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与培育对策
——以安徽省高校大学生为例

2019-03-15 20:36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明意识生态

吴 巍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生态文明作为“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的重要构成,事关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性利益,是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期待的重要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是系统工程,但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人的主体性的自觉性,即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生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者、接力者。 党的十九大提出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其实,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无疑,生态文明素质应当包含其中。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提出生态文明教育完善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的目的、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目的在于了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对策。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综合性院校、农学、工学、医学等不同专业性类别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建工学院和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等高校大学生。 本次调研方法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8000 份, 收回有效问卷7800 份, 问卷有效率为97.5%。“大学生生态意识调查问卷”共计19 道题,其中单选12 道,多选6 道,主观题1 道。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 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和情感、生态文明生活和行为方式、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等四个基本方面内容。问卷的题量适中,可信度高,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大体上能反映出被调查对象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及其特点。 除问卷调查外,还随机驻校园、进宿舍、入食堂同大学生进行了面对面地访谈交流。

二、调查的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 现就上述四个基本方面的调研情况分析如下:

(一)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调查分析

问卷选择了“世界环境日是哪天”、“生态文明”等与生态文明最为相关的、 最为常用的两个知识点作为调研内容。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当问到“世界环境日是哪天”, 有37%的学生能够做出正确回答,63%的学生选择“不知道”或选择错误;对于“‘生态文明’ 是在哪次会议上正式提出的” 问题, 只有30%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出“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有43%的大学生选择了“不知道”项。

上述数据表明, 大学生们对于生态文明基础知识的了解还有待加强。 尤其是像“世界环境日是哪天”这类常识性的问题,作为大学生理应能够知晓,但受访者中绝大部分人都不清楚,甚至在交谈中了解到,有些大学生压根就不知道有“世界环境日”这一说法,这说明大学生平常很少关注此类新闻信息。 总体上看,大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有所欠缺。

(二)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和情感的调查分析

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 道单选题、2 道多选题。“当前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哪些”一题为多选题,选择“水污染”、“大气污染”、“植被破坏”、“固体废弃物污染”、“其他各种污染” 分别占84%、88%、79%、80%、6%; 在就“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的回答中,大学生对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法制建设和生态科技建设等均有高达80%以上的认可。 可见,大学生普遍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该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调查设计了2 道单选题,调查结果显示,57.5%的大学生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24%的大学生认为“人应该利用自然来谋求幸福”,4%的大学生认为“人应该征服自然来谋求幸福”,还有15%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 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态度,76%的大学生表示“支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发展模式”,13%的大学生支持“先搞好环境保护工作,再搞好经济发展工作”的观点,5%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先搞好经济发展,再搞好环境保护工作”。

以上数据表明, 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态意识观念,有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基本认知,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还尚未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发展观,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仍处于不关注、不清楚的状态,有少许同学坚持人类中心主义, 认为可以为了自身需要而无限度地向自然索取。

(三)关于生态文明生活和行为方式的调查分析

该项问卷设计了7 道单选题,其调查结果如下:对于“您是否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保工作的迫切性”问题,75%的学生选择“是,感觉极其强烈”,20%的学生选择“感觉一般”,仅有5%的学生选择“没什么感觉”;关于“是否愿意每次扔垃圾时都把垃圾按不同材质和是否降解分类”,85%的学生表示“十分愿意”和“愿意”,选择“不愿意”和“十分不愿意”的学生占9%和6%;在公共场合需要扔掉用过的废纸、饮料瓶、一次性饭盒之类的东西,却找不到垃圾箱时,52%的大学生表示他们会找到垃圾箱再扔,33%的大学生表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会选择暂时拿着这些垃圾,2%的大学生选择随手扔掉,5%的大学生选择趁没人注意的时候扔掉,5%的大学生选择把垃圾放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3%的大学生选择把垃圾带回家;关于“政府是否应该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的问题,选择“很应该”和“应该”的学生分别占24%和59%,2%的学生选择“不应该”,6%的学生选择“不太应该”,9%的学生选择“不清楚”。

