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爽,黄 杰,沈 娟
(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 南阳,473000)
慢性难愈性创面是指由多种原因所导致的1个或多个创面,经1个月以上相应治疗仍不能完全愈合或无愈合倾向的组织损伤[1];临床常见于老年患者,是临床创面修复领域长期难以解决的难题,也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命。临床常见的慢性难愈性创面主要包括感染性溃疡、糖尿病溃疡、压力性溃疡(褥疮)、放射性溃疡、动静脉性溃疡、恶性肿瘤溃疡等,患者一般合并多种疾病,机体免疫力低下,久治不愈,增加患者机体生理痛苦和心理负担,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目前已有报道多为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常规治疗及护理,包括创面清洁换药、局部或全身抗感染治疗、各种物理疗法及皮瓣移植等美容技术;对影响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2]。为了提高老年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质量,本研究将对老年难愈性创面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并观察不同基础疾病及负性心理控制水平对老年难愈性创面愈合质量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提供借鉴。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0月南阳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73例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为难愈性创面;②年龄≥60岁;③认知功能良好,能够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意识障碍;②临床资料不完整。其中男41例,女32例;年龄60~87岁,平均(72.4±2.7)岁;病程2~14个月,平均(5.3±1.1)个月;创面深度为Ⅲ~Ⅳ度;感染性溃疡16例,糖尿病溃疡12例,压力性溃疡14例,放射性溃疡9例,动静脉性溃疡10例,恶性肿瘤溃疡9例,其他3例;创面面积3.4cm×4.9cm~8.6cm×10.6cm。
收集患者基础疾病、临床诊断、相关检查等临床资料,加强与患者沟通,对患者所处疾病状态、病情、心理进行充分评估,结合临床目标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严格按照护理计划对其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①遵医嘱给予各类药物治疗,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停用副作用明显或患者不适应药物,改用副作用小,患者适应性高,疗效显著的药物。及时邀请相关科室专家会诊,评估创面现状,共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充分发挥各专科专长,以促进基础疾病控制效果。②加强基础护理,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扣背,按摩受压皮肤,促进局部皮肤血液循环和痰液松动,利于排出,避免肺部感染。对于血运不良者,可行血管造影检查,对于狭窄严重者,给予外周血管支架置入;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规避潜在的风险,避免疾病恶化和进展。③重视患者心理疏导,加强与其沟通,充分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分析患者不良心理的影响因素,采用合适技巧对患者心理进行疏导,引导患者树立积极乐观心理,尽可能减低因不良情绪对疗效的影响。④加强患者机体营养摄取,增加能量供给,根据患者饮食习惯,制定个体化因素计划,合理安排进食时间,为其提供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必要者增加肠外营养支持,纠正机体贫血、低蛋白、严重营养不良状态,为创面修复提供能量支持。⑤加强创面护理,及时清除创面炎性分泌物及周围硬痂,可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结合创面细菌培养结果及耐药性,综合分析创面不愈原因,给予对症处理,对于易受压部位的创面,可给予软垫或气垫床,以降低局部受压程度,促进血液循环。必要者可给予生长因子、物理疗法与新药应用相结合,促进创面愈合。
①个体化护理干预1个月后,对患者基础疾病及负性心理控制水平进行评价。以基础疾病相关临床指标得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定义为基础疾病有效控制;采用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心理状态以及所属负性心理类型,将个体化护理后负性心理得到有效改善,转为好转定义为负性心理有效控制。②创面愈合水平评价:创面愈合达治疗前面积95%以上,且仍处于愈合状态为痊愈;创面愈合达治疗前面积50%以上为有效;创面愈合达治疗前面积50%以下,或创面面积扩大为未愈。③治疗依从性[3]:能够完全遵医嘱配合治疗及护理为完全依从;能够基本遵医嘱配合治疗及护理为基本依从;不能遵医嘱配合治疗及护理,导致治疗中断或护理措施不能实施为不依从;依次率=(完全依从+基本依从)/组例×100%。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频次或计数资料用%表示,不同基础疾病及负性心理控制水平对创面愈合水平的影响采用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干预前后患者依次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73例患者,基础疾病控制率为84.93%(62例),43.06%(31例)患者合并2种及以上基础疾病。经过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显示,糖尿病、心功能不全、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控制水平对老年难愈性创面愈合水平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本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负性心理,经过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显示,抑郁、孤独等负性心理控制水平对老年难愈性创面愈合水平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个体化护理干预后,患者治疗依从率为91.78%,明显较护理前80.82%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425,P=0.005)。
慢性难愈性创面属于机体的一种病理性炎性反应,且机体无能力按照正常有序的组织修复机制进行自我修复,导致创面在功能上及解剖生理上均无法达到完整性[4]。老年人机体功能严重退化,基础疾病合并种类多,特别是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可导致微血管病理性改变,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皮肤溃烂迁延不愈,延长创面愈合进程。传统医学观点认为,慢性难愈性创面属于并发症的一种,是由其他疾病进展而来,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慢性难愈性创面也可看作是一种疾病[5]。虽然近年来临床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愈合治疗有所突破,生长因子、多种物理疗法、中西医结合用药及美容技术应用等,对慢性难愈性创面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对不同基础疾病及患者心理状态与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水平的关系的相关研究较少,缺乏从根本上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在对老年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病情及心理状态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对其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不仅使患者基础疾病得到有效控制,负性心理也得到明显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提升,有效保障创面愈合,最终达到提升创面愈合质量的目的,与陈群等[6]研究结论一致。
表1 患者基础疾病不同控制水平与创面愈合质量的关系(例)
表1 患者基础疾病不同控制水平与创面愈合质量的关系(例)
慢性难愈性创面由于久治不愈,不仅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而且对患者身心造成影响,本研究显示,所以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心理;有研究显示,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可造成机体肾上腺等激素分泌异常,导致血液黏度改变,加重创面局部血液循环障碍[7],不利于创面愈合。糖尿病患者创面中生长因子浓度明显较正常人低,特别是表皮生长因子,也是导致创面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8]。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心功能不全、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控制水平,抑郁、孤独等负性心理控制水平对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质量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心功能不全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机体活动量减少,抵抗力低下,微血栓形成,激素类药物长期使用增加创面感染风险[9];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对食物中营养物质吸收率下降,加之长期卧床是食欲减退,导致机体营养摄取量下降,导致机体存在严重营养不良,不能为创面修复提供充足营养,导致创面修复困难[10]。本研究通过对老年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有效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升机体营养摄取,为创面修复提供充分营养支持,最终达到促进创面修复愈合的目的。
综上所述,患者基础疾病控制是促进老年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的基础,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心理状态的前提下,配合治疗开展个体化护理干预,能够增加机体营养供给,改善不良情绪,提升患者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创面愈合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