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
“一个巴掌拍不响”,这简简单单的7个字,可能会毁了一个人的一生。
小学五年级时,小原转学到我们班,他瘦小、腼腆,不爱说话。班上的“小霸王”经常带着一些调皮的男生欺负他。有一天放学,轮到“小霸王”做清洁,他却一把抓住准备回家的小原:“今天你替我做!”
小原老实,便放下书包默默打扫起来。
“小霸王”趁着小原在拖地,将他的书包一把扔到水桶里。小原去捡书包,“小霸王”又踢了他一脚。周围有同学看不过去,赶紧报告给老师。
结果,老师把所有人都骂了一顿。
“我……我……我没有打架。”小原怯懦地说。
“一个巴掌拍不响!他怎么不打别人,就打你?!”
听到这句话,小原哭了起来,之后他变得越来越阴郁,也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小原从教室里消失了。后来有人看到他去当服务员了,那时候他还不足13岁。老师轻飘飘的一句“一个巴掌拍不响”,就像一把利刃,将小原的生命力切割得干干净净。
为什么老师如此热衷于“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个字,懒!懒得去深究,懒得去思考。不用了解事情经过,不用安抚受害方,只需要揪住当事人,各打五十大板。如果换一种处理方式呢?那简直太麻烦了:要了解事情经过,要弄清原委对错,要教育,要安抚……所以,他们将“一个巴掌拍不响”作为处理纠纷的首选方式。
爱说“一个巴掌拍不响”的老师,很多人都遇到过。而喜欢这句话的家长,也不在少数。
小时候,我被院子里的一个同龄小男孩欺负。他不仅抢我的东西,还动手打我。我也不甘示弱,打了回去。结果两个人都伤痕累累。可回家后,我不但没有得到安抚,还被我妈打了一顿。“你要是没做错什么,人家为什么打你?你自己好好反省!”一句话就将我怼得说不出话了。
我妈倒不是因为懒,她确实是想要教育我,让我学着反思自己的行为。
“他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一个巴掌拍不响,还不是你也有问题!”这话说白了,就是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所以,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做错了,但你肯定有错。
让孩子学会反思很重要,但是过度地自省,就是自我攻击了。
孩子本来就很委屈了,如果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还要去质疑他、否定他,久而久之,他很可能就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只要遇到不好的事情,都是自己的问题。
心理学上有一种疾病叫“冒名顶替综合征”,它的典型特征就是:认为自己不好,不配拥有好的,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运气;而当遇到问题时,却总会不分缘由地将过错往自己身上揽。这种病症的根源,正是父母总教孩子过度自省。
“巴掌”理论不会将孩子教育得更好,只会将孩子的生命力拍下去。它让孩子缺乏自信、过分敏感;让孩子不敢争取自己的利益,被欺负也会打落牙齿往肚里吞;让孩子陷入自責的旋涡里,无法自拔。
一个巴掌拍不响,可坏人有两个巴掌,他自己会拍。
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女生被同校的一个混混缠上了,在纠缠中被教导主任发现,两个人都被训了一顿。女生性子耿直,宁死不认错。女生的父亲被请来了,他是个憨厚的人,却也耿直,死活不认为是自己女儿的错。
教导主任便说了一句话:“一个巴掌拍不响。他为什么不去找别人?”
女生的父亲想反驳,但嘴巴笨,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突然,女生的父亲不知哪里来的勇气,打了那个混混一个耳光,并质问道:“你说,响不响?”
大家都蒙了,之后再也没人敢欺负这个女生了。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假,但仍忍不住为这位父亲喝彩。
希望每个人遇到事情时,能够多一些同理心,多一些人性的关怀。因为现实和人性的真相从不会因一己之念而动摇。它总会在某个时间出现,用赤裸裸的结果告诉我们:世界不是平的,一个巴掌也拍得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