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2019-03-17 13:29张雷平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医药汉语院校

张雷平

(1.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2.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基于它能对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积极作用。中医药学科与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交叉亦是如此。中医药文化来到了“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历史时期,恰逢汉语国际推广迎来了新的春天,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的召开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史的一个分水岭,标志着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向汉语国际推广的转变[1]。从此,汉语国际教育由对外汉语教学转为兼容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的汉语教育。2016年12月30日,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在石家庄举行了“中医文化”培训开班仪式,中医文化首次进入汉语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旨在满足海外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文化学习需求[2]。

中医药院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将中医药学科与汉语国际教育相融合的一项创举,目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传播中医药文化,协助推广中医药技术,实现语言教育与文化弘扬的结合,技术推广与价值传播共进。

截至2017年底,全国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医药院校仅有4所,相对于全国招收该专业的375所高校(数据来源于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而言,中医药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步伐相对缓慢,影响力也较小。但其价值不可低估,特色不容忽视,必要性毋庸置疑。中医药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经过几年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困难和问题,迫切要求我们高度关注,在不断探索中加以解决。

1 中医药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特殊性

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作为中国国际战略中的一部分,是传播中国语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树立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基础工程。文化生态平衡理论和语言经济理论是语言推广的理论基础[3]。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的协调发展是各国语言文化推广的终极价值所在。

中医药文化作为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体系,用以承载其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话语表达的中医汉语,既具有汉语言文化的一般规律又具有其独特的表达体系。中医药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先天就带有这种特殊的背景与功能,以应对独特的需求与规律。

1.1 专业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吕必松[4]按教育的性质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预备教育分为文科汉语预备教育、理工汉语预备教育、医学汉语预备教育和中医汉语预备教育等不同的类型。中医学习者需要进行中医汉语预备教育,能够初步理解中医词汇内涵和简单文献,为进入用汉语进行教学的中医专业的学习作准备。这就需要一定数量的、既能进行汉语教学、又能讲清最基本的中医词汇内涵的预科教师,来解决这个阶段“汉语教师不能教中医、中医教师不会教汉语”的问题。

除此之外,在进行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时,用汉语讲好原汁原味的中医药文化故事,传播真正的中医思维与价值理念,是最可靠的途径之一。如何从语言的角度把中医药文化信息传出去,需对中医汉语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

另外,就对外汉语教学来说,让中、高阶段的学生比较全面地触及目的语文化土壤,从而使他们的整个知识结构得以改善。即使将来完全不用汉语工作,那么这种高层次的文化所改善了的知识结构,也会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工作能力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5]。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医药文化,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已经成为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具有对外汉语教学能力、掌握一定程度的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中医药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任务。因此,中医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诞生以来就具有其特殊的使命,针对目标相当明确。

其针对性决定了其专业功能定位的特殊性。我们认为中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面向两个目标:一是国内外母语非汉语的中医学习者汉语及中医汉语的教育;二是汉语国际教育领域文化教育中的中医药文化教育。鉴于此,其专业功能的特殊性在于:中医语言的驾驭能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能力,中医知识与技能的领悟能力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融汇能力。

1.2 学科支撑的特殊性 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发展,就不会有高质量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从提供高质量的学术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优良的实验设备等多方面支撑专业的发展,更使得相关专业从学科发展中和学生人员日益提高的学术水平中受益,保持专业建设的先进性[6]。从学科属性分析,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关于国际汉语教学和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人文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质,其所跨学科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学、文化学、传播学、艺术学、心理学、国际关系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在中医药院校开设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特色化的汉语国际教育,其理论基础也包括中医学以及中医与汉语交叉的知识体系。因此,中医药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支撑既有人文社会科学,又有医学科学,其融合性、嵌入性与其他院校同专业有较大差异。

1.3 专业素养要求的特殊性 中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目标,既有别于普通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求,也有别于中医院校的其他专业要求。相对于普通院校而言,要凸显毕业生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能力,毕业生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学理论功底,同时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一定程度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技能;相对于本校其他专业而言,要把握好中医的度,不能混淆于中医专业教育,毕业生应该掌握较系统的中医药文化基本理论、理解中医思维、接受中医道德及价值取向。总体上,要具备三种核心的专业素养,即语言教学能力、文化传播能力、中医领悟能力——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能力、在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中医领悟能力。这三种能力的融合是有别于普通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最大的特色,也是专业素养的最高实现。

