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冰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8)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新时期民生工作的重要举措,进而对教育扶贫——资助育人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包括 “奖、助、贷、补、减”多种方式并举的混合资助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受助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除了“授之以鱼”、为学生提供经济扶持之外,更要“授之以渔”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解决学生的思想及心理问题,扶贫扶志,加强受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资助育人是指在混合资助体系下,以经济支持为手段,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促进受助者身心健康发展,达成育人目标。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包含资助和育人两个方面,资助即解决经济问题,不让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失学,保障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育人即解决更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关注受助群体的思想、心理状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资助、育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统一于资助工作体系。“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若无经济支持,资助工作便失去了坚实的后盾,难以切实有效开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若不重视育人,不仅背离了大学教育的宗旨,资助工作更失去了持续良性发展的灵魂。对受助群体进行思政政治教育,解决更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既是资助育人工作的内在要求,也促进资助工作由“扶贫”向“扶志”的转变,内化育人理念。同时在资助工作中利用丰富多彩的教育元素,帮助受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提高育人实效,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
家庭经济困难的受助学生大多来自于偏远的农村地区,有的存在孤儿、单亲、监护人身体疾病、家庭遭遇重大意外等特殊情况。大笔学费生活费、对父母殷切期望回报的不确定性、找到报酬丰厚工作的急切心情带来的巨大压力使他们更容易陷入心理误区,造成情绪和人际交往问题。思想上,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使一些意志不坚的学生容易偏离良好道德,出现看重物质索取,诚信感恩淡薄的现象。如:陷入对国家资助政策的认识误区,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获得资助后,未合理利用;毕业后未按时偿还助学贷款;相比于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的评定,对志愿活动、勤工俭学类回报性工作不太热情。受助学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其承担的压力及可能产生的心理思想问题,亟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融入人文关怀,通过更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更具针对性时效性的工作方法、更丰富的校内外素材、更有感染力渗透性的教育内容,将价值观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感恩教育融入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促进其良好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养成,培育“德”“志”“才”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一方面,教育公平化是高校资助政策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资助过程中关注受助学生经济状况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其精神世界的塑造付出关心和引导,使其更好地融入大学生群体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和价值,享有平等的社会支持,享受公平公正的学校教育,至关重要。若这种公平的经济、精神要求若得不到满足,产生负面因素,很有可能导致冲突事件,破坏校园和谐。因此,加强对受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完善校园管理体制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加强对受助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成才,客观上对目前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如辅导员、思政教师的专业性、政治敏感性、相关政治政策的分析能力,班主任、党务人员、行政人员的有效融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高校传统的重教师、轻学生,重讲解、轻感染,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推向更迭;把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丰富的校内外资源、受助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力量的开发提上了日程,促使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在一次次探索中不断推成出新,日臻完善。
高校受助学生的思政教育必须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融合通识教育,将“明德”贯穿于教育和实践的全过程,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教育模式。
第一,全员育人。鼓励辅导员、思政专任课教师、党团工作者、班主任、教研室老师等学校各个部门的教职工,调动家长、各社会群体的热情,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责,参与到经济困难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各社会家庭团队积极参与的多部门分工协作育人群体,凝聚思政教育的合力。
