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瑞涛
可发射W82 中子炮弹的M198 型155毫米榴弹炮
W82 中子炮弹内部结构图:头部为红外传感器,中间为155 毫米W82 中子战斗部,底部为高压气囊(绿色),下部为6 个MR-104 联氨火箭推进器(粉红色)
博物馆中的W82 中子炮弹及说明
W82 中子炮弹的尾部
1969年,美国陆军提出要开发W48核炮弹的替代品,此后,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开始了W74型155毫米核炮弹的开发。但由于技术上的问题以及高昂的价格,W74计划最终于1973年中期取消。随后,美国陆军又提出了新的替代计划,这就是W82核炮弹。W82项目于1977年启动,核弹头由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研制,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具体负责核炮弹壳体、保险部件及发射部件的设计。开发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将复杂的核战斗部塞进一个直径仅6英寸的圆球中,并且能够承受从炮管射出时的巨大过载。它的弹道特性与常规炮弹相同,研发还要受到严苛经费的限制要求。由于桑迪亚实验室有过W79核炮弹的研制经验,因此为W82的经费控制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帮助。
W82是美军155毫米榴弹炮发射的增强辐射弹(中子弹),1985年投产,是美国陆军战术核突击的重要力量。计划中,其将与XM785原子炮弹(AFAP)结合使用。该弹由弹体、核装料和火箭发动机及引信等组成。弹体内装中子弹战斗部,弹体后部装有火箭发动机,弹体呈流线形,飞行阻力小。W82中子弹直径150毫米,长0.86米,重43千克(实际的中子战斗部比整颗炮弹的重量要小得多),最大射程30千米,威力为2000吨TNT当量,使用XM749式无线电引信。W82中子弹的造价非常昂贵,单发炮弹的价格约为400万美元。可供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使用。1984财年定型投产的155毫米中子炮弹,弹丸内装有W82型中子弹头,用M198式155毫米榴弹炮发射,威力可调,TNT当量从几十吨至几千吨。W82核炮弹上也装有密码锁和使用指令失灵系统(固定在炮弹的鼻部,可阻止安装引信),以防在未经批准情况下使用或在可使用状态下被恐怖分子窃取,提高安全性。
最初的设想中,W82核炮弹将是一种双用途武器,利用可更换的组件,能够实现“标准”裂变弹与“增强辐射”弹(中子弹)之间的转换。尽管中子弹利用高速中子流杀伤人员非常有效,但由于设计过于复杂,双能力的W82-0型的设计项目于1983年10月被终止,“标准”裂变弹W82-1的计划于1986年再次启动。但是由于冷战的结束,整个计划于1990年9月被终止了。
美国能源部原计划生产1000~3000枚W82核炮弹,这项计划至少要花费3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造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的费用。因此,最高统帅部要考虑什么时候对什么军事目标才能使用这种中子炮弹,不到千钧一发的特殊时刻,是不会干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情的。
美军的155毫米榴弹炮与203毫米榴弹炮都具有双重能力,既能发射常规炮弹又能发射核炮弹。通常情况下,在北约军事集团的军力结构中,155毫米榴弹炮的数量是203毫米榴弹炮的4~5倍。因此,大量155毫米榴弹炮的存在掩护了射程较短的核火炮的生存。北约国家一度希望将美军的155毫米核炮弹配备到他们开发的FH70-SP70榴弹炮上。这将升级他们的155毫米榴弹炮系统,弥补203毫米榴弹炮的低效率。如果炮射核弹得不到更换,随着现存核弹头的老化和退役,能发射核炮弹的火炮也会逐渐退役。
