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衍
摘要:威廉·菲尔丁是英国二战后的当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主要创作成就体现在他的哲学小说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戈尔丁的世界观在于揭示社会生活中人性的丑恶及其带来的罪恶,展示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认识及思考。本论文旨在探讨戈尔丁众多小说中对不同背景下作者对人性的看法和人性的主题。
关键词:戈尔丁;人性主题;人性的阴暗面的揭示
戈尔丁是二战之后成长起来的英国小说家,他的代表作《蝇王》以其深刻揭示人性的阴暗心理,倡导人性向善的主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戈尔丁的小说表现了他对人生和世界观的观察及其他对所观察的现象的深深思考。他的创作观受其伦理观的影响,同时他也信奉“原罪”的宗教思想,因而他的笔触涉猎了从神圣的教堂到荒芜的海岛,从主教到孩子的创作背景及人物,这些作品的主线都是在讨论人性中的阴暗面,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无一不是本性邪恶的人物。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罪恶以及制造这些罪恶的不同阴暗人性本质,通过对其小说人性主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戈尔丁小说的深刻哲学寓意,从而使我们反思我们的言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人性疯狂行为批判的主题
戈尔丁在其小说中反复强调了一个人性的疯狂,并对此持批判的态度。他众多小说的主人公都有着疯狂的行为,作者对此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他在小说《尖塔》中刻画了一个建造教堂尖塔的故事,本来建造尖塔是一件十分神圣的事件,然而主人公乔斯林主教为了达到他卑劣的个人目的,竟然不顾工人们的死活,违背自然规律来建造尖塔,结果导致工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故事的结尾乔斯林临终时才幡然悔悟,可是一切都已不可逆转。他的疯狂行为取决于他的人性的自私和丑陋,为了一己之私把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乔斯林的疯狂是他人性疯狂和罪恶的体现,作者鞭挞了他的人性中的疯狂及其所产生的罪恶。
在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中,作者用寓言编辑文体虚构了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被疏散的最大不过十一、二岁,小才五、六岁的而英国儿童流落在荒岛靠狩猎为生的故事。最初他们生活秩序井然,然而人性中丑陋也逐渐体现在这些天真的孩子们身上,由杰克为首的原始派孩子们由于饥饿和绝望开始抛下了文明的面具,开始对拉尔夫为代表的文明派孩子们施行疯狂地打击。西蒙由于被恐吓失足坠崖,比奇被杰克一伙用石头砸死,他们企图烧死拉尔夫,后来拉尔夫被一名英国海军军官所救。
通过这个故事情节可以看出作者对在孩子们身上折射出来的人性的疯狂与丑陋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孩子们沦落荒岛自相残杀及堕落的命运是由于战争造成的恶果,它与战争带来的人们扭曲的疯狂行为有关。从其对人性疯狂的批判,作者揭示了人性应当向善的思想。
二、对善恶之争,弘扬人性善良讴歌的主题
戈尔丁的小说的创作基于二战后人们对战争给人类造成深重灾难的深刻体会有了极其深刻的刻画。他的小说主线都展示人们在善恶行为中的挣扎。虽然其小说大部分都是在对人性的丑陋的揭示和批判,但他其中部分小说对于人性善良及展现个人成长的心理发展过程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戈尔丁的小说《看不见的黑暗》就是这样一个主题描写的作品。这是一部戈尔丁小说篇幅最长的作品。主人公马蒂诞生在一个特殊背景下,他是在闪电战产生的大火中诞生,被一个士兵救了出来。由于他这样的身世,他要以善偿善,一生都要行善,保护弱者,因而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他一次大火中发现了一个被劫匪欲劫走的孩子,这个被捆在麻袋中的孩子不幸陷身火海,在这危急关头,马蒂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地从大火中救出了孩子,自己却被火海吞噬。从这个小说来看,主人公马蒂目睹了绑架孩子的罪行,他勇敢地同罪恶做斗争,为了救出受难的孩子,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大善恰恰是作者弘扬的善之主题。
戈尔丁的另一部小说《航行的仪式》是作者的善恶之争,弘扬人性善良主题的一部作品。在此作品中作者以主人公塔尔波特因为不小心使一位牧师遭受侮辱而含冤死去的故事,剖析了主人公内心的不安与自我忏悔,从而揭示了他原本善良的天性。出身名门的青年塔尔波特一次乘船去出行,前往澳洲任职,由于疏忽和不慎致使牧师科利被人误解,遭受折磨,最后死去。最后真相大白,主人公为牧师的死而深深地自責,他在此事件中不断反省自己,使自己在这次事件中懂得分辨善恶,学会了对人性的思考。
综上所述,戈尔丁的小说虽然以揭示人性的丑陋为主线,但在其对此主题思考中不乏对人性真善美的演绎。他的小说的主旨在于描写当代社会,在于表达自己对于人类社会及人性本质的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创伤,使人们有失理性思考,产生一些疯狂的举动。对于戈尔丁小说人性的主题,本文作者有一些自我见解,透过戈尔丁小说对人性的哲学思考,我们可以纵观戈尔丁小说的主题模式:1.对人性疯狂及丑恶的批评、2.对善恶之争中人性的善良的讴歌。戈尔丁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获奖缘由恰恰是他对人性假恶丑与真善美的揭示。他的小说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哲学思考,也阐释了做人的道理,对于当前国家提倡的弘扬善良淳朴的中华民族美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宁,顾明栋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评述[M].北京:三联书店,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