第二,全程育人。针对大学期间学生各阶段的特点对症下药制定工作重点。如针对大一受助学生的入学适应性问题,开辟绿色通道、推荐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解决他们经济上的困难;用爱心、诚意、沟通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培养自立自强自爱的品质。大二,针对一些学生出现的对资助只予不取,认为理所当然的态度,抓住“雷锋月”、“母亲节”及传统节日的契机,举行志愿服务、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强化感恩教育。大三,针对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心理压力,利用就业指导课、优秀校友讲座、企业实习等,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就业思想和就业责任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乐观地迎接挑战。同时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在毕业清考、就业、还贷中坚持诚信品质。
第三,全方位育人。将思政工作渗透到受助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助力成才。强化思政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功能,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重视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的融合,开辟专业课的课堂思政活动;促进学生党团组织进公寓,注重学生生活点滴中的思政教育;开拓网络思政教育平台,设立主题网站、公众号和论坛,及时为经济困难生答疑解惑。
发展性资助是一种资助工作新观点,是在传统经济保障性救助的基础上,立足学生的成长成才,注重人文关怀和未来发展,帮助其实现自助、智助、志助,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模式。
第一,将思政教育的外在约束力转化为内在激励的自我管理,从学生工作外围走向中心,促使学生认识自我、开发自我、塑造自我,实现自助。教育者应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建立师生间尊重、理解、平等的对等关系,在此基础上沟通、对话、交流,助其理性看待贫困,正确悦纳自我。借助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企业实习平台,融入社会养成型教育,扎根就创业实践,凸显自我开发。依靠各类文化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培养他们勤奋上进、刻苦努力的品质,致力人格塑造,提升脱贫能力,实现自助。
第二,致力于受助学生个体能力的提升,平衡共性和个体差异,培养精神独立的人,实现智助。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兴趣探索、swot分析,明确个体兴趣,有针对性性提供发展机会和平台;组建学习帮扶小组、提供学科辅导技能实践平台、重视学科技能检测及运用,助力学生专业技能提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学术科研、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获取职业资格证、等级考试证书,拓展技能提升平台,整合资源,助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挖掘优秀典型,设立经济困难生进步奖学金,发挥先锋引领和激励作用,形成群体效应,实现智助。
第三,做好受助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加强诚信感恩教育,树立远大志向,实现志助。建立经济困难生心理档案,综合运用单个咨询、团体辅导、朋辈互助,多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完善经济困难生心理激励机制,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开展诚信感恩教育, 改变无偿资助的模式,建立约束机制,建立诚信档案,树立诚信评价系统,倡导反哺互助互信,在实践中养成和谐有爱的性格。渗透理想信念教育,根据学生理想境界的特质及现实需要,用耐心、爱心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近期目标,激励他们将小我抱负置于大我抱负之中,让平凡的小活出不平凡的精彩。
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忽视了他们的特质,不适应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且目前学生多为90后,生活于信息大爆炸时代的他们性格独立、坚持自我,面对纷繁的思想元素,易陷入误区。这要求教育者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因人施教,将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作为教育重要宗旨。
第一,在日常教育中,不局限于传统的一对一、班会、主题团日活动等方式,挖掘更人性更具时效性的教育方法。如采用小组讨论法,教师将面临同一大方向问题的经济困难生组成小组,如面临就业问题的学生,组成“职业规划探索小组”,有目的地设置小组活动和人性化的组员互动,如“兴趣岛游戏”、“价值量量看”、swot分析等,引导学生在互助合作中自主探究,激发潜能,寓学于乐,促进其行为的改变,获得更好的成长。同时也能大大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拓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在思政课堂教学中,避免单调枯燥的理论讲解,将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情感、交往、就业、择业),与时事政治相结合,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内化理论知识,提升感悟。灵活运用现代化、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利用互联网+教育产物的“慕课”、“蓝墨云班课”等翻转课堂,安排针对经济困难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课程或实践作业,注重课堂学习体验和课后总结反馈,注重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
第三,在学工部门或院系专门开设经济困难生思政教育服务部门,部门成员由党团、学工、思政教师、心理教师、各系专任课老师组成,若他们在校期间遇到思想、心理、学业问题,由专门的指导老师给予及时疏导。在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社团中设立励志社等,吸收优秀经济困难生参加,协助做好发展性资助工作。与校企合作公司、社区等定期沟通,开展受资助学生的思政教育专题活动。
受资助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纷繁复杂而任重道远,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作为学生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继续扎实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更新工作理念、提升专业知识、创新工作方法、拓展工作平台、凝聚思政教育合力,为中国梦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学校的稳定发展、受助学生的成长成才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