M198 型155 毫米榴彈炮在射击常规炮弹
M198 型155 毫米榴弹炮可以由直升机运输,具有很强的机动性
美军绘制的苏联“死亡射线”炸弹示意图,炸弹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TNT 引爆器、空中爆炸定时引信和氘气体(从氢化锂化合物中产生)
讽刺苏联反对美国在欧洲部署中子弹的漫画,画中最前方为苏联SS-20 导弹
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右)劝卡特总统(左)放弃中子弹的政治讽刺漫画。下方配的对白为:什么叫公平?公平就是你们不发展摧毁我们坦克的武器;我们也不发展摧毁我们坦克的武器
美军随后对短程核力量进行了现代化改造项目,项目的核心是替换服役了30年的W33核炮弹(203毫米)和服役了23年的W48核炮弹(155毫米),原计划到1990年代早期完成替换。W33核炮弹被W79中子弹替换,W48核炮弹被W82中子弹替换。替换后的核炮弹射程都有所增加,增强了其安全性与可靠性。不过从1985财年开始,所有的W79和W82核炮弹都不再配备中子弹头。
在中子弹研制领域,苏联也不甘示弱。苏联从50年代开始就在探讨中子彈的秘密,为此它们进行了“纯聚变”核武器方面的研究。1961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透露,苏联正在设计一种不可思议的武器。1961年9月14日,苏联《红星报》刊登了上校工程师帕夫洛夫(M·Pavlov)的文章《关于中子弹计划》,他分析了增强辐射武器的基本结构及效应,比较了燃烧氘和氚混合物的聚变弹头相对于裂变武器的效应,探讨了中子弹的作战成效。他得出结论认为:“中子弹是一个核弹变种,其爆炸能量所具有的打击因素受到重新分配,而以中子流为主。在特定的爆炸条件下,主要打击因素不是热辐射或冲击波,而是贯穿辐射,这种辐射的基本力量将由中子构成。”此后,苏联在“和平核爆炸”期间试验了增强效应核武器,包括增强中子流、X射线、伽马射线和电磁脉冲效应。
早在1970年苏联就试验过中子弹。西方观察家认为,苏联在1970年代以前已具备制造中子弹的能力。当美国宣布生产并将在欧洲部署中子弹时,苏联立即做出强烈反应,威胁要采取新的对抗措施。1977年6月,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美国将在欧洲部署中子弹,以对抗苏联的大规模坦克集群,于是苏联媒体奋力抨击美国的中子弹是“完美的资本主义武器”,苏联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还抨击美国的目的是要摧毁人的同时却保留财产。1977年7月9日,苏联借卡特总统倡导的人权政策反过来攻击他:“一个人怎能既充当人权的战士,同时又挥舞威胁千百万人生命的中子弹呢?华盛顿力图双管齐下。卡特政府的‘关爱人类的宣传运动无非是漂亮的鬼话而已。但它的中子弹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正如其它正在投入生产的新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样。”1978年11月17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向一个美国国会参议院代表团透露,苏联在多年前就已经成功进行了一次中子弹原理试验,但没有投入生产。1979年年初,勃列日涅夫宣称苏联有能力制造“中子弹”。1979年,《解放军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据报道,苏军已经拥有数千枚战术核弹头和火箭……而且继美国之后也研制出了中子弹。”联合国1980年的资料也证实苏联曾经试验过中子弹。1981年,联合国政治和安全理事会事务部裁军中心秘书长的报告《对核武器的全面研究》中称:“苏联领导人说苏联发展和试验了一个中子弹,但目前决定不部署中子弹”。为模拟评估美国对苏联海军动用中子弹的结果,1980年代,苏联又进行了辐射增强核武器的试验。此外,苏联(俄罗斯)的A-135反导系统所用的53T6导弹就以中子流为杀伤因素。
