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蓉 赵小勇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计算机导论》双语教学中的现状,并针对学生参与不够、课堂互动不足两大核心问题,以学生参与为中心,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了本土化的教学流程,细化了各环节的师生活动,构建了行之有效的隔堂讨论活动流程,重构了课程评价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对分课堂;计算机导论;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02-0112-03
1 前言
《计算机导论》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主要作用是“五导”,即导知识、导方法、导思维、导意识、导职业[1],是高校最常见的双语课程之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影响《计算机导论》双语教学质量的两个关键问题分别是学生参与不够和课堂互动不足,其中学生参与不够体现在课前无预习、课中少交流、课后无复习、练习不用心等方面;而课堂互动不足则体现在课中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的次数不多、内容不深、范围不广等方面。虽然学生的外语基础和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原因,但根本原因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各种深度交互活动中来,笔者探索了多种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发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途径。
2 对分课堂简介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针对传统课堂和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而提出的,该模式把教学刻画为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简称PAD课堂[2]。教师的讲授以精讲为主,学生讨论则采用“隔堂讨论”,即本堂课讨论上一堂课讲授的内容,为的就是给学生留下充分的知识内化、吸收和思考时间,再借助相應的作业,让学生有备而来开展讨论,并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利用“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三个反思与展示技巧,营造课堂气氛、确保讨论效果,改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学质量。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核心基础,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基础,使学生通过听课、自学、作业、讨论等方式对知识进行积极建构,并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一半分配给学生讨论进行交互式学习,以师生“对分”课堂的形式克服讲授式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增加教学中的师生交流与生生沟通,从而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充分体现[3]。同时专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服务的“对分易”平台具有非常强大的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功能,无论是考勤、资源发布、作业发布与批改、线上讨论、分组、单独辅导等,均可以快速实现。
3 基于对分课堂的《计算机导论》双语教学实践
笔者带领团队经过前期的调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立足提升课堂参与这一目标,建立了基于对分课堂的《计算机导论》双语教学基本流程,确定了各环节中师生活动及任务,如下图1所示。
在上述总体设计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又对整体的教学进度做了如下表1中的安排,明确了各周次各课时的具体学习主题和活动内容,并就各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了集体研讨、集体备课,保证每一课时的教学质量。
在隔堂讨论的具体实施中,课题组将结合作业和“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三个反思与展示技巧,按照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和教师总结四个环节,积极引导学生使用全英文或中英文夹杂的方式表达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与困惑(问题),并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解决相关问题。具体活动安排如下图2所示。
以《Chapter6:The Internet》为例,在第1课时的精讲中,笔者利用案例教学和展示的方法分三段讲解其中的Internet地址、因特网接入、因特网安全等核心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重难点,尔后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就因特网安全的某个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形成一份安全预警报告。课后学生完成教材中第2/3/4节的内容阅读,完成亮、考、帮任务,并登录“对分易”平台查看教师的原创微课和其他网络教学资源,按时上传安全预警报告,并参与在线讨论,实现相关知识的吸收内化。在第2课时的“隔堂讨论”中,按照“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教师总结”的流程,借助亮、考、帮的分享与优秀安全预警报告的展示,使学生从被迫发言到主动发言,完成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强化。在讨论中,鼓励学生尽可能地用英语表达,逐步实现从母语到英语的表达过渡,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彻底改善教学质量。
实施“对分课堂”教学之后,原有 “平时成绩(30%)+期末闭卷笔试(70%)” 的考核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过程性学习数据大幅增加,必须更加强调过程性评价,大幅提高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权重,并利用“对分易”平台开展过程性评价材料的收集与管理。在经过一番调研与论证之后,笔者将考核权重设置为考勤占10%,平时作业占30%,同伴评价占20%,课程汇报占10%,期末笔试占30%,详见下表2。
上述评价权重的设计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而形成的。笔试所占比重相比之前有大幅下降,主要是为了彻底改变原有的总结性评价而突出新型教学模式下的过程性评价。由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十分注重课后作业(练习),且隔堂讨论主要就是基于作业(练习)而进行的,因此在整个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中,平时作业所占比重较高。同伴评价的得分是借助各种小组活动评价量规而形成的,诸多的小组活动评价量规将由课题组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而设计,既用于组间评价也适用于组内评价。同时,为了考查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掌握程度,体现课程的双语特性,课题组效仿外语口试的形式增加了课程汇报的项目,要求在课程结束前每位同学必须自选主题向全班做一次全英文汇报,汇报的时间、内容、形式由学生自定,上报教师后再做相应的安排。考勤一直是争议较大的评价内容,课题组将其保留,将充分利用“对分易”平台中的考勤模块,实施数字考勤,一方面优化考勤程序,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弱化考勤在课程评价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可完整记录出勤情况,便于统计。
4 效果与反思
两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既兼顾了教师统一讲解的效率,又提供了学生自由探究的乐趣。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讨论之间,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吸收、内化、反思。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课堂学习质量、实现教师角色转换、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感等方面都具有较好表现,该模式能在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与吸收过程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确保课程“五导”作用的有效实现,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但在实践中,笔者及团队其他成员也发现有些内容并不适合讨论或展示,而精讲也对教师的表达能力要求较高,这些都会一定程度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在后续的实践中,笔者将继续加强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进一步重构教学内容,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袁方. 改革教学方法,发挥计算机导论的“五导”作用[J].计算机教育,2011(1):95-97.
[2]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3] 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