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2019-03-15 09:16龚文莉龚孟伟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师范类师范院校卓越

龚文莉,龚孟伟

(1.淮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2.淮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面对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形势,师范类本科高校如何既守住“特色”,又实现快速发展,这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前沿问题。不改革没有出路,但怎么改?如何改?如何转变师范院校的职能和人才培养模式,以便为当下和未来教育培养“双师双能”型卓越教师队伍?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素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构建新颖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加强师范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卓越教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拟就这一问题进行一番较为细致的探究。

一、师范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卓越教师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师范类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是为地方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培养人才,提供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卓越教师。培养卓越教师是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焦点,是师范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师范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滞后,加上各师范院校自身条件问题,导致培养卓越教师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

专业实践问题一直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知成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改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薄弱的问题。研究者卞钰认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现状堪忧,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着办学定位、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构建、实践教学课程的内涵建设、具有实践教学经验及技能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和对实践教学场地的科学建设管理等六大方面的问题[1]。可以说这六方面问题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领域属于通病,必须花大力气解决。需要构建一个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缓解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考察师范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卓越教师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首先,理论思维僵化,实践智慧不足。卓越教师是指拥有积极的教育信念,先进的教学理论,执着的专业精神,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完善的专业知识的新型教师。培养卓越教师需要师范类应用型本科高校锐意进取,跟上时代步伐,不断汲取最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理论的精髓活学活用,尤其要做到教育理论思维灵活,教育实践智慧丰富。我们要培养的“卓越教师自身拥有的文化底蕴与精神财富使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善于用越来越少的知识唤醒学生越来越多的思考,用越来越少的言语产生对学生思想、行为和感情越来越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善于用‘思想’改变学生原有的观点以及他们日后的行为和感觉方式,激发他们的心智,影响他们的生活。可以说,卓越教师的全部教育教学工作都是有助于教学终极目标——人的整体发展实现的有效行动。”[2]培养的卓越教师要善于用思想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就要求师范类应用型本科高校找准办学定位,撷取灵活的教育教学理论思维,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涵养师范生的专业实践。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师范类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理论更新不够,教育行政管理过于僵化,导致教师不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因为教育改革必须承担风险,而在教育教学改革成败不确定的状况下,师范院校教师最保守的做法就是明明知道师范生培养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不敢改、不能改,混日子、混课时的现象成为部分师范院校教师的生活常态。由于教育理论不能及时革新,加上缺乏教师教育改革的校本保障机制和政策,导致师范生的专业实践教学不能有效执行,往往是年年做,年年过,但师范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并没有获得长足的进步。这种师范生专业实践的不足,导致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流于口头,不接地气,不切实际。最终,不仅不能培养出卓越教师,而且师范毕业生的教师素养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例如,一些师范院校英语教师教学理论匮乏,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模糊,对其四大要素: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导致他们不能有效地围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来设计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的教学方案。这种教学方案设计的不足,反映了教师实践智慧的缺乏,也将造成他们培养的英语专业师范生的实践能力薄弱,其后果值得警惕。

其次,实践课程欠缺,落实流于形式。师范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课程设置时都不同程度地设置了专业实践课程,但是这些所谓培养卓越教师的专业实践课程不过是一些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和毕业实习,甚至有些师范院校把毕业论文写作也算作专业实践课程。这样,从一开始师范生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就不完备,没有把校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作为实践课程纳入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这说明存在的问题是师范生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备,课程目标不够清晰明确,如果课程目标明确,根据目标制定的课程体系就会循序渐进,形式完备,内容全面。有些师范院校实践课程内容落后,形式单一,例如,布置暑期实践课程活动就是写暑期论文、写社会调查。至于学生有没有去做,如何检查落实以避免学生敷衍塞责,是不是可以改换形式开展实践课程,很多院系对此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思考。由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达不到培养卓越教师的专业实践要求,所以造成师范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能力不足,教学素养不全,教学信念不强,距离卓越教师培养目标落差巨大。一些师范院校虽然将实践课程体系制订的比较完备,但是落实环节没有抓好,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教学法教师师资力量不够,用其他学科教师顶替,由于其他学科教师对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能及时更新,他们按照大学教学方法进行指导,因此,教学效果较差,距离卓越教师培养相去甚远。也有一些师范院校缺乏监督管理机制,实践课程实施和效果检查形式化,对不负责任的教师不管不问,例如,有些教师指导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甚至连学生的实习学校都不去,更不用说听课、议课和随堂指导了。这种形式化的实践课程实施和评价是根本培养不出卓越教师的,必须引以为戒,予以改正。