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在200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该报告在进行了广泛的修正后又于2005年重新发布),俄罗斯方面从已经解体的苏联继承了一种“亚千吨级当量的核弹头”,这种核弹头增强了特定的辐射输出,并且只伴有“最小的生态后果”。这种武器的当量约为1/3千吨TNT,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行的模拟美国中子弹杀伤效果的试验的成果”。俄罗斯对中子弹的使用也是早有思想准备的,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当北约考虑对南斯拉夫发动陆战时,传闻俄罗斯准备动用中子弹对付北约,才使北约放弃了地面进攻,这也显示了中子弹的威吓能力。
另据外电报道,俄罗斯曾经用汞锑氧化物(“红汞”)设计了一种棒球大小的微型中子弹,有一个大咖啡杯那么大,重量不到5磅(2.27千克),可以装在一个纸包里,爆炸当量为10吨TNT,可使1800英尺(550米)范围内的人辐射致死,但不会损坏建筑物和设备。
科幻电影中的“红汞核弹”
氢弹的突破是中子弹的基础,图为1968 年法国在方加陶法环礁进行氢弹实验产生的蘑菇云
方加陶法环礁上的法国核试验场
早在19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就建立了法国独立的核威慑力量。他认为,法国的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谁要是侵犯它,那么,侵略者的国家的主要城市和工业就会受到用战略核武器进行的大规模报复。德斯坦总统继承了这一思想,一直把发展法国的核威慑力量放在防务的优先地位,1960~1980年间,法国在核军备方面的开支高达2200亿法郎(536亿美元)。为削弱苏联在常规力量尤其是坦克方面的强大优势,法国也研制了中子弹。1976年12月,德斯坦在防务委员会会议上下令对中子弹技术进行可行性研究,随后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开始秘密研究中子弹。从1978年到1980年,法国在东太平洋上法属波利尼西亚的穆鲁罗瓦岛和方加陶法环礁核试验基地,进行了一系列地下核试验,探索中子弹原理。在美国宣布研制成功中子弹以后,法国《国防》杂志1978年12月曾报道:法国认为,从科学技术能力上看,法国能够生产中子弹。只因还存在一些棘手的技术问题以及经济上的考虑,法国国防部长宣称不考虑装备中子弹。1980年6月21日,法国在穆鲁罗瓦岛成功试验中子弹。1980年6月26日,德斯坦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法国已成功试验了一枚中子弹,完成了第一阶段试验,并将把它补充到法国的武器库中。德斯坦总统同时宣布“从1982-1983年起,就可以做出投产的决定了,到1985年可供实战用”。德斯坦所在的政党——法国民主联盟党的专家们建议部署300枚中子弹。在一份政策报告中他们说,法国将集中力量发展“像中子弹这样的战术核武器”。私下里,某些政党的官员曾建议法国需要1000枚这样的中子弹。此后,1981年8月3日、11月11日、12月5日、12月8日和1982年3月20日,法国又进行了一系列中子弹试验。1982年5月14日密特朗总统在汉堡宣布:法能制造中子弹,但尚未作出制造的决定。1983年6月,法国国防部长在接受采访时承认法国已进行了中子弹试验,并说这种试验并不意味着密特朗总统已经决定制造中子弹,但是如果一旦做出决定,法国是能够立刻投入生产的。此后法国一直未做出生产和部署中子弹的决定。
