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淇楷,黄必鑫,赵 元,卢丽文
(1.中国联通厦门分公司,福建厦门361009;2.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48)
物联网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技术特点是将物品通过通信技术与网络连接,从而实现人机互连,物物互连的智能化网络。协议3GPPR13针对此类物联网业务的特点,基于LTE进行演进,设计了专门用于物联网的FDD eMTC(Enhanced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技术,eMTC将被广泛应用在不同的垂直行业。本文通过对eMTC网络架构、eMTC关键技术特性、eMTC与LTE共存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国内首个大规模eMTC试验网试商用部署和组网技术测评,归纳和总结网络部署相关建议,为全国商用规模部署eMTC网络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借鉴。
eMTC的端到端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与LTE相比,新增IoT平台和应用平台。IoT平台汇聚从各种接入网得到的IoT数据,根据不同类型转发至相应的业务应用服务器进行处理。应用平台是IoT数据的最终汇聚点,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数据处理等操作。
图1 端到端系统架构
eMTC下行物理层结构与LTE相比,新增一套SIB消息和MPDCCH信道,减少PDCCH、PCFICH和PHICH下行信道。
FDD eMTC上行物理层结构与LTE相比,不共享PRACH和PUCCH信道资源。
为了兼顾FDD eMTCUE的覆盖深度和容量性能,3GPP协议引入了覆盖增强等级(CE——Coverage Enhancement),如表1所示。
表1 eMTC覆盖增强模式
a)对于空闲态划分了4个不同的覆盖等级(CE Level0~3),4个覆盖等级分别相对于LTE的覆盖增强0 dB、5 dB、10 dB和15 dB。空闲态FDD eMTCUE可以根据实际测量的RSRP选择覆盖等级,不同覆盖等级对应的RSRP门限可以通过参数设置。
b)对于连接态划分了CE Mode A和CE Mode B 2个覆盖模式,空闲态的覆盖等级与连接态的覆盖模式之间有对应的映射关系。
3GPPR13引入空闲态eDRX的差异处理,该特性通过扩展空闲态的寻呼周期,减少终端监听寻呼消息的时长进而节省终端功耗,延长待机和续航时间,提升用户体验。
eMTC会占用LTE的RB资源,在不同的场景下资源调度也会有所不同。
场景1:LTE负荷高,eMTC无负荷。在此场景下,LTE可占用全部eMTC的空闲资源,保证LTE的资源利用率。
场景2:LTE负荷轻,eMTC负荷重。在此场景下,FDD eMTC可以占用大部分带宽。
场景3:LTE和eMTC负荷都重。在此场景下,可以按照设置的目标RB利用率,共享资源。
在对应的小区带宽内,eMTCUE采用动态的资源分配方式,不需要再重新配置Narrow Band。eMTC商用后,该机制可保证eMTC部署对LTE容量的影响可控。
根据协议规定,eMTC支持语音功能,这就使家庭警报、火灾警报、手表等应用更加方便进行“人物交互”,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eMTC与NB-IoT相比,支持不同小区间切换,移动性能大大增强,更加适合在穿戴类等产品使用。
NB-IoT目前仅支持最大200 kbit/s速率,eMTC最大支持1 Mbit/s速率,后续多载波应用后可达4/7 Mbit/s。eMTC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在工业大数据包处理方面更加具有优势。
由于窄带物联网技术及业务类型与传统LTE系统差异较大,在未来网络演进中,运营商希望能按照核心网“人物分离”原则,把NB-IoT和eMTC路由至物联网专网,以便于集中运维管理,目前有3种方案。
a)Decore方案:通过升级现网所有eNodeB、MME、HSS,将多种不同类型业务路由至不同专用核心网。MME根据开户信息“UE Usage Type”给用户分配DCN,eNodeB根据MME提供的DCN信息为UE选择接入MME。这种方案的缺点是需要改造所有现网设备,成本较高。
