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地域多功能研究内容的演变与展望

2019-03-15 20:59陈静儒陕永杰薛濡壕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农业功能经济

陈静儒,陕永杰,薛濡壕

(山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0 引言

乡村地域多功能是指一定发展阶段的特定乡村地域系统在更大的地域空间内,通过发挥自身属性及其与其他系统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对自然界或人类发展有益作用的综合特性,既包括对乡村自身需求的保障功能,也包括对城镇系统的支撑作用和与其他乡村系统的协作功能[1]。乡村地域功能起源于1992年里约峰会上提出的“农业多功能”的概念,指出农业除农业生产之外,还具有塑造乡村景观、土地资源保护、维持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多样性保护等作用[2]。我国乡村地区人口众多,面积广阔,自然条件复杂,不同地区的乡村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发展状态,加之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乡村地区出现了老龄化、空心化等多种形式的不良发展状态,危及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并对我国新型城乡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我国现有的乡村地域多功能研究,多从乡村地区内部经济、生态、社会、旅游等要素出发,分析各功能在区域间的空间分布、演变、相互关系以及探究影响其分布的原因,为实现区域乡村功能协同发展,避免区域内部功能趋同所造成的不经济,以及区域乡村经济和城乡协调发展贡献了力量。

乡村地域多功能研究内容的演变深受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通过梳理文献,本文将我国的乡村地域多功能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析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和政策背景,同时结合现阶段我国乡村发展和城乡关系现状,展望未来乡村地域多功能研究的方向,以期为乡村地理学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建议。

1 乡村地域多功能研究内容的演变

1.1 初步探索阶段

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末,我国乡村地区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通过户籍制度等措施限制农民流向城市,并通过统购统销等措施为城市和工业化发展筹集资金,但也因此导致乡村经济长期处于落后水平。在1978年,我国农村改革初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3],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乡村经济发展堪忧。1978年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乡村基本经营制度入手,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1979年、1980年、1984年国家连续出台相关文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予以确定,为乡村生产力的解放打下了制度基础。1993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提出,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全面振兴农村经济,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适应全国人民小康生活和国民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4]。这一阶段乡村地区的工作重心一直围绕着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和满足城市农产品需求等方面。

我国最初对乡村地域的研究始于建国初期开展的农业区划建立与分类工作,20世纪50—60年代邓静中先生在《中国农业区划方法论研究》中指出了我国农业区划建立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乡村发展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工作[5]。后来受意识形态分歧的影响,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受到限制,直到70年代后期,在李旭旦和吴传钧老先生的倡导下,人文地理学复兴,作为人文地理学重要分支的乡村地理学也得到发展[6]。80年代,我国农业生产的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乡村地区落后的发展状态迫切需要乡村地理学对此做出探索和研究。林亚真等阐述了研究乡村地理学的必要性,认为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所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恶化和交通拥挤等问题导致的逆城市化现象,促使学者们加强对乡村地域的研究,以寻求解决“城市病”所带来的问题,同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促使乡村产业的多样化,并带来乡村景观类型的变化。发展中国家80%的人口居住在乡村,为了解决乡村的贫困问题,需加强乡村的研究[7]。郭焕成强调数量庞大的乡村人口、土地面积、乡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对于我国的重要地位,且乡村在经济体制改革后生产经营出现众多新情况,都亟需加强对其进行研究,并对乡村地理学的定义、性质、特点、研究任务、内容、方法等进行了探究,为乡村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8]。李润田等明确了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乡村区域系统,指出乡村区域系统具有区域规定性、复杂性、动态演化性的特点,并对乡村区域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城乡之间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9]。在区域实践与探索方面,曾尊固等从乡村人口和产业相关指标出发将江苏省乡村地域划分为8个乡村经济类型[10]。张步艰从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乡镇工业发展水平、农村人均收入四个要素将浙江省内各县市归纳为四个乡村类型,并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11]。石忆邵从乡村土地利用、劳动力、经济发展水平、服务设施等要素将山东省划分为11个乡村功能类型区,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区的特点和发展导向[12]。

这一阶段乡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但乡村发展基础贫弱,迫切需要乡村地理学的深入研究,但人文地理学发展起步较晚,该阶段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对乡村地理学的基础理论讨论,并借鉴国外农业多功能理论和发展路径,对我国乡村地域多功能类型进行初步分析。在乡村地域多功能的实践研究上,贴合国家迫切发展乡村经济的需求,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经济发达区乡村地域经济功能的评价分区研究和对乡村大尺度、全国性的宏观把握上,而对于其他乡村地域功能的研究较少涉及,且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在研究方法上均存在单一性特点。