方加陶法环礁上的法国核试验场指挥和控制中心
法国核试验场指挥和控制中心内部
圖为著名的1980 年法国中子弹实验大爆炸场景
美国报纸对法国中子弹试验的报道,地图上的方框为试验地点,位于美国洛杉矶西南的太平洋海域
《巴黎日报》就法国研制中子弹一事做了报道,报道称,1980年,法国在南太平洋的穆鲁罗瓦岛核试验场进行了一系列的中子弹试验,法国已经完全掌握了制造中子弹所必要的技能,并到1985年可供实战用。其余要点如下。
(1)据有关权威人士透露,前不久法国的中子弹已达到试验阶段。
(2)结果是,不仅法国,全世界都将进入继原子弹和氢弹之后的“第三个核时代”。
(3)据说中子弹释放的热量和辐射能约为氢弹的10%~15%。
(4)现在研制中的中子弹释放出的中子,能杀伤30千米以内的人畜,其威力还可增大;但也可能把杀伤范围限制在60米以内,作为纯粹的战术核武器。
(5)中子弹的爆炸当量有:7.5万吨级、1 5万吨级和20万吨级,也可作为战略核武器。
(6)15万吨级中子弹的破坏力与100万吨级的氢弹相当。
值得注意的是,《巴黎日报》做了不科学、夸大事实的报道。中子弹的当量为1000吨~10000吨,杀伤半径为1000米以内。
法国的中子弹试验成功,受到西方盟国的普遍称赞。西方评论家说,“法国的中子弹可能改变欧洲的力量对比”。北约联盟的高级指挥官认为:“欧洲一旦发生涉及苏联的危机,法国会让它的力量同联盟军队一道作战”,“在这种情况下,法国部署的任何中子武器都会使西方受益”。
1982年12月,法国计划将中子弹装备到“哈德斯”战术导弹上,1990年代后取消。1986年,迫于国际和国内压力,法国暂停制造中子弹。
1982 年10 月15 日,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左)会见国防部长夏尔·埃尔尼(右),要求继续研制中子弹
“哈德斯”战术核导弹采用半挂拖车装载,平时伪装成普通军车以躲避卫星追踪。
“哈德斯”是法国开发的一种短程弹道导弹系统,弹体呈圆柱形,头部为尖卵形,尾段安装有控制尾翼。导弹长7.5米,弹径0.53米,发射重量1850千克,飞行速度2马赫,使用单级固体燃料发动机。该发动机由欧洲动力装置制造公司和法国火药炸药公司联合研制,采用的是复合推进剂。1975年法国提出用“哈德斯”导弹替换“冥王星”导弹的计划。“哈德斯”导弹研制计划获准后,法国宇航公司和马特拉公司1975年开始进行导弹的方案论证和总体设计工作,1977年完成初样设计。1984年7月开始开发,主承包商是法国航空航天公司,起初计划部署120枚。1988年开始飞行试验。“哈德斯”导弹的研制经费(包括制造100辆导弹发射车和200枚导弹)为80至100亿法郎(1982年法郎值)。每枚导弹(包括弹头)的成本约为1700万法郎。
按照最初的设计,“哈德斯”导弹的战斗部为中子弹,射程为250千米。但后来有些导弹装核弹头(如TN-90热核弹头,当量为8万吨TNT),有些装常规的高爆弹弹头,并且射程也增加到480千米,虽然不能打击苏联城市和导弹发射井,但也能打击有限的战略目标。“哈德斯”导弹携中子弹的消息于1986年正式公布。然而,就哈德斯导弹装备中子弹问题,法国军方也有着不同的观点。法国国防部展望与预测中心前主任、太平洋核试验中心前副主任居伊·莱文元帅就撰文批评政府在投资370亿法郎研制ASMP导弹的同时,又花费140亿法郎来研制“哈德斯”导弹的做法,认为这个型号耗资巨大,代价太高,是多余的,而且不宜携带中子弹。但据法国国防部1986年11月份的报告说,法国中子弹已准备就绪,至于是否投入批量生产则要取决于国防委员会的最终决定。
“哈德斯”导弹采用惯性制导,在打击目标之前,该制导系统能够通过编程进行规避机动。后来,法国开发出专门用于打击地下加固目标的改进型,运用基于GPS系统的末端制导系统,圆概率误差只有5米。与此相比,标准型的“哈德斯”圆概率误差为100米。此外,“哈德斯”导弹也开发出了电视数字场景匹配末端制导系统,其圆概率误差小于5米。该导弹的弹道比较低,导弹后部的气动控制翼面能够改变轨迹和射程,在临近目标的飞行末端能够进行机动规避以躲过对方的防御系统。