1.4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特殊性 一个特定的专业就是一个特定的课程集合体。高水平的专业决定于高水平的课程,取决于良好的课程结构。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性看,语言学、教育学依然是本专业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对外汉语教学依然是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因此,语言学类课程、教育学类课程是核心课程。另一方面,中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体现中医特色,专注中医药文化传播,对外汉语教学类与中医类课程设置的比例、层次、形式等方面,必须体现出中医类非专业教育与中医特色教育相结合的汉语国际教育课程体系特点。课程整体设置上,要求语言学类课程、教育学类课程、中医药文化传播类课程三位一体,以汉语为载体,以对外汉语教学为模式,以汉语及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双赢为目标,进行课程设置。例如:河南中医药大学提出“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基础+模块+方向’的课程体系”,安徽中医药大学提出“在课程体系构筑上构建‘大平台、厚基础、多方向’培养模式”,从语言学类、教育学类、心理学类、文学类、文化类、中医药类等六大模块进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计,都是在突出特殊性上做的探索。

1.5 教师知识结构的特殊性 我们需要培养能够融合汉语、中医、文化、教育教学为一体的人才,首先要有一批能够培养这些人才的教师。这些教师在知识结构和中医情怀上有别于普通的对外汉语教学教师,要有中医药专业知识素养,要有国家意识、中医药情感、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情结。在能力要求上,教师不能“分而治之”,教语言的只管教语言,教中医的只管教中医,教文化的只管论文化,除徒增学生负担外没有其他益处。要求教师必须扎实掌握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建设内涵的特殊性,在各自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中有融会贯通的意识和能力。

基于以上特殊性,我们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和贯彻这些特色,有没有做到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医药特色的融会贯通,在道路摸索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以保障该领域语言文化传播事业与专业学科建设的稳步推进和发展壮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总结和解决的问题。

2 中医药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困境

2.1 学科与专业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起步较晚,整体研究相对并不深入,现象性的研究较多,本质性的问题剖析较少。中医药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起步更晚,理论性的深入探索就更少。目前大多局限于某些已有具体教材的分析、现有某中医院校留学生汉语预科班现状分析、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等微观问题的分析,且主要来源于国内仅有的几所招收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中医药类院校中的几个一线教师。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医药文化交叉方面的学科与专业的理论建设也展开了一定的研究,例如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丽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国际化视野下留学生中医药专业汉语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基于来华预科教育实践和语料库的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研究”,教育部语用司项目“中医药名词术语国际传播研究”等,对学科理论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关于该领域的几个基本问题,仍然没有充分研讨和得出结论,比如,通过汉语国际教育传播的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专业领域传播的中医药文化本质区别在哪里?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要传播什么样的文化,其外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以什么为抓手和依托,传播到什么层面或程度,用什么标准来鉴定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有没有大纲、有哪几个方面的大纲?有没有标准、有哪几个方面的标准?

与此同时,国外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医药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分析也不够。比如,针对海外开展的汉语教学特别是中医汉语教学,我们的经验不足,整体教学案例反馈偏少,不同国别、不同地区、甚至不同的族群,中医汉语接受的差异较大,目前并没有大样本分析,可以借鉴的资料很少。

理论研究的不足,导致在专业建设和教学开展上必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2 培养方案没有融入真正的中医特色 由于目前对中医药院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功能定位研究不深入、论证不彻底,缺乏公认的行业标准模式,也没有足够的经验可以借鉴,各相关院校的培养方案没有统一的核心标准,体现了各个学校对这个专业不同的理解。我们认真分析了国内中医药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发现除天津中医药大学开设了一门“中医汉语教学与案例分析”、河南中医药大学开设了一门“中医英语”外,其余基本就是在综合性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方案基础上加上纯中医类课程,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到底该传播与中医药文化有关的哪些内容、怎么传播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中医药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还是两张皮。

培养方案对知识的深度、融合度没有认真分析,有拼凑课程体系的现象。专业知识庞杂,交叉与融合不够,在严格的学时和总学分的硬性要求下,学生疲于应付课程、很难掌握如此庞杂的知识体系,在学生的能力素养中,特色也难以发挥,学生花架式多,真功夫少。

2.3 复合型教师队伍暂未形成 受招生人数、师生比例以及学校工作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师资相对短缺。几所院校都出现一个老师同时承担多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情况,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由于师资不足,各个老师兼顾不同的教学与研究方向,很难形成合力,教学团队缺乏,研究方向不凝聚,研究成果不深入,教师成长很慢。