1.2 研究完善阶段

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发展保持高位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均有较大水平的提升,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406.9元[3]。在乡村发展水平达到温饱、农业生产基本满足城市供给需求的基础上,该阶段乡村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乡村第三产业等方面,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乡村发展水平。同期,由于城市地区存在住房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恶化等“城市病”[13],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便成为吸引城市居民前往的重要条件,城市和景区周边的乡村农家乐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业繁荣发展。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关注“三农”问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现代化的举措,相较20世纪的乡村政策更加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了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并把民生建设提到更重要的地位。

郭晓燕等对农业多功能的产品供给、社会安全保障、产业贡献、就业保障、生态、生活休闲功能的指标进行了讨论[14]。陈秋珍等讨论了我国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和功能价值量化估算研究的不足,但肯定了农业对于改善乡村经济的重要性[15]。刘自强等根据乡村地域系统的经济发展、粮食安全与卫生、保障区域生态平衡、社会文化价值等职能,将乡村类型划分为城郊型、农产品基地型、特色产业型、生态保育型、文化价值型5种类型[16]。乡村旅游功能是提升乡村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该阶段,学者对乡村旅游功能的研究集中在概念辨析、景观类型划分、旅游发展模式等方面。肖佑兴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乡村地域功能进行了定义,并辨析了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民俗旅游等概念的区别,为乡村旅游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17]。吴必虎等对我国部分城市周边乡村旅游景点数据研究后认为,距离城市越远,乡村旅游地的分布越少,强调了距离对乡村旅游客源的影响[18]。刘瑞、谭玛丽等探讨了区域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19-20]。王丽霞、周鸿等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乡村生态建设、生态文化传统对区域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和经济的影响[21-22]。李玉辉等肯定了风景名胜区对乡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也指出景区周边乡村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等与景区发展目标存在的错位现象[23]。李小建等讨论了地形等自然因素对乡村地区居民收入、农业生产、非农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强调了地理因素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24]。刘玉、刘彦随等对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类型进行了总结,认为缺少乡村地域功能演进和功能之间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并对我国的地域多功能性进行了评价[1,25]。

这一阶段的乡村地域多功能研究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学者在上一阶段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外研究指出了我国研究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理论体系;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研究对象逐渐完善,不局限于经济功能的研究,突出了对乡村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对旅游资源的布局开发开展进行深度研究,契合了提升乡村产业结构的要求;研究的内容从单纯的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到影响因素、动态演化,但该阶段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多为功能的评价分区,缺少多功能演进规律和功能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研究区域的选择上仍以经济发达区和大尺度的宏观研究为主,缺少微观分析。

1.3 深入探索阶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城市化的影响下,乡村人口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城乡之间的联系也随着交通和通信条件的改善更加密切,同时农地粗放式的利用使乡村的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致使乡村青壮年外流,加速了乡村的空心化,给乡村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这些因素使乡村的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境况。在此背景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建议,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和发展农业新业态,提升乡村综合发展水平。2018年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实现乡村落后面貌的彻底转变和建成小康社会。在此背景下,学者们纷纷开展乡村地域各要素重构和空间组分整合研究,乡村地域功能的研究也更加注重城市对乡村功能的深刻影响。

该阶段乡村地域功能的研究逐渐深入,学者们从多重视角对影响乡村地区功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刘玉等学者开展了多地区的乡村地域多功能分区评价和影响因素研究[26-31]。傅超等对区域乡村地域功能演进特征和演变机制进行了研究[32-33]。贺爱琳等讨论了乡村旅游发展对居民生计、区域产业发展、社会价值的影响[34-36]。吴力、黄震方、翟向坤、许黎等讨论了乡村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文化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37-40]。周菲菲探讨了“互联网+”时代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新特点和应该采取的对策[41]。宋志军等依据距城市距离、地形和农地利用类型变化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北京市农业的发展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呈现出由现代农业向传统农业推进的利用模式[42]。唐林楠等通过综合指标评价和灰色关联法对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城乡转型和乡村地域功能的时序特征和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肯定了产业转型和乡村地域功能间相互促进的关系[43-45]。魏晓等对北京市怀柔区的乡村性和乡村商品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大城市的扩张增加了郊区乡村居民对城市产业的依赖性并提高了居民收入,但削弱了郊区的生态功能[29]。李智以小尺度对江苏省金坛市农业、工业、生态、生活功能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不同行政村的功能定位[46]。周新年等以区域发展规划为导向,在考虑区域乡村发展基础和诉求的前提下,将区域乡村划分为城市化发展型、整治发展型和生态保育型[47]。