“哈德斯”导弹的发射车
“哈德斯”导弹发射场景
“哈德斯”导弹用一台轮式拖车和发射器来运输和发射,每台车可以装载两枚导弹。“哈德斯”导弹采用机动发射,机动性强,可从快速转移的半拖车上成对发射。这种越野车在几分钟内就可重新装填两枚导弹并将其运到隐蔽地点待命。“哈德斯”导弹一旦部署就绪便可发射。由于导弹射程和精度的提高大大加强了武器系统的战役纵深进攻能力,因此,它不必像“冥王星”导弹那样装在坦克上发射,而是装在一种俗称“畅通无阻车”的贝利埃轮式半拖车上。1985年6月,法国宇航公司在法国第36届国防航空与宇航博览会上首次公开展示了“哈德斯”导弹的运输一起竖一发射车(TEL)模型。该车是一种由牵引车牵引的轮式半拖车,牵引车采用雷诺TRH350(6x4)或贝利埃GBU15(6x6)专用底盘,具有较高的公路机动性。每辆车可并排载两个发射包装箱,战时导弹可同时从发射包装箱中垂直发射。车上配备有发射包装箱的自动启盖装置、自动起竖装置和导弹测试装置。除此之外,还装备有用于接收命令和对外联络的通信系统。通常情况下,“哈德斯”武器系统部署在发射阵地上,但无论将其部署在路边还是在村旁,或置于友邻部队当中,导弹运输一起竖一发射车都能保证导弹正常地发射。发射车可进行再次装填,能在10分钟左右自动装填两枚导弹,并立即开往隐蔽的地点待命。由于“哈德斯”导弹采用了垂直发射技术,而且发射车上还有一套导弹自动检测装置和一个具有数据传输和处理能力的高精度自动发射控制系统,因此,导弹发射时,既不受车辆行驶方向的限制,也无需在发射舱外进行手动操作,驾驶室就是导弹发控室,整个车辆的运行操作和导弹发射操作均在运输一起竖一发射车上进行。导弹发射时,拖车先停下来,利用千斤顶顶住地面,位于拖车的尾部发射架抬升到90度并锁定。
“哈德斯”导弹原计划于1992年开始服役,部署15部发射器和30枚导弹。1991年9月,由于东欧和德国局势的缓和,法国总统密特朗宣布所有的导弹都不部署,而是转为储存状态。但是,法国仍然保留有20~25枚导弹以及相应的运输一起竖一发射车,它们全都部署在吕内维尔,供国家紧急状态下使用。“哈德斯”导弹的使用权掌握在国家总统手中,总统通过法军参谋长给负责“哈德斯”导弹的第一集团军司令部下达发射命令,才能发射导弹。
1996年2月23日,雅克·希拉克总统宣布重建法国的核力量,其中一项就是拆除“哈德斯”导弹。1997年2月17日,希拉克宣布,法国将退役最后的陆基移动弹道导弹“哈德斯”。1997年6月23日,最后一枚导弹被销毁。到了1999年,“哈德斯”导弹的配套设施也拆除了。
较之法国第一代战术地地核导弹“冥王星”,“哈德斯”导弹武器系统无疑要先进得多,简要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缩小了尺寸,减轻了重量,符合战术弹道导弹向小型化发展的方向;(2)装备核弹头和中子弹弹头,增加了杀伤威力;(3)双发齐射,加强了突防能力;(4)更新了推进剂,提高了固体发动机的工作效率;(5)采用轮式车辆机动发射装置,增强了公路机动性能(6)配备自动发控系统,缩短了反应时间;(7)增加射程,提高了纵深进攻能力。
20世纪80年代,一位名叫弗郎西斯·唐佩维勒的法国年轻的核物理学家正在巴黎第十一大学道赛学院攻读数学物理博士学位。他因为需要钱,接受了苏联驻法国大使馆二等秘书谢尔盖·季米列夫(1986-1991在任)的聘请,充当他的法语补习教师。季米列夫出奇慷慨,给唐佩维勒的报酬特别优厚,还不时馈赠贵重礼物,唐佩维勒对其感激不尽。两个人在金钱基础上建立了感情。谢尔盖·季米列夫的真实身份为克格勃间谍,化名“塞尔日”,他是购买法国机密文件行动的核心人物。
唐佩维勒毕业后,进入利梅伊·布雷瓦讷的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军事技术局中子核物理部工作,接触到许多机密文件。此时,季米列夫向他抛出了诱饵,表示可以帮助他拿到法国和欧洲多个科研机构的高额津贴,条件是交换他接触到的资料。这对唐佩维勒来说简直易如反掌。
