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国辉,顾 瑜,白朋元,柳红芹,徐宇红
(1.遵义医科大学,贵州 遵义 563099;2.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口腔疾病研究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 遵义 563099;3.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贵州 遵义 563099)
疾病的发生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局限的,比如我们认为简单的牙疼,有时并不简单,可能伴随神经系统的病变,导致头部的放射痛,甚至会引起心血管疾病,研究报道,口腔疾病和很多疾病相关,如牙周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中风、糖尿病、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最近有研究报道,牙周疾病的致病菌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原菌。这就要求口腔科医生不能局限于口腔的专业知识,全身是个有机的统一体,治疗时必须考虑全身的治疗方案。
科教结合、协同创新打破创新主体之间的樊篱,激发创新要素的活力,是当前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1]。在此背景下,开设口腔生物学这门课程非常有意义,使口腔专业的医学生对口腔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更加系统化和立体化,有助于了解和探索口腔疾病的发生机制,鼓励学生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提高他们进行科研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2]。
口腔生物学是多学科交叉的一门口腔基础课,基础内容包含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骨组织生物学,从内容覆盖面来看,几乎包括了医学生大学一年级的基础课程,实验技术内容包含了微生物学实验、分子克隆、 细胞培养和免疫学相关实验内容,几乎涵盖了科研工作的大部分常用技术。[3]与医医院校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涉及知识面广,内容相对枯燥且抽象不容易理解。
传统的医学专业课都是以讲授方法为主,实验课辅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笔者在备课时发现一些困惑之处,以第四章口腔免疫学为例,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①口腔黏膜防御的组成和功能;②口腔免疫应答特点;③龋病与分泌型IgA的关系;④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在牙髓病、根尖周病和牙周病中的作用;⑤肿瘤抗原的概念。[4]书本第一节内容是口腔防御体统,接着是口腔一些疾病与免疫学的关系,最后一节是口腔免疫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但在讲授过程中笔者发现,如果学生对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不理解或是概念模糊,很难听懂免疫学和口腔专业领域的联系,更谈不上理解,学生听课时一头雾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在讲授这章内容时,先要用大量时间把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再讲授一遍,如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和免疫的分类和特点等。除免疫学这章,其他章节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对于授课教师对课堂的时间安排很有挑战性,也缩短了教授重点内容的时间。
笔者在课程中安排了一次翻转课堂,让学生分组讲授牙釉质和牙本质形成的分子机制,讲课内容非常的精彩,思路清晰、知识全面、PPT制作精美,对课本知识把握非常到位,这种出乎意料的结果让我对现在大学生的能力和需求有了新的认识:
“80后”和“90后”在义务教育的体制下学习成长,学习是按照别人的思路进行,学校有老师安排好的学习计划,回家有家长的督促和无尽的唠叨,这导致了大学之前的孩子严重缺乏自学能力。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日渐加快,我们惊喜的发现,“90后”的大学时代已经不再被动,每个大学生都意识到等待自己的是知识的挑战、新环境和新思想的挑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也慢慢养成,他们充满激情、敢于冒险、不满足现状、不断追求和接受新生事物。[5]
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突出的“90后”学生,不再喜欢老师画重点式的教授,这让他们感觉老师在读课本,感觉越来越枯燥,会对课程学习失去兴趣。课本上的知识点不用讲授他们依然可以理解的非常透彻,他们想听到的是课本上学不到知识,需要的是引导,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听取老师的经验,而不是知识点。
口腔生物学包含了多个学科的交叉内容,如果按照重点和难点来讲授,对于备课教师和听课的学生,都是一个痛苦、枯燥和低效的过程,也失去口腔生物学设置的原则--“五性”,包括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笔者个人认为,口腔生物学课程设立的真正目的有几点: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突出学科间的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因此,在本门课程的授课中不应把考试重点和难点看的那么重要,而是把课本知识点和本学科最新的的研究现状、学科之间的交叉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将教育部提出的“科教结合、协同创新”的理念贯彻在授课中,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在第一章口腔正常菌丛成员的讲述中,教材中每个细菌都指出是革兰阳性细菌或是革兰阳性细菌,但原理是什么,这样分类有什么意义并未提及,这样同学们并未听到什么想听的知识,笔者在讲授中,首先针对革兰染色的原理及结果的判定做一讲解,其次对为什么要分为阳性菌和阴性菌,以及临床感染会发生哪些不同的症状做一介绍,最后引出抗生素的使用,最后指出对细菌分类对临床治疗的用药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这样就把书本上简单的概念和科研、临床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来龙去脉和学习的意义。
在第三章遗传疾病生物学的讲授中,基因工程技术和临床上基因预测疾病的知识点讲授后,与基因治疗的技术和临床应用联系起来,先用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曾两次根据基因检测结果而进行的相关预防切除手术的例子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接着介绍了用基因工程技术治疗交界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遗传性疾病)的全过程,将遗传病的特点、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目前临床的应用结合讲授,课堂效果显著。
在第四节口腔生物膜疾病与微生物的关系中,用40分钟时间完成了关于“口腔微生物与全身健康的关系”的专题讲座,内容包括口腔微生物组与口腔疾病,口腔微生物作为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如牙周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中风、糖尿病、肺部疾病、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还有2019年最新的研究进展,有科研团队报道牙周疾病的致病菌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原菌,这些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知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把科教结合落实在教学工作中。[6]
在口腔专业的学习中,龋病和牙周病在任何时候都是重点,但同学不知道这两种疾病如此重要,笔者向大家介绍了2017年我国第四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的调查工作,结果显示龋病的发病率5岁儿童中达66.0%,成年人群达88.1%,老年人群高达98.4%;[7]牙报告指出,我国居民口腔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行为情况仍处于世界很低水平,龋病和牙周病都是应该被关注的重要口腔疾病,并完成了“龋病和牙周病的免疫学防治”的专题讲座,汇报中针对龋病和牙周病的病因、治疗方法以及防治现状做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现阶段国内外针对病因的免疫学防治工作和思路做了概括,引导了同学们的科研思路。
在课程的最后,开展了以“口腔常见疾病的防治”为主题的PBL教学,让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设计,把口腔生物学课程中学到的基础、科研和临床知识相结合,设计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和同学们共同讨论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优秀的课题思路可以作为大学生创新课题的选题进行申报并实施,给学生创造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提高科研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8]
口腔生物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好这门课程对考研,开展大学生创新课题,科研思维的培养,对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机制的探索,对临床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授课老师,要求的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鼓励学生去感悟、去从事个性化的思考[9]。在科学技术更新不断加快的时代,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是新世纪赋予高校教师的重任[10]。通过笔者的教学的经验,“科教结合、协同创新”对口腔生物学课程的讲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