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已经普遍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能够较深刻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迫切性, 并且大部分学生能够有意识对垃圾进行分类, 也认为应该加强环境监控和环境保护管理。 但是在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一次性饭盒的频率的调查中发现,25%的大学生表示他们经常使用一次性饭盒,52%的大学生会偶尔使用一次性饭盒,20%的大学生尽可能选择不使用一次性饭盒,而仅有3%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使用一次性饭盒,以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这表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虽然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保工作的迫切性, 但其对生态文明的建设仍停留在意识阶段而还未能实现较好的知行统一, 大学生缺乏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环保行为的主动性。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从大学生发挥主力军作用的角度出发, 本次问卷特地增设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大学生自律和通过自律发挥带头作用的内容,在问及“看到有人乱扔垃圾时是否会上前阻止”时,只有9%的大学生选择“及时出面阻止”,40%的大学生选择 “不出面阻止”,51%的大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当问及“是否经常向他人宣传环保知识”时,31%的大学生选择“从没有过”,59%的大学生选择“偶尔”,只有10%的大学生选择“经常宣传环保知识”。 由此说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态环保行为尚且仅仅停留在注重约束自身行为的较浅层面上, 而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储备和较高道德素养的群体, 不应该仅仅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停留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层面, 应该在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行为的同时, 监督和鼓励他人为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使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入人心,进一步把律己升华为律他,影响、带动整个社会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四)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调查分析

在对“您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生态环保知识”进行调查时,采取多项选择的形式,学生的回答中“网络电视媒体”占90%,“课堂学习”占54%,“学校宣传活动”占54%,而“学术讲座报告”和“与同学老师交流”分别仅占21%和25%;关于“您认为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实践能力中最有效的举措” 的选项设置中, 提供了包括“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程、通过参与生态环保社团组织感触、加大生态环保监管和奖惩力度、多种形式宣传教育、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感化”选项,其中“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程”和“通过参与生态环保社团组织感触”占比重较高,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7%、36%。在对“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最有效的保护措施”的选择中,高达60%的学生认为“增强人们生态意识使之自觉维护最有效”。

由此可见, 当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获取主要以网络电视教育为主, 而对课堂学习以及学校教育方面的知识获得感不够强, 这是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工作缺乏力度的表现。当代大学生认为有开设生态和环境保护教育课程的必要, 并且认为宣传教育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学生管理组织机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组织的较少, 导致大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参与度不甚满意。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对策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1]校园文化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培养绿色生活方式,对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把好大学生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阀门。

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总阀门,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总是具体的、实践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推进“五位一体”,就要求把生态文明素质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将其作为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要求。 实践证明,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才能从根本上确立正确的思想、行为。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2]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唯有以此为基础,才能真正建立起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和谐关系,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从而,自觉尊重自然、遵从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的精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新时代,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形成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 为高校加强和改进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遵循。

二是优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内容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内涵丰富,涉及到各学科领域。 必须不断优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内容体系, 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具体说来,思政理论课程体系要融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等知识体系,要培育起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政治自觉、实践自觉, 帮助大学生了解并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认同:在协调推进“五位为一体”总体布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决心、伟大举措、伟大成效。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体系要着重讲好“生态文明素质是重要人文素质”这一重要命题,把资源节约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等理念浸入大学生心灵,帮助大学生养成绿色健康生活方式,让大学生理解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自然科学类课程则要着重结合科学知识和技术,从物质内部成分机理、 物质运动关系等方面讲授生态运动、生态循环、生态系统的逻辑和规律,让大学生懂得自然生命体的真谛, 从而敬畏自然、 真爱自然。 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专门增设通识类课程“生态学”,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社会学、环境学、自然科学、生态科学、哲学、文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由此,多层面、全方位、交互性地向大学生传导生态文明意识, 强化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生态文明思维,养成生态文明生活方式。

三是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在高校育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引人向好、导人向上。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成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受益性明显增强,与课堂教育教学相得益彰。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意义的凸显,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纳入其中, 绿色与生态社团相继成立起来,志愿者纷纷行动起来,校园文化的实践性活动中,生态文明主题占的份额越来越多。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实践中,通过情感体验、实践经历,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节约每滴水,用好每渡电,垃圾分类,废物再利用,不铺张浪费等。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3]中国梦和青春梦是有机统一的。发挥好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实现人生梦想的需要,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

大学生只有掌握生态文明知识, 树立起生态环保责任意识, 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 只有当每个人都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之间密切的关系后, 才会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也只有人人参与其中,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的美丽中国建设才能取得根本性成效。

猜你喜欢
文明意识生态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对不文明说“不”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