自1987年起,季米列夫每周都会和唐佩维勒在唐佩维勒的家中接触两次。后改为每月接头一次,每次均由季米列夫事先指定地点。接头的时间是20点或21点,方式是在一家饭店共进晚餐,每次都是唐佩维勒先进饭店坐定,季米列夫尾随而至,季米列夫每次会在离开饭店前将包着500或200法郎大面额钞票的牛皮纸或报纸递给唐佩维勒,唐佩维勒则把一塑料袋机密文件交给他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就算是完成了。值得一提的是,唐佩维勒非常吝啬以至于每次的就餐钱都是季米列夫来付。季米列夫等人还设计了一种紧急接头的方法。如果他要见唐佩维勒,就在距他家一公里外的一座桥洞通道口的路边(这是唐佩维勒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撒几片玫瑰花瓣,这就是通知他下星期二或星期四在当皮维尔的一家餐馆里接头。反之,如果是唐佩维勒要见季米列夫的话,就在奥赛游泳池旁边的一块路牌下扔几块橘子皮或菜叶,接头的时间和地点不变。他们还通过使用“死”信箱的方式,不见面转交文件,唐佩维勒将装有机密文件的塑料袋混在垃圾里,放在琅布耶林区旁的一根电线杆下,季米列夫会到时取走。唐佩维勒也曾经怀疑过季米列夫。海湾战争期间,唐佩维勒曾借机打听他是不是为克格勃工作,季米列夫断然否认,说他是将情报转卖给一个非共产党国家,打消了唐佩维勒的怀疑。就这样,大量影印资料由唐佩维勒之手传给季米列夫,而大约40万美元钞票塞入唐佩维勒的口袋。唐佩维勒一次次地为克格勃立下“汗马功劳”。
唐佩维勒向苏联人提供的情报,多得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其中最主要的是法国政府列为“最高防务机密”的“火神”档案。这是一份关于1989年至1990年5月法属穆鲁罗瓦岛进行的四次中子弹试验的技术报告。法国的中子弹用射程100千米的火箭发射器就可以发射,爆炸后能毁灭直径3~6千米内的任何生命,但又能完好地保存所有的建筑设施。“火神”档案记录了中子弹各项实验数据及其结果。按照规定,只有法国总统、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才有权调阅,连内政部长和警察局特工都无权调看。这些被法国视为最绝密的材料,唐佩维勒却把它全盘端给了莫斯科。
1992年7月25日,苏联驻巴黎大使馆参赞、克格勃上校军官维克多·奥尼琴科叛逃英国。他向英国情报部门一五一十地供出了克格勃在法国策反唐佩维勒充当间谍的全部细节,并提供了唐佩维勒给克格勃的所有关于“VLC”的秘密文件的复印件。其中,最重要的一份文件上标有“1990.5.10.26 KBI/A/1301/VLC”的字样,共有100多页,提供了法国1990年5月在穆鲁罗瓦岛发射中子武器的所有技术情报。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英国方面立即将此事通报了盟友法国。
法国国防部大为震惊,遂责令法领土调查局彻查此事。1990年9月14日,唐佩维勒被领土调查局带走了。审讯刚一开始,他便招供。他对自己把“VLC”秘密和有关法国发展战略核武器情报提供给苏联克格勃的事实供认不讳,还承认一共把40份法国最高防卫秘密卖给了克格勃。此间,他还为苏联策反了3名法国高层物理学家。他说他偷绝密文件易如反掌,就像是在超级市场里购物,只要向处里的秘书要文件,秘书就会从保险柜里取出,送到他面前。他拿到文件后用办公室的复印机把文件给全部复印了,然后将复印件装入普通的塑料袋中带出去。这对他来说就像是在做游戏,因为原子能委员会门口没有任何检查哨。原子能委员会对此作出的解释非常愚蠢:这些秘密属于国家核心机密,除了相信这些原子学工程师们的爱国主义之外,沒有其它任何有效的保密方法!这样松懈的保密制度,致使苏联人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制造中子弹的技术。在一旁审讯的特工人员则听得目瞪口呆。
[编辑/何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