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语言类的教师不懂中医,中医类的教师不懂语言,两个专业方向的绝大多数老师除曾经共同站在一个班级的讲台上之外,其他一般无交集,课后各回各部门,各人继续着自己的研究方向,双方似乎不知道除拥有过共同的教学对象外,在学科专业方面还能有什么关系。毕竟,医学领域内的中医和语言学领域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从个人的角度讲实在不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因此,培养一批能够把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医药文化传播有机融合起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贯彻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教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4 实训教学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受课程设置的影响,几所中医药类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无论是实训课程的开设还是见习实习,都和其他院校类似,采用的都是“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仍然是“+剪纸”“+茶艺”“+中国结”“+汉服”“+美食”等传统的体验式文化。几乎没有“+中医药文化”,哪怕是“+五禽戏”“+易筋经”等表象文化也很少体现。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上面提到的理论建设没有跟得上,在培养方案中不知道该如何设计,因此在培养学生时往往会采取回避态度;二是我们缺乏这样综合能力的师资来培训学生,第一批这样的师资该如何诞生是最重要的问题。

2.5 现行的大学管理体制未能给予充分的孵化机制 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特色化的汉语国际教育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起步阶段需要一定时期的孵化和培育。这显然与当下快速推进一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步伐不相吻合。在目前高校学科专业是集中统一管理的,在这种体制下,能够争取到集中统一认证越多,比如国家实验室、创新基地、精品课程,从国家获得的头衔越多,自然认可度就越高,其“地位和水平”也就越高。由于专业建设年限短,队伍较年轻,学科在学校相对孤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本校影响范围小,影响力弱,专业性强且较为边缘,被认可度相对较弱,在精品课程、网络教学、教材编写、教科研成果奖励、课程团队立项方面相对较少。这样导致的后果是教学资源难以争取,教师自己的学术取向难以自由发挥,学科发展难以集聚特色,专业特色也难以得到认可。

由于各种投入与分配的限制,院系之间都是“壁垒森严”,各个院系倾向于追求自己院内(系内)的小而全的学科,院系之间学科交叉难以融合。导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往往是“因人下单”,往往根据自己院系的教师资源来安排课程,缺少一个根据完整的知识结构来设计的课程体系,以及根据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而制定的具体教学方式。

3 中医药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改革方向

3.1 重塑功能定位,实现双赢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名称的调整标志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向汉语国际推广的转变,是为了适应国家整体战略而做出的变化。教育不仅涵盖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更重要的是与世界分享各自的文化,紧跟“全球治理”的步伐,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带有先天的“国际性”。而中医药类院校到底为什么要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我们必须回答清楚这个问题。能否在深刻理解国家战略与当前学科发展任务的基础上,给中医药类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个明确的定位,是当前我们必须重新深思的问题,我们的一切建设都要在回答清楚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

我们认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和汉语国际教育同为中国国际战略中的一部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目标与任务上有着先天的交集优势和共同的历史选择。中医药文化是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与传播的重要窗口与组成部分,中医汉语是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汉语国际教育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必要手段,汉语研究是中医文献研究的必要方法。两者无论是在学科发展还是在学科完善方面都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医药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关系是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在推进世界文明多元化与多样性、增进全人类健康福祉上可以充分交叉融合,没有谁先谁后、谁主谁次的问题。

因此,在全球化呼唤全球治理的宏观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需要扩展中医药文化特色领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需要开拓中医药汉语国际教育特色方向。中医药类院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现中医药文化和汉语国际教育的交叉,从国家使命上说,为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多元文化交流开辟一条新路;从专业功能上说,为培养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使者、中医药技术交流的推手提供阵地;从学科价值上说,为中医药文化和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实现多元化和特色化搭建理论与实践平台,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播和汉语国际教育特色发展的双赢。

3.2 重整培养方案,形成学科交叉的合力 要改变目前教学管理上刚性过强、教学方法上抱得过多的现实,要从培养方案上进行突破:培养模式搞活,专业方向放开,选修课程放开,实践教学要有针对性。

具体而言,培养模式搞活就是说,可以跨院培养,采用2+2模式,对外汉语教学相关院部与中医药相关院部联合培养,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和外国语学院采用2+2的模式,联合培养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专业方向放开就是说,经过2年培养后,学生可以选择普通汉语教学、中医汉语教学、中医药文化传播等不同的方向。选课放开就是说,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意愿在相关领域内跨专业、跨院系选课;积极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实现学校互认学分;甚至区域之间可以进行优势资源整合,实现慕课学分的认证。实践教学包括平时课堂的实训环节,也包括见习与实习。课堂的实训环节根据课程自身性质安排,见习和实习是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进行量身定制的,在选择实践教学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专业的针对性,与到国内学习中医的留学生进行对接,参与校内外与中医药相关的外事活动,辅助汉语预科班的教学等等;努力争取国外中医孔子学院的实践机会,对到国外实习的学生,采取延期毕业的灵活政策,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中医药跨文化交际及教学的实践过程。

