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塔丽
(陕西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在深刻认识新时代“三农”发展新阶段、新规律和新任务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高度重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生活富裕、农村和谐美丽,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新“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解读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同时还结合本土实际,着力就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展开了多领域、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讨。许多学者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如何提振长期以来在城镇化进程中被“弱质化”的农业农村经济。其中,高振通过对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多种因素分析,提出了从农业供给侧改革、城乡统筹、人才投入三个方面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1]。李平辉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问题提出了思考和建议[2]。张晓林从农村消费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当前农村物流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3]。秦俊丽以山西为个案,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中休闲农业发展的路径[4],李国宏等则提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促进特色小镇的发展[5]。所有以上这些,都对本文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思考。
陕南秦巴山区是新时期国务院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制约,当地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滞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家庭经济)成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此,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托,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当前陕南贫困山区农户家庭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现实困境进行深入分析与研讨,选择科学思维、统筹规划、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创新,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作为陕南贫困山区落实乡村振兴计划中促进山区农户家庭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以期对当前陕南贫困山区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有所裨益。
农户家庭经济是陕南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振兴与发展陕南农村经济,是实现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的前提。作为一个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于摆脱和解决当下农民的贫困问题,以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正因为如此,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并与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相表里。“坚持走出一条符合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路子,强化第二、三产业对基础产业的带动作用。”[6]同时,强调各地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时,务必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重视小农户家庭经济发展,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坚持乡村绿色发展,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等等。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传递出党和国家对全面振兴乡村经济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为陕南贫困山区农户家庭经济的振兴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陕南秦巴山区就以其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和贫困人口集中等特点,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其后,世纪之交,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陕南秦巴山区成为西部地区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区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区,当地个体农户家庭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与家庭经济发展两难的选择。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于陕南贫困山区农户家庭经济发展而言,释放出诸多利好性的政策红利,诸如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且长久不变;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等等[7]。以上这些政策红利,对于陕南特困山区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农户家庭经济发展,无疑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陕南贫困山区农户家庭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大环境。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然而,长期以来,陕南贫困山区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落后的道路交通、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制约着当地农户家庭的经济发展。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针对当前我国城乡差别拉大、农村贫困问题突出这一社会现实所做出的战略部署。值得关注的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将“产业兴旺”作为振兴乡村社会的第一要务,较之前党中央所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战略规划中的“生产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要实现“产业兴旺”,就必须加快与农业、农村和农户家庭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特别是城乡之间在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市场的合理化配置,最大限度地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7]。所有这一切都将成为助推陕南贫困山区农户家庭经济发展的增长动力,激发贫困山区农户家庭走出一条自谋发展的脱贫之路。
长期以来,陕南秦巴山区农村由于资金紧缺,使得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普遍不足。多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长期失修,导致当地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减弱。不仅如此,陕南山区农村由于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先天不足,使得该地区传统农业对土地、气候等条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此外,由于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农户居处分散,生产要素流通困难,使得农户家庭产业结构单一,传统的种植业一直占据较大比重,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而在种植业中,又以传统的粮食生产居主导地位。原始粗放式的农业经营方式,使得农作物品种老化,单位面积产量低,农业生产发展迟缓,家庭增收渠道狭窄,农户家庭收入长期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陕南秦巴山区地质构造复杂,交通条件落后,村落分布稀疏,农户家庭规模小,与外界社会缺乏必要的物质和信息交流,具有典型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因而造成了陕南秦巴山区农户经济的同构性。作为个体的农户存在和发展,势必受到“差序格局”的影响。即使存在遍布乡间的集市交易,也仅是对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补充。相比于第二、三产业,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更易受自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的高风险特征决定了农户家庭经济健康发展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补偿等外部环境支持。
在陕南秦巴山区农村,个体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户仍然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市场化、专业化程度低。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陕南秦巴山区多数农户家庭的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经营方式表现为简单粗放、广种薄收,从而导致农产品及土特产品市场价格偏低。多数农户家庭生产的粮食,以及核桃、木耳、香菇、桐油、板栗等林特产品也因品质差,很难在市场上形成竞争力[8]。
陕南秦巴山区农户家庭的贫困问题,不仅表现为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低,而且表现为收入来源和收入结构不合理。以安康地区农村为例,农户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为外出打工和种粮两项收入。其中外出打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83.5%,种粮收入为45.6%[9]。这说明外出打工已成为当前农户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但此种“打工经济”模式能够支持家庭经济发展多久,还依赖于多种因素,包括劳动者的性别、年龄、身体素质、受教育程度、专业技能、发展潜能等等。从长远看,此种打工模式难以作为农户家庭可持续生计发展的资金来源。一旦打工者年龄偏大,健康受损,不能再为农户家庭带来生计资本时,农户家庭经济生活就可能陷入困境[10]52。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说:“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11]这反映出人力资本在改变贫困人口的生活、增进穷人的福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也表明,陕南秦巴山区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成为秦巴山区贫困的最主要原因。农户家庭教育投入不足,使农户家庭成员的人力资本普遍匮乏,运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意识和专业技能减弱。
陕南秦巴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区的主要区域之一。政府主导的退耕还林工程,其目的是为了改善西部生态系统,有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晚近10多年来陕南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实施的效果来看,政府追求的是生态环境改善后的生态效益。而从农户生计角度来看,他们追求的是收入增加、生活改善的经济效益。对于世代居住并生活于此的广大村民而言,他们在响应国家号召、开展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却面临着家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这意味着农户家庭经济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10]51。
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的目的是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而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景,决非朝夕之功。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去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为了保障乡村振兴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各级地方政府首先必须做到科学思维、统筹规划和安排,同时,应把陕南秦巴山区特困地区农村经济支柱的个体家庭经济的发展问题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中,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积极调动特困山区广大贫困农户参与乡村振兴计划的积极性,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贫困山区乡村振兴计划,与每一位生长和生活在这里的农村居民息息相关。各级地方政府不能因为当地贫困农户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而忽视他们的利益与诉求。在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制定中,务必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与农民代表平等协商对话的沟通机制,让贫困山区广大农户有充分表达自身意愿与诉求的机会,不能仅从政府政绩出发而忽视农户的家庭经济发展切身利益。
精准脱贫工作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陕南作为国家级贫困山区,在陕南实施的乡村振兴计划与精准脱贫工作不仅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地方政府应拥有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在制定乡村振兴计划时,在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资源配置等方面,努力将乡村振兴计划与贫困农户家庭的精准脱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陕南秦巴山区气候温湿、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为陕南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在振兴陕南乡村经济战略实施中,要善于利用这一本土资源优势,扬长避短,以特色经济弥补可耕地面积狭小的不足,如利用山坡丘陵发展林下经济,鼓励农户利用闲暇大力发展养猪养鸡养鱼等养殖业,推动农户家庭经济多元化发展。
全面推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意,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因此,在乡村振兴计划中,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依托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来进行。不断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利用电商平台整合线上线下生产、流通和销售功能,大力实施农业生产组织创新,形成“互联网+农业”的新生产组织方式,推动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竞争力,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经济与生态效益融合以及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陕南贫困山区农村彻底摆脱贫困落后面貌、陕南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及陕南美丽乡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