定型气虚血瘀型心绞痛,并与单纯的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改善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李瑞梅[21]比较消心痛与芪参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结果显示芪参胶囊较消心痛有显著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牛平平等[22]观察了单独口服西药的患者(对照组)与口服西药基础上加服芪苈强心胶囊的患者(治疗组)的疗效,结果显示:治疗126 d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5%)、中医证候有效率(67.7%)、心电图有效率(93.5%)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中医证候有效率为40.0%、心电图有效率为7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段丙军等[23]观察了通心络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机制,结果提示通心络胶囊可能通过调节白细胞介素(IL)-6和IL-8水平以及稳定斑块,从而达到取效的目的。
苏庆侦[24]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参附注射液,对照组同时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76.92%,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中药复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总的治疗原则为益气活血化瘀,复方中常用的补气药为黄芪、党参、白术、人参,活血药为桃仁、丹参、红花、三七、川芎、赤芍、延胡索[25]。黄芪为补气之要药,具有改善心肌舒缩,扩张血管,改善血液运行之作用;人参为大补元气之药,其有效成分人参皂苷通过抗血小板异常凝集,保护血管内皮作用而达到治疗心绞痛的目的;党参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心功能之效果;白术中所含的双白术内酯可减慢异常增高的心率;桃仁可活血抗凝,改善血流;丹参具有改善心肌收缩力,增加血管血流量之功效;红花活血,可抗血小板异常凝集,改善心肌缺血;三七可控制血栓素的生成,起到活血抗凝作用;川芎可抗血小板凝集及缓解动脉痉挛,从而改善心肌缺血;赤芍可抑制内皮素活性,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延胡索可增加血流量及抗心律失常,从而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上述药物在近些年治疗气虚血瘀型心绞痛中有着较高的用药率及疗效。如何从传统中药复方筛选出作用迅速、疗效显著的中药复方并研发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高效中成药剂型,使目前临床上需支架、搭桥及瓣膜置换的心脏病患者采用单纯中药治疗即可取得理想疗效,并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将是今后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