b)PLMN选网方案:在基站侧配置不同PLMN,开启ransharing功能,可将eMTC业务路由至不同专用核心网。该方案的缺点是基站和核心网配置复杂。
c)私有方案:在eMTC终端接入网络时,通过PRACH区分eMTC终端并选择独立的IoT核心网。该方案的优点是不需要升级网元,即可满足人物分离;该方案的缺点主要有以下2点:一是部分基站设备厂家不支持非标协议;二是由于未来LTE支持覆盖增强功能,LTE和eMTCPRACH资源相同无法区分,LTE可能会误选至物联网核心网。
eMTC在速率上比NB-IoT更具有优势,更适用于电梯广告等大数据包业务。影响eMTC速率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模组的双工模式、覆盖情况、覆盖增强等级等。通过以下实践探索影响eMTC上下行吞吐率的原因。
首先搭建eMTC和LTE共站部署环境,然后将eMTC终端分别置于好、中、差点,发送UDP业务(持续大包业务),每个测试点持续发送3~5 min,记录SINR、RSRP以及不同点位速率等参数,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单用户定点上行速率测试
表3 单用户定点下行速率测试
结论如下:
a)峰值速率分析:eMTC终端为半双工模式,因测试卡限速至256 kbit/s,上下行峰值速率均可达到理论值256 kbit/s。
b)上下行速率分析:eMTC终端好点和中点速率变化不大;差点位置受RSRP/SINR影响,速率有所下降。这说明在覆盖较差情况下信号强度和质量对速率影响较大。
c)覆盖分析:eMTC终端在差点位置触发覆盖增强等级1门限,信道重复次数抬升,eMTC终端在-133电平仍可接入,而此时LTE终端在-128左右的电平下已无法接入,在覆盖边缘位置,eMTCUE对比LTE UE有5 dB的覆盖增益。
eMTC技术是在LTE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可支持连接态小区切换,这是NB-IoT所不具备的。影响eMTC移动性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切换的时延、切换成功率、不同移动速度等。通过以下实验探索影响eMTC移动性的原因。
在密集城区开通25个基站,共计91个小区,测试车以30 km/h及60 km/h速度匀速从起点出发,按照事先选择的行驶路线,遍历交通干道、次干道、主要支路,考察全网覆盖的连续性及切换测试。记录切换时延、RSRP、SINR、不同移动速度下的速率,实验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
表4 UE切换指标
表5 不同移动速度对性能影响
结论如下:
a)测试区域道路信号覆盖连续性良好,切换成功率100%,切换时延较低,平均切换时延35 ms,小区间切换较为顺畅,可支撑后续的移动性业务需求。
b)在不同移动速度下(30 km/h及60 km/h),Ping包时延变化幅度较小,Ping包成功率均为100%,说明上下行速率在不同移动速度下也无明显变化。
eMTC和LTE共享RB资源,需验证eMTC与LTE共存是否对LTE有影响。分别关闭和开启eMTC,2个LTE终端与2个eMTC终端分别在好点和差点接入测试,考察eMTC与LTE共存时,用户峰值速率以及不同覆盖等级下的定点速率性能,实验结果如表6和表7所示。
表6 关闭eMTC特性验证
表7 打开eMTC特性验证
结论:eMTC特性开通后,LTE终端与eMTC终端共享RB资源,eMTC终端的接入会增加SIB消息、业务开销,导致LTE终端的RB资源减少,上下行吞吐率降低。
eMTC具有覆盖增强的特性,覆盖距离更远,可能跟覆盖等级有关。选择一个主测小区,周围小区关闭,沿小区天线阵列法线方向选择一条直且长的路线。测试eMTC与LTE终端在1800MLTE&eMTC共部署小区下,在选定测试路线行驶至脱网,对比1800M eMTC与1800M LTE的极限覆盖能力。实验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LTE和eMTC极限覆盖能力
结论:在eMTCModeA模式下(映射覆盖等级1),1800M eMTC相对1800M LTE覆盖增益5 dB,最大接入MCL 148 dB左右,单站拉远场景下,eMTC小区的覆盖半径与覆盖等级有关。
后续eMTC网络商用情况下,为了达到节能效果,终端将长期处于空闲状态。因此需要验证eMTC在空闲态小区的重选时延及成功率是否可以达到预商用网络的要求。