再次,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师资力量薄弱。近年师范类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重理工,轻人文,贪多求全,谋划走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思路,造成师范教育萎缩,招生比例锐减,师范专业建设乏力,改革创新滞后,相应的师范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也遭遇困境。培养卓越教师离不开实践教学和教学实践,师范生实践教学基地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存在不足。从数量上讲,师范生实践教学基地严重匮乏,师范院校周边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往往成为培养师范生的实践基地,但是由于建设力度不够,不能有效满足师范生实习、见习和教学的需要,实践基地的数量亟待提高。有些师范院校轻视民办中小学,没有很好地与这些民办学校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导致实践基地建设的资源浪费。从质量上讲,师范院校没有把高校与中小学合作作为合作共赢的办学模式加以对待,只是作为自己的师范生完成教育实习、见习的一个路径。由于师范生缺乏教育教学经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实践基地学校还要额外增加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投入,所以接受实习、见习的中小学并没有多少热情和积极性。目前,许多师范类应用型本科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各种教育合作的办学模式,“但是与国外优秀的实践教学模式相比,我们在学校投入力度、责任感及政府关注度等多方面都存在欠缺,这使得现阶段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浮于形式,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3]。这种状况在师范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卓越教师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尤其严重。实践基地建设滞后的问题若不能有效解决,卓越教师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师资力量匮乏也是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办学若没有一支高超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想培养卓越型人才难于上青天。许多师范院校的教师虽然从事培养教育人才的工作,但是平时并没有很好地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这就造成许多师范院校的教师并没有有效地按照教育规律施教。有些教师职业精神欠缺,“将参与实践基地建设作为额外的负担,参与合作的热情不高;对学生实习前的指导准备不充分,导致学生不能顺利地完成实习任务;带队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了解得不够全面,导致对学生的评价有失公正”[4]。这种师范院校师资力量不能与实践课程配套的现象应该受到重视,必须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和离岗进修。

二、师范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卓越教师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归因

师范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培养卓越教师的过程中存在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对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进行分析和归因,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师范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卓越教师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办学定位偏差,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市场经济席卷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师范类应用型本科高校也打出了靓丽的办学定位口号:建设地方性、师范性、应用性的一流高校。殊不知在办学定位的落地执行过程中,恰恰忽视的是师范专业,强调的是工商管理、经济学、物流管理、会计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市场热门专业。而这些专业往往因为师资力量薄弱等多种原因,只能维持运转,学生很难在这样的专业中学到高精尖的技术,书本上所学的知识由于缺乏实践转化也很难形成学生相应的专业能力。一直作为办学特色的师范专业和师范类课程遭到压缩,不仅招生指标缩减、师范院校的投入也在减少,教师进修访学也得让市场热门专业的教师优先。这种办学定位的偏差导致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更新相对滞后,师生和管理者的理论创新薄弱,师范特色逐渐丧失了优势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办学定位的偏差或落实不到位,造成师范生所学的理论缺乏实践机会,缺乏教师的实践指导,生成不了实践智慧。许多实践课程的实施变成了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甚至由于师资力量的问题导致许多实践课程在实施中变了味,走了调,学生学到的不是遵循中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学行为。总之,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是许多师范院校的痼疾,若不重视这一问题的成因,想培养卓越教师,难矣!

其次,教育视野狭窄,缺乏职业敬畏心。教育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面对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定要采取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切忌被狭隘和偏见所蒙蔽,将师范专业独有的优势当作累赘摒弃。在师范专业实践课程设置问题上应进行历时性的纵向比较和地域性的横向比较,看看传统的实践课程设置的经验和优点,思考一下国内不同地域或国外发达国家实践课程设置的状况和实施效果。但不幸的是,很多师范院校由于教育视野狭隘,缺乏借鉴吸收,年复一年地走老路,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执行不到位,导致实践效果极差。有些师范院校教师缺少职业精神和教育使命感,对培养人才缺乏敬畏心,对实践课程不重视,敷衍塞责,甚至有些教师给师范生上微格教学不管不问,让学生自己试讲,自己的任务就是填好教务处发放的实践课程评价表,给师范生打个分,工作就算做完了。这样开展实践教学怎么可能培养出卓越教师!师范教育和卓越教师培养,应从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视角看待,师范院校的教师应懂得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驾驭学科知识,而是驾驭人性。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职业敬畏心,要先历练好自身的人性,如果一心向钱看,把精力放到校外的第二职业上,那他就辜负了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记住:“行走在教育的道路上,唯有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不忘仰望星空,才能突破功利性的思维屏障,看到更远的未来,给予教育更多的可能。”[5]也只有对教育负责,拥有对生命的敬畏,卓越教师培养才有希望。