该阶段研究内容呈现出融合发展的特点,开展了乡村地域多功能与城市化发展、产业进步等方面的研究,且研究愈来愈面向具体的规划应用与实践。研究的区域仍以大城市周边和经济发达区域为主,对落后地区的乡村地域功能研究较少;研究的尺度多以区县为主,深入乡镇和行政村的微观研究较少;乡村生态旅游等方面的研究多结合时代背景、政策趋向,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2 乡村地域多功能研究展望

2.1 加强乡村地域基础功能研究

经济功能是乡村地域的基础功能,不仅支撑乡村自身的发展,还为城市提供农产品、工业原料等,也是支撑乡村发展的核心,因此乡村地域经济功能的研究一直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当前对乡村地域经济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力的探究上,研究地域虽然涵盖了经济发达区城市郊区、普通乡村,但还未建立起涵盖所有行政区划的乡村经济功能评价体系,未能精细化认识各行政区之间存在着的乡村功能冲突。为避免区域间在乡村经济功能方面趋同所造成的不经济,亟需建立从上至下基于行政区划的乡村功能评价和管理体系,实现政策与区域多样环境的匹配。另外,在乡村经济功能微观研究方面,虽有学者从农户时间配置、乡村人口变化等角度探讨对农业生产功能的影响,但是所研究的内容依然未涵盖影响乡村经济功能的因素,因此需要深化对乡村基础功能影响因素、拓展乡村经济新业态的研究。

2.2 加强乡村旅游和生态功能开发研究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发展乡村旅游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于实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农田生态维护、地方特色建筑和民俗文化开发等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满足城乡居民文化休闲需求,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其地域除了供给农产品和工业制品原料外,其所特有的传统文化、特色聚落、生态环境等要素也是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21世纪以来,乡村地域的旅游开发和生态建设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但目前研究多集中在乡村旅游景点的区域分异、分布特征、现状描述以及景点类型归纳等方面,尚缺少区域乡村旅游景点及规划评价方面的研究;乡村旅游存在的季节性特征、旅游产业的脆弱性和旅游内容同质化造成的审美疲劳等问题,会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但这方面的研究力度不够;乡村生态功能是其他功能发挥的先决条件,当前生态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生态功能强度的评价及影响因素上,还缺少对乡村生态功能演变及其他功能要素和生态功能相互关系的研究。因此,需要加强乡村旅游和生态功能开发研究。

2.3 强化经济落后地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研究

普通乡村地域是指在当地自然和区位条件下的农业生产为其主要经济活动,区位条件一般,距离城市较远,无旅游开发价值的区域。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这部分乡村大多经济发展功能较差、社会保障功能较弱,而生态功能指数则较高,究其原因多是区位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资源贫瘠等因素造成的。这部分乡村一般存在严重的乡村病,即农村主体过老化、村庄用地严重空废化、乡村地区深度贫困化、农村水土环境污损化、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48]。在分布区域上,普通乡村占到全部乡村的绝大多数,人口占比也很大。但目前对于乡村地域功能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和具有特色的乡村地域,对普通乡村地域功能的研究少之又少,这部分乡村普遍具有人口流失严重、产业发展落后的特点,在当前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对该部分乡村的功能演变和功能发掘、重塑的研究可为经济落后地区乡村的发展提供建议和指导。

2.4 深化乡村地域多功能之间相互关系研究

乡村地域各功能的演进发展受生产力水平、农业技术水平、城市化等因素的影响,分为成长阶段、兴盛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乡村地域各功能的首位度和之间的作用机制存在很大差异,同时我国不同地域乡村因巨大的社会经济差异导致它们所处阶段不同步,因此在乡村政策施行过程中应留意其存在的差别。目前我国乡村地域深受城市化快速发展影响,乡村内部各要素发生重大变化,乡村地域各功能也出现重要的演化。因此应深入研究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乡村的影响,明晰城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同时明晰不同地域乡村内部各功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优先度的区别,通过对研究区域功能间相互作用及演化历程的深入探究,认识当前乡村发展状态,为乡村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猜你喜欢
农业功能经济
也谈诗的“功能”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