在密集城区开通25个基站,共计91个小区。开通1∶1组网测试路线,终端进入IDLE态进行道路遍历测试,重选次数不少于50次。实验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eMTC空闲态重选指标
结论:eMTC终端1、2互为对比,测试区域道路信号覆盖良好,重选成功率100%,且重选时延较低,63~69 ms,符合预期商用指标。
eMTC属于典型物联网技术,其主要技术特点是将物品通过通信技术与网络连接,从而实现人机互连、物物互连的智能化网络。通过定点覆盖情况来探索eMTC在物联网场景下是否满足业务需求。分别在智能家居写字楼场景以及地下车库深度覆盖场景进行测试,结论如下。
a)写字楼场景下,主要对高、中、低层的楼道进行了遍历测试,基站主服务小区基本可以覆盖楼道内的弱电井、消防栓等关键位置,满足业务需求。
b)地下车库深度覆盖场景下,抽测的地下车库位于小区近点位置,-1楼信号覆盖基本可满足业务需求;-2楼位置明显有覆盖空洞,LTE无法接入,但eMTC终端可随机接入RSRP不低于-130 dBm的信号,边缘覆盖能力要比LTE强4~5 dB,满足物联网场景需求。
此次eMTC组网试验项目是全国第一个大规模外场测试,在项目研究开展过程中遇到了选网、附着、限速等技术问题,无法参考借鉴别人的经验,只能通过自主分析研究,攻克一个个难题,现简要列举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现象:终端无法正常附着核心网,如图2所示。原因:APN设置错误、460_06的CMS解析失败。解决方案:终端侧需修改APN为“NB-IoT”;在核心网侧,在MME添加460_06的CMS解析。
现象:基站侧开通RAN Sharing后,出现S1链路异常告警,MIB消息无法同时广播460_01与460_06 2条PLMN,如图3所示。
原因:核心网侧参数设置错误。
图2 附着核心网被拒绝
图3 功能开启后无法正常广播PLMN
解决方案:核心网侧的MME需要分别添加460_01/460_06 2条HPLMN,同时需要打开Network Share(MOCN)的License开关。
现象:A2事件不触发,无法下发A3测量,无法切换移动性测试终端。
原因:A2触发门限为-104 dB,现网路段覆盖良好,无法触发A2门限。
解决方案:将A2门限设置为-85 dB,A3测量可正常下发,终端切换正常。
现象:问题站点小区重选失败。
原因:小区重选优先级设置过低。
解决方案:将涉及的问题小区优先级修改为最大值7后,小区重选正常(见图4)。
选网方案的选择对eMTC的规划有着重大的意义,有些NB+eMTC双模模组在不明确PLMN的情况下便无法接入网络。试验环境中LTE的PLMN是46001,NB-IoT的PLMN也是46001,eMTC规划的PLMN是46006。LTE和eMTC共小区,基站开启RAN Sharing功能,配置主46001和从46006。通过PLMN的不同选择,基站侧将LTE终端路由至传统核心网,同时将eMTC路由至物联网专网核心网。现场测试结果发现,由于NB+eMTC双模模组不区分LTE和eMTC,因此可能会出现eMTC接入失败的情况。
PLMN选网方案中基站和核心网配置复杂,且NB+eMTC双模模组无法区分,后续无法正式商用;私有方案属于非标协议正式商用无法满足。建议直接升级现网核心网设备,即使用Decore方案。
频率规划建议如图5所示。
图4 修改小区重选优先级
图5 频率使用建议
3.6.1 1800M带宽频率规划(30M)
若1800M频段将2个载波(20M+10M)中心频点间隔压缩至14.4 MHz,将会预留出600 kHz带宽。
NB-IoT:在原G1800 637号频点部署,同时预留200 kHz(638频点位置)保护带。
eMTC:在LTE的10M载频开启eMTC功能即可,可快速部署。
3.6.2 900M带宽频率规划(6M)
NB-IoT:在原G900 124号频点部署,同时预留200 kHz(123号频点位置)保护带。
eMTC:建议在LTE 5M带宽(未来可能10M)开启eMTC功能。
eMTC支持语音业务,特别适用于紧急呼叫、报警、汽车紧急求救等情况,此外eMTC速率更高,适合高速移动的环境,包括穿戴类、健康监测、智能物流、电子广告牌等。业务前景广阔,符合市场预期需求。
部署eMTC成本较低,eMTC作为LTE的一个特性,可以通过软件升级实现平滑演进,不需要增加光纤、基带板卡等硬件,在现网即可快速部署。
此次厦门eMTC项目是全国第1个大规模外场测试,验证、优化各项参数性能指标,通过自主分析研究,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可为后续的部署应用提供经验,同时对eMTC的全国商用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