再次,缺乏双赢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差。培养卓越教师离不开实践基地的建设。过去,师范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效果不理想,实践基地学校的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态度不够积极。原因为:一是作为实践基地学校,担心师范生没有教学经验,让他们进行课堂教学会耽误学校的正常教学进度,教学效果也不好,因此实习生多是观摩、听课、批改作业和管理自习课,很少有机会给中小学生实实在在地上几周课。二是一些师范院校平时很少与实践基地学校沟通合作,实践基地学校开展的公开示范课,师范院校的教师也很少去听,相互切磋交流少,师范院校没有发挥好对实践基地学校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实践基地学校的教师也认为高校教师不了解中小学教育规律和教学实际,两方缺乏合作双赢的机制,导致实践课程在实践基地不能够深入执行,师范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得不扎实。三是培养卓越教师要求师范院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不仅要善于教学,而且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教研,对平时学习积累的实践教学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对照教育理论不断反思更新,使自己思路开阔,智慧凝练,德性增长。但是师资队伍建设差是一些地方师范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存在的老问题,一方面由于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在当下“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大背景下,大量的人才被更加优厚的待遇和工作环境吸引到了发达地区工作;另一方面是地方本科高校教师进修制度的限制,一些师范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制定了严苛的进修规定,教师若要进修,不仅减少了收入,而且进修费用的报销也成为问题。这严重挫伤了教师进修的积极性,导致他们的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教师教学技能发展也跟不上。以上这些造成卓越教师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原因不容回避,必须予以重视,寻找有效的对策,才有利于卓越教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三、师范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卓越教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对策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巩固和延续,若不能夯实实践教学的根基,理论教学就成了空中楼阁。师范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卓越教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立足实际,考察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学生需求、资源配置、社会需要和学校的发展规划,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才能促进师范院校内涵式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德才兼备的卓越教师。

首先,找准办学定位,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生成智慧。高等师范院校确定自身的办学定位必须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办学方针,立足于自身的办学条件,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规划,密切结合社会需要和中小学等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以服务地方教育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依托师范特色,找准办学定位。切忌贪大求全,放弃自身的师范特色,盲目走综合型大学的发展道路。在定位时应思考自身培养的人才规格和标准,即“定位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适合当今的教学新思维、教学新理念;所培养的学生是否适合工作中教学的需求,是否具有符合用人单位对于实践素质的要求标准”[6]。通常来说,师范类本科高校定位应落实在地方性、师范性、应用型、创新型,努力做到“接地气”,为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基础、强技能、重应用、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人才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广阔的理论视野,能跨学科探索,生成实践智慧,解决理论思维僵化以及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这需要把握好两条路径:一是从专业实践中探索专业理论,为理论创新打下实践基础;二是以专业理论指导专业实践,使专业实践获得理论升华。这样,我们的师范教育才能实现现代化,为我国形成学习型社会,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加强过程管理,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卓越教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仅要做好发展规划,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时数规定、教学方法选用、教学资源配置、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等,还要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这种过程管理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方案制订,它主要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规划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及其实施和考核办法。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必须依据师范生培养目标、教学能力形成规律和学生的需要,做到科学、有效、可操作。二是实践教学的师资培训和教学投入管理,主要是对实践教学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和校外进修,注重实践教学设备和环境建设。三是专业实践教学的校内外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这项建设应注重实效,坚持长期性和可持续性,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沟通解决。四是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指导,实施任务驱动式的实践项目管理,如此才能着实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技能,为培养卓越教师打好基础。五是对实践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和矫正,保证实践教学评价公开、公平、公正、高效,这有利于师范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积累经验,防止不良教学行为形成习惯。在过程管理中,完善卓越教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成为过程管理的目标,具体地说,应重视四个方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应重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策略,它是保障师范类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办学水平的具体措施。要确保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合理有效,一要把市场需求作为设定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二要根据培养目标修订实践教学体系内容;三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情况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总之,只有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师范院校的卓越教师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再次,优化师资结构,构建卓越教师培养的双赢机制。师范院校培养卓越教师需要高校师范专业的教师素质过硬,他们应能把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一体化,并和中小学建立伙伴关系。这就需要打破僵化的师资结构体系,建立开放多元的师资结构。善于送出去和请进来,让高校优质的师资流动起来,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中小学教育,接触课堂实景,积累基础教育的教学经验。同时,把中小学优质的师资请到高校为师生讲座,指导师范生进行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还要打破封闭的师资结构体系,“吸收非教师教育系统的力量,形成多样化的教师培养体系”[7],以优化师资队伍。在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师范院校师资质量的过程中,应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性课程,整合课程内容等,应注重校本培训,走专业化的教师成长之路。为了应对中小学实践教学基地接纳实践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师范院校应敞开胸怀,帮助中小学开展科研和教研,图书资源向中小学教师开放,派驻专业教师辅导和帮助中小学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教学改革。而中小学实践教学基地也应主动和师范院校合作交流,将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理论和经验及时传递给师范生,多给实习师范生课堂教学机会,帮助他们备课、磨课、试教、议课、评课,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为把师范生培养成卓越教师尽一份力量。总之,唯有培养卓越教师的教师优质才能保证师范教育的效率和效益,唯有构建卓越教师培养的双赢机制才能使师范院校和实践基地有效合作,培养卓越教师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师范教育才不仅是充满理想地仰望教育的星空,而且是脚踏实地地收获成功和幸福。

猜你喜欢
师范类师范院校卓越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探索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卓越之梦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