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过对陕北地区部分乡镇农村的走访和调查,对当前陕北地区“第一书记”扶贫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第一书记与村支部书记应相互依靠、相互帮助;加强第一书记委派的管控;思想教育和专业培训不能松懈;完善对第一书记的管理体系建设;开展“造血式”扶贫,追求长期效果。
【关键词】 第一书记;精准扶贫;陕北地区;创新
陕北地区作为革命老区,扶贫道路时间紧、任务重。陕北地处陕西北部,特指榆林和延安地区。总人口超过580多万,其中农村人口占到了绝大多数,地形以黄土高原为主,农业生产以传统农耕方式为主,工业以石油和煤炭资源为主,工业基础整体相对较弱。陕北地区地域广阔,它的扶贫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陕西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义。陕西有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个,其中陕北就占了十一个之多。
一、“第一书记”扶贫的意义
选派到村任职“第一书记”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安排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12.8万个贫困村保证全部安排“第一书记”派驻,打赢脱贫攻坚战。“第一书记”制度实施至今已三年有余,20多万名第一书记奋斗在扶贫的第一线,在地方扶贫开发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二、“第一书记”扶贫的定位
第一书记是由上级党委选派、任命的公职人员下村任职所担任的职务。第一书记是农村党支部的第一责任人、第一领导人,身兼全村脱贫奔小康的重任,是精准脱贫的中间力量。
党支部第一书记和原支部书记一起主持支部工作。第一书记作为上级驻村干部,肩上的责任重大。第一书记有建强基层组织的职责,要指导村级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上级党组织指示;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协助加强“两委”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的工作,搞好班子团结;提高“两委”成员思想政治素质、文化技术素养和履职能力水平,培养后备干部;努力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第一书记下村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一名优秀的当家人,作为上级机关委派的干部,要大力宣传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对村民进行政策普及教育;组织和指导精准识别贫困户进入和退出,帮助“两委”制定和实施脱贫计划,组织落实扶贫项目,促进脱贫致富;注重扶智扶技,选准发展路子,争取有关部门和派出单位支持,推动扶贫项目资金落实;要有扎根意识,和农民打成一片,处理好和村委以及村民的日常关系。
三、“第一书记”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是通过走访实地调研陕北地区部分贫困村,发现一大现实问题就是第一书记和村支书共同工作中存在掣肘。村支书一般年长富有农村管理经验和威望,而第一书记一般具有高学历并且带有外来资源,但是对村里具体事务不熟悉,对如何开展工作无从下手。
二是部分第一书记自身综合素质不过关。陕北农村条件差,如果选派干部政治素质差、思想觉悟低,对于扶贫大业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已选拔上岗的个别第一书记缺乏吃苦精神,不能主动适应农村生活,工作中脱离群众,依旧是办公室里敲敲键盘的“官老爷”的姿态;此外,个别第一书记居心叵测,将第一书记作为职务升迁的砝码,工作的出发点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升官发财,更有甚者变相克扣扶贫资金,走向贪污腐败的深渊,辜负了党和人民的信任和委托。
三是委派单位支持力度不够。在委派中,上级单位并没有向下委派真正优秀的干部,不能真正将德才兼备的人员派往贫困村,这就导致个别地区存在委派的第一书记综合素质不足,能力不够的情况出现。此外,委派单位后续支持力度不够,使第一书记很难开展工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第一书记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微小的,农村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只有得到单位的物质支持和资源帮扶才能切实为贫困村做出一些改变。另外,对于委派的第一书记,并没有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给予落实,这对第一书记的工作积极性也是一个打击。
四是依旧是传统“输血式”扶贫,轻视对村民的长期发展培养。思想上认为解决好贫困户的衣食住行就是脱贫,以救济和补贴为主要扶贫手段,追求短期内的贫困危机解决。
四、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帮扶作用的对策建议
1、第一书记与村支部书记应相互依靠、相互帮助
第一书记年轻经验不足,在管理方式和技巧上都需要向村支书学习。虽然支部排名在前但应保持谦卑学习的姿态,遇事多沟通,做事把握度,指导不指责,帮忙不添乱,与村支书共同管理、密切配合。村支书更应该摆正心态,通过第一书记的指导来提高、完善自己的管理水平,带领全村脱贫致富为全村谋福利求进步。
2、加强第一书记委派的管控
严把入口关是第一书记选拔的根本,上级单位的选派工作要保证做到优中选优,充分考虑人才的特点和能力,让年轻优秀的干部到基层的农村去锻炼和学习。
3、思想教育和专业培训不能松懈
过硬的思想素质是根本,扶贫的专业技能是保障。第一书记委派之前,系统的培训是必要的,扶贫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思想上要转变、专业技能上要加强。贫困村第一书记作为基层干部,思想首先要过硬,要严格律己,树立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驻村是带着艰巨的任务和伟大的使命下去的,要真心实意为农民做出一些事情。
4、完善对第一书记的管理体系建设
激励政策必不可少,第一书记孤身一人到村里工作,生活和精神压力很大,要保证第一书记的编制和待遇,在政治上给予关照,保证第一书记履职完成后的职务、级别等待遇不变;其次,经济待遇上给予相关的补助,保证第一书记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最后,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给予第一书记工作的支持和尊重,形成对第一书记工作的认可和支持,让第一书记在工作中获得应有的成就感和认可度,提高第一书记工作的积极性。
5、开展“造血式”扶贫,追求长期效果
扶贫扶不了穷,只有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让他们突出贫困的牢笼才能真正将贫困的根子掐断。改变以往个别贫困人口“坐、等、靠、要”的局面,学会技巧性地与他们博弈,扶贫但不纵容自甘贫困,时刻对他们进行思想再教育,最终实现对他们自身能力的建设培养,确保委派工作结束以后他们不会重返贫困。
【参考文献】
[1] 张志远、龚识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与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
[2] 孙丰香.干部下乡:嵌入型村干部对村民自治的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
[3] 王志恺.驻村“第一书记”要注意处理好三种关系[J].今日海南,2017.
[4] 李聪.“第一书记”的扶贫经[J].河南科技,2016.
[5] 吴振华.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17.
【作者简介】
尹校辉,延安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