3.3 优化课程体系,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汉语国际教育不应该只是看作是“在国际上开展”的“汉语教育”——核心是向国外传播“汉语”以及附着于其中的中国文化,更应该看作是“运用汉语进行”的“国际教育”[7]。如何运用好“汉语”,通过教好汉语传播好中医药文化,通过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使汉语教学更有魅力,是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现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重点寻找和关注汉语教学与中医文化在教学中的交叉点。例如开设中医汉语、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等理论课程,在实训中增加中医药文化内容的文化教学环节。安徽中医药大学开设的模拟对外汉语课堂、微格教学课堂,以全实训课的性质呈现,通过对外汉语模拟课堂教学安排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与专业能力,值得推广与借鉴。

在课程资源上,要通盘考虑,尽量在全校整合教育资源,相同名称、相同方向的课应打破系、教研室界限,重新分配。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外国文学、跨文化交际、西方文化与礼仪等课程与外语系承担的学校通识课课程重复,原来两位教师各上各的,现在可以整合成一个团队,进行重新分工合作教学。此种措施,可以优化课程资源,也可以解决教师教学团队缺乏、研究方向分散、教学工作量不足等问题。

3.4 切实重视教师培育,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建设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学科专业水平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有知识有才华的老师会有学术魅力和知识感召力。更重要的是不论什么改革措施,最终都是要教师来贯彻,如果教师队伍建设不好,再好的制度和方案都是徒劳的。凸显教师地位,激励教师积极性,最重要的是改革教育投入“见物不见人”的倾向,从投平台、投基地、投实验室向投教师培养、投教师待遇改变。

特别是像中医药院校中汉语国际教育这样年轻的专业,要为学科专业发展集聚人才,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应该是自我培养。选取现有教师,认定方向,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汲取、钻研,一点一滴地积累与提炼,形成一支固定的教学与科研团队。根据实际情况,给这部分老师设置弹性工作量,以专业教学与研究的深度和精度为出发点,给予他们一定时间的成长孵化期,锻炼出能够担负学科发展重任的本领来。而不能让他们为了完成工作量,在没有平行班级的情况下,通过各种不同性质的课程门数来积攒课时,这对学生、对教师都是一种伤害,无异于杀鸡取卵。

3.5 组编专业教材,体现学校及专业的双重定位 教材是教学的依托和载体,也是教学方式的凝聚。要重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材本身的建设,还要重视海外汉语教学使用教材的建设。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研究中,应该注意表现汉语专业和中医专业知识的相互渗透,编写能体现本校定位与特色的《中医汉语》《实用中医汉语》《对外汉语教学用中医药文化》等适合不同层次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中医药文化读本,满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需求,例如安徽中医药大学可以结合新安医学与徽文化,编写带有徽风皖韵特色的汉语教材。针对海外对教材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有效供给和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要积极研究编写适合海外不同层次、不同国别的“中医汉语”及“中医药文化”教材,让专业学生提前熟悉教材、熟知教法,将来开展海外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4 小结

总之,中医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诞生背景与历史使命有别于一般院校的该专业,其对学生素养的最终培养目标自然也不一样,课程设置和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都要体现出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医药文化传播紧密结合的特性。但由于专业发展时间短、开设院校少,其规模、经验、被重视度和被关注度都还不够,在理论研究与指导、培养方案特色化、教师队伍专业化、实训教学训练度以及专业的管理和培育上,都还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要解决这些困难,将来着重改革的方向应是承认中医院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殊性,能够综合考虑国家战略、市场要求和学生诉求的关系,积极寻求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医药文化的交叉点,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能准确地体现专业特色;给予该专业以足够的重视、关怀与孵化,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汉语国际教育行业和中医药文化行业的专家学者们,应树立长远发展的眼光,通力合作,在教材编写上取得突破。放眼未来,应把汉语国际教育所进行的语言文化教育和跨文化交流作为我们贡献中国智慧的这个渠道建设好、发挥好[8]。

猜你喜欢
中医药汉语院校
学汉语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