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竟一
摘要:网络热词作为现代社会产物,是社会文化现象最直接的反应。“比心”这个词从开始的明星这个固定群体表示对粉丝的喜爱到后来发展为不拘人群而向他人表达爱意的词语,它的产生、传播及语义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心态以及社会文化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网络热词;比心;笔芯;生成原因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壹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从诞生起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
一、“比心”的流行背景
网络语“比心”这个词的完整的意思为“比爱心”。顾名思义,其原意是表达一种好感,用手比一个心型,使用拇指和食指相交成爱心的形状来表达爱意、感谢的一个手势。此动作最先在韩国的一个告白视频中出现,一个姑娘对路人做了这个手势,此后风靡韩国娱乐圈。韩国明星用这个手势来表示对粉丝的爱。韩国艺人黄致列在歌手的舞台中对观众做出了这个动作,因此,“比心”这一动作慢慢在国内流行开来。
随着这个手势越來越深入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于是有网友将“比心”放在网络聊天内容中,逐渐发展为网络事件热词,同时认为变为“笔芯”这种谐音形式的说法更加卖萌可爱。
二、“比心”的构词法及句法功能
(一)“比心”的词性
“比心”属于动宾结构的词语,具有动词词性。例如:
1.很会比心的权志龙,曾经晒出过一张古早的童年比心照,一度被粉丝认为是手指heart的鼻祖。
2.手动比心。
(二)“比心”的句法功能
1.做定语,例如:奥运冠军马龙喜得麟儿,全家比心合影画面甜蜜幸福。
2.做动语,例如:很感谢你哦,向你比心。
3.单独成句,一般在聊天结束的时候,向对方表示爱意或谢意。例如:比心!
三、“比心”的生成原因
“比心”这一热词在互联网上的出现以及迅速走红,不仅是对现下社会文化的反应,也是对现代社会人们人际交往形式与内容的重要体现。这种新型网络词语的出现,成了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表明了现代青少年标新立异的思想观念,因此,相较于传统词汇有接受性强,扩散快等特点。
(一)社会文化思想的转变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她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经济和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眼界变得越来越宽阔,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开始更加注重能够博取人们眼球和新颖的事物和词汇。与此同时,近些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得众多思想文化如百花齐放的状态,社会对文化的兼容性越来越高。网络相对的言论自由,给了广大网民创造新词汇的空间,这些网络词汇的使用,不必遵守传统的语言规范,既可以单指某一个具体现象,也可以是社会层面的缩写,甚至有些热词并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但仍然没有影响它走红的速度于是,“比心”这样由手势而演变出来的网络热词便应运而生。
(二)言语和心里表达的需求
中国的网民一般以青少年为主要群体,具有思想活跃,敢于创新等特点,对于新鲜事物捕捉能力比较强,他们积极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将“比心”这个词放在聊天中,即能表达对身边人的情感,满足了言语交流的需要,也不失含蓄,使得聊天更加生动有趣。并且对于使用这个词汇的群体也没有固定的界限,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情感表达的需要。在“比心”的使用过程中,一些网友觉得打成“笔芯”更有模糊感,更能体现自己的可爱,后来在网友中传播开来。一般使用方法为:“对我的偶像笔芯”等。
(三)网络传播的迅速
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网络热词之所以普及层面如此广,网络传播便是最主要的原因。一个新闻或事件被关注,也许很快就会被发布到各大新闻的头条或微博的热搜,无论实名或匿名也好,每个公民都有表达自己话语权的权利。若是一部分群体觉得这个词汇可以满足自己情感表达的需要,那么很容易就在日常交际中像身边的其他人推广开来。那么网民自身,就因此变成了一个传播新词汇的载体。近几年,各大直播平台呈雨后春笋的趋势踊跃出现,各大主播纷纷在直播中对粉丝比出“比心”的手势,有时也会对粉丝们说出比心的话以赢得粉丝们的喜爱,这对它的迅速传播也是密不可分的。
四、结语
网络热词的兴起,为现代汉语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型的力量,它丰富了词汇内容,扩大了摧毁的数量,活跃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现实生活以及群众的情感需求。然而,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是很显而易见的。比如最近微博上曾流传一个图片,内容是一个女生让室友帮忙带东西回来,在聊天后面加上了“笔芯”二字,室友不明其隐藏含义,带回来一盒作为书写工具的笔芯,而引起热议。它所带来的字义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意义,极其容易出现表述不清的情况,因此,我们要理性对待。
参考文献:
[1]丁聪.“土豪”的词义演变探微[J].钦州学院学报,2014 (06).
[2]吴昌兴.网络热词“duang”模因论试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 (10).
[3]王英.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J].新闻前哨,2009 (08).
[4]薄婷.模因论视阈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04).
[5]方燕勤.新词新语的来源及发展[J].闽江学院学报,2005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