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协作模式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联动改革

2019-03-15 13:31秦鹏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年2期

秦鹏

摘要:该文总结了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联动改革在《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采用“P-D-C-A”思想在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考核、课程反思四个环节的改革进行阐述。该项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强化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反馈良好。

关键词:信息系统设计;联动改革;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02-0078-02

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更好地培养“具备独立自主地获取和更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具备将相关专业知识综合区用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利用专业外语的基本能力;具备综合利用管理科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解决相关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在相关专业理论与实践方面初步具备创新创业能力”[1]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经教研室研讨决定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试行多门专业主干课程联动改革,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学生反馈良好。下面以《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为例,介绍这次课程联动改革实践。

1 课程规划

1.1 明确教学目标

“对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新知识、新技术具有一定的敏锐性,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等各种手段获取相关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本专业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实施,能够掌握通过数据分析等手段支持组织管理决策的相关理论与方法。”[1]这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重要要求,围绕这一顶层目标,教研室研讨决定在《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与《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两门专业主干课程中使用相同的实践项目驱动教学,把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合二为一、联动改革,并梳理出四大教学目标:贯彻始终的编程能力强化、突出知识点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回头看引发自身反思、以小组协作模式突显信管团队特点。

1.2 坚持持续改进的教学运行机制

结合上述教学目标,我们坚持增量迭代、持续改进的教学运行机制,采用“P-D-C-A”思想,每一个迭代轮次都经过以下几个环节:目标——过程——结果评价——总结反思。我们将项目逐步分解成工作包,每个工作包都有明确的任务,据此形成层次递进的实验目标,这样有利于分层教学和过程控制;根据工作包大小的不同,每1—3周完成一个工作包并进行评价;每个小组在关键里程碑回头看完成博客作业,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反思。

1.3 尝试“极简主义”教学形式

做PPT是最基本、并且及其耗时的教学准备工作,但是对于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说,PPT逻辑性不强、缺乏全局性、不利于学生参考学习,因此我们尝试编写“学案”取而代之。学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案主要包含: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步骤、参考资料、拓展练习等内容,学案的形式也不固定,比如利用思维导图展现课程规划和教学安排,学生借此可以对课程体系有个全局认识和整体把握,利用 note、图片等材料展现学习目标、重要提示、核心知识点等,学生借此可以自主学习并逐步完成目标,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扩展其他知识,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4 整体规划教学内容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系统开发已经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软件开发技术和方法不断更新进化,很多传统教材的内容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企业,所以我们果断舍弃选用传统教材。结合当今IT企业最新开发技术和方法,围绕顶层教学目标大力度重构知识体系,剔除传统教材中很多不实用的、太抽象的、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的原理、技术、方法等冗余知识,围绕工程实践能力逐步展开核心教学内容,从可实践的角度构造递进式实验体系,实现能力形成性培养,以下是教学内容:

需求分析-画出用例图:查看需求说明书,使用XMind来进行需求分析后,使用Edraw绘制用例图;

概要设计-实体设计:使用XMind分析设计实体(确定实体关系以及实体属性);

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建表:使用Navcat创建数据库和表;

概要设计-功能设计-功能模块划分:使用XMind进行功能模块划分;

概要设计-原型设计-原型图:使用Axure设计原型;

概要设计-框架设计:搭建框架;

项目搭建-创建maven项目:创建项目、集成依赖、编写测试案例;

项目开发-工作人员登录:在给定前端页面基础上进行后端开发,修复可能发现的前端缺陷,编码和测试;注意关键技术点(公共验证类编写)。

项目开发-工作人员注销:编码和测试;

项目开发-工作人员修改密码:编码和测试;注意关键技术点(密码加密)。

项目開发-VIP客户录入:编码和测试;注意关键技术点(用户输入保留)。

项目开发-VIP客户基本信息更新:编码和测试;

项目开发-VIP客户消费记录管理:编码和测试;

项目开发-VIP客户消费详情查询:编码和测试;注意关键技术点(分页显示)。

项目开发-VIP客户等级查询:编码和测试;注意关键技术点(提高查询效率)。

2 课程实施

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兴趣点也不尽相同,因此课程开始之前自由分组,整个班级分成6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安排机器座次,每个小组设小组长一名,统筹安排小组成员座次、分工,负责提交小组作业、评价其他小组作业等。分组协作模式下,成员有个人的具体分工,这体现了自主探究理念;小组有共同的目标,这体现了合作共赢的理念;同时也鼓励小组间的竞争。

在整个课程推进过程中,老师是编剧和导演,学生才是主角。编写的学案就是剧本,学案会提前分发给学生,学生按照学案中的目标、问题、步骤和方法,自主完成学习和训练,在此基础上采取小组互动交流或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解释和排除自学过程中的难点和不足。课堂上老师巡视、督促自学,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占用较少的时间讲解一些核心知识点和薄弱环节,根据学生完成的进度,也会当堂测试,并现场增加一些开发需求,鼓励学生自主完成。

3 课程考核

从多个维度进行系统化全面评价,检验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学习效果。

第一部分:过程作业

1)Java课程总结blog 10分,条例清晰、表述清楚、措辞得当、有真实体会。

2)信息系统设计课程总结blog 10分,条例清晰、表述清楚、措辞得当、有真实体会。

第二部分:提交作品

3)数据库设计部分10分,数据库设计冗余较小、结构合理、规范科学。

4)分组完成的项目 60分,每个功能模块10分,采用的算法、设计方案、设计结果、界面友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第三部分:答辩

5)现场答辩,10分,能简明扼要地阐述设计的主要内容,能准确流利地回答各种问题。

整个班级自由组合形成6个小组,其中1)、2)、4)部分由各小组互相评分,每个小组需要给其他三组评分,写程序随机领任务。3)由《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任课老师评分,5)由《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任课老师评分。

4 课程反思

1)围绕顶层目标,多门课程密切配合,相互影响,互相渗透的联动改革,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2)采用P-D-C-A质量管控思想,坚持增量迭代、持续改进的教学运行机制,有利于过程控制和课堂效率的提升。

3)通过学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练的方法和机会,真正让学生做主角,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编写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条理化、系统化的系列“学案”,是提高课堂转化率的关键。

5)分组协作模式给学生提供互帮互助、分工合作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和形成团队合作习惯。

参考文献:

[1]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

[2] 高小鹏.计算机专业系统能力培养的技术途徑[J].中国大学教学,2014(8):53-57,34.

[3] 刘立梅,张慧,彭凌,等.战略引领下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建设——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管理经验介绍[J].计算机教育,2011(22):1-5.

[4] 吴际,杨海燕,刘超, 等.面向学生主体的高级软件工程互动式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3(1):69-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