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4-0118-02
统计与概率板块中,《条形统计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忽略这块内容,因为我们的老师认为内容简单,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找到邬旭亮:跨越体验感知:
1.教材所处地位
我们都知道统计与概率板块修订后主要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简单的数据整理与分析,内容集中在二下、三上的数据整理与分析。其教学目的以掌握分类呈现为主,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基表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过程。第二部分是以统计图为主,主要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教材将《条形统计图》内容从原来的第一学段调整到了第二学段,实验版教材将原来分散在第一学段不同年级的条形统计图知识重新梳理整合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条形统计图刚好处于表与图的衔接部分,所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从抽象、枯燥的数字跨越到直观形象的图,这个跨越是一个大跨越,是数与形思维的直观体现。同时也为以后折线、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打下基础。由此可见,从教材所处的重要位置来看条形统计图并不是表面看到的这么简单。
2.学生的认知水平
当然,但从教材所处位置来考虑还不够。于是笔者带着这个疑问对四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前测:
(1)三年级近视有()人,五年级有()人。
(2)()年级近视学生最多,()年级近视学生最少。
(3)你根据上图有什么样的建议?
(4)和二年级学习的统计表比你更喜欢哪个?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前测意图: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所以我们在设计之前对学生的对读图能力和根据数据的分析能力必须要有所了解,特别是这样的起始课。上述的第1、2、3题就是为了达到此目的。另外,我们还需对本课学习难点的现实情况也必须了解,以免盲目设计。主要通过第4题来了解本课学习难点的现实情况。
数据反馈:本次参与前测共38人,其中第1、2题的正确率为81.5%;第3题的建议则学生写的五花八门,根据数据有针对性建议的并不是特别多;第4题喜欢统计表的有77.6%。
从前测的反馈数据来看,单从试题的正确率来说确实有些简单。但从第四题的反馈情况来看,多数学生此时还是认为统计表好,说明条形统计图相对于统计表直观形象的优越性是学生无法自我体会的。而这一点恰恰就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所以我们不能被试题的正确率迷惑,从而误解了学生真正的认知水平。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条形统计图》看似简单的内容并不简单。那么我们要如何做才能体现《条形统计图》承上启下的作用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1承上——表到图的跨越
其实统计表和统计图都有数据整理分析的作用,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统计图呢?这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沟通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之间联系的基础上体验条形统计图的优越性。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在需求中形成象形统计图
需求即动力,如果想让学生更主动的去学习就必须让他们产生需求,没有需求只能是被动的学习。对于条形统计图第一课时这个内容来说,最困难的莫过于象形统计图需求的出现。因为象形统计图是沟通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桥梁。没有这个桥梁就会让图和表之间的沟通形成一堵墻,让两者产生隔阂。如果这个桥梁由老师呈现而不是学生自主形成那就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于是根据这个情况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最近的天气怎么样?
生:……
师:那么去年这个时候天气又是怎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去年11月份。Ppt出示(一天一天的播放,播放10天)
(第一轮播放完后)师:谁来说说晴天有几天?雨天有几天?……
生:没记录
师:好,我们再来一次,你想用什么符号简单明了的记录呢?
生:三角形、正字……
师:嗯,为了你们更好的记录,老师提供了两种记录单,你根据你喜欢的自选一种记录。(老师学生边报边记记录共30天)
笔者通过第一次无意识的播放引发学生记录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记录方法引导,这样一来象形统计图的需求在学生记录中就会无形的出现了,学生的象形统计图也就出来了(如上图),为后面条形统计图的优化打下了很好地基础。
(2)在优化中形成条形统计图
象形统计图的优化也不是我们设想的那么简单。一开始我们只是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这些统计图那副好?为什么?”结果学生东说西说就是不往关键点说。于是在课后的交流中一致认为我的问题指向性不明确,并不是学生不知道。鉴于此因我们将问题改成了“那个符号形成的统计图既整洁又美观?”,这样学生就明确了比较的方向,学生自然也会在评比的过程中说出其他几个不好的原因是因为容易大大小小、歪歪扭扭不美观。另外,学生对于统计作品中用正字记录选择的也比较多。正字记录学生认同主要是因为二年级的学习形成的影像。另外,正字记录法也确实比较整洁、易统计,但学生写的正字记录过程都不是象形统计图,所以可以在作品比较是直接提出让学生明白。这样在不断对比,多次优化之后就形成了条形统计图。
1.2启下——共性的感知
不管是条形统计及图、折线统计图还是扇形统计图最终都属于统计的范畴,只不过各有特点罢了。所以我们在本课教学时还要考虑启下的作用,具体可以从统计特性和知识内容两个方面思考。
(1)统计特性上的启下
统计特性上的启下要注重统计课程的共性。(a)感知统计过程。不管是统计表还是统计图,它的得出都得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所以在设计时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这不单是为了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是为后续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二、以一当五甚至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服务。(b)注重参与的主动性。现实生活中的统计都是在有需求的情况下进行的,在有需求的情况下进行的统计肯定也是主动的。所以要考虑让学生主动参与统计过程,让学生体会统计的意义和实际需求。笔者在设计本课时首先安排了课前谈话,内容是天气。因为当天气处于寒冷阶段是任何人都会关注。所以通过聊天气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现实情况也是如此。然后就顺势安排了对2015年11月天气的情况统计研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统计过程中。学生首先根据以往的统计经验进行了数据收集和整理并形成了象形统计图,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优化并形成条形统计图,最后根据条形统计图中显示的数据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这样的过程设计不但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统计过程,让学生明白了统计除了收集整理资料外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帮助我们对未来进行预判,而且由于内容接近实际生活,学生也乐意主动参与统计,统计课程的共性都兼顾了。
(2)知识内容上的启下
虽然后续的统计图内容不同,但由于同属于统计范畴,所以在知识内容上还是有共性的地方。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统计数据往往在不同人的眼里分析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个人思考角度不同分析出来的结果也就不同。所以我们为了这个现实特点,在知识内容上要注重加入开放性的习题,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更好地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
条形统计图看似简单,但越是简单的往往越难。所以我们不要被简单的表面迷惑,只有拨开云雾才能看见事情的真相,才能收获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