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枫 邢尊明
(华侨大学 体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保障”的体育产业发展方式,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优势,也是实现我国体育产业快速赶超发展的根本性保障。近年来,在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制度、46号文件等的多重影响下,体育经济园区已经成为我国地方政府推动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及布局的重要手段之一。鉴于体育经济园区在区域体育产业资源配置及布局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成败对于我国体育产业整体布局、结构改革以及内在质量都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当前十三五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和2025年5万亿体育产业目标实现的关键时期,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发展现状如何、理论基础是什么以及可能存在哪些制度风险,如何科学认识和有效利用体育经济园区在区域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中的重大和特殊作用,实现我国体育产业跨越式发展,乃至2025年体育产业5万亿总规模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研究采用文献调查和数理统计法,通过探寻地方体育产业经济园区的理论逻辑,分析地方体育产业经济园区的现状,发现其可能存在的制度风险,试图为地方政府和体育部门在规划管理地方体育经济园区方面提供科学的信息参考。本研究所讨论的地方体育经济园区中的“地方”特指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省部级行政单位,而非地厅级行政单位及以下区域;“体育经济园区”则指经政府命名并正式批设的、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具备相当基础、规模和特色的地区,而非在体育产业某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单一机构和项目;在地方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实践中,一般体现为“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园”等具体概念;出于研究的需要,通过内涵对比和分析,在本研究中统一使用“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概念。
广义而言,空间导向政策是指政府为提高辖区内经济表现而做出的努力,通常以更多就业机会和更高工资的形式[1]。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设立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该地区体育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发展,发挥其规模效应、辐射作用,增强当地体育产业的竞争力。体育产业园区制度本身是一种政府行为,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这种资源的配置正是利用了产业空间集聚效应。在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调节难以满足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而传统的经济学又难以解释体育产业集聚产生的原因。“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集聚模型对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变化、中间产品投入以及技术外溢关系的解释,打开了我们认识空间集聚的另一扇大门”[2]。“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即使两个地区的初始条件非常接近,也可能受某些偶然因素(如历史事件)的影响使产业开始在其中一个地方集聚,由于产业集聚的规模报酬递增作用,在地区间运输成本没有大到足以分割市场的条件下,就可能导致产业的空间集聚”[3]。正是由于这种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经济理论,国家从体育产业战略的全局出发,通过宏观调控,设立体育产业基地制度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导致体育产业的集聚发展。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框架下各地设立了适合本地体育产业发展的产业园区。因此,我国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理论设计的逻辑起点是空间导向政策。
在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工业园区和其他产业经济园区的成功经验的启发下,依据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空间地理集聚发展的基础,产生了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制度。地方在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制度的影响下,构建了地方体育经济园区。但是追溯地方体育经济园区产生的源头,是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知识溢出效应的结果,是以经济地理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的。
1.2.1 产业集群概念演变
在19世纪70年代,Marshall认为工业区的出现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工业化的一个明显表现。在20世纪50年代,Isar给出了工业园区概念的形式,作为在战后繁荣背景下区域和国家工业化的潜在基石。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Kzamanski开始使用产业集群的概念,后来在那个十年中,Bekatini采用了Marshall的工业区概念来解释托斯卡纳的工业化,并为这个概念的第一个正式概念化做出了贡献。最后,在80年代后期,Porter设计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概念来描述他在他研究的一组国家中观察到的行业的地理集中[4]。Porter认为产业集群是特定区域内地理上相邻的一组相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的现象。集群的地理范围从一个地区、一个州或甚至一个城市到跨越区域的国家。
1.2.2 园区形成要素
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形成要素可分为产品特征、自然禀赋、政府规划和历史机遇四种。
首先,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形成根源于体育产业的产品特征。从产品特征角度上看,集群产生的第一个必要条件是集群产品具有较长的供应链,并且存在技术可分性,这样才能使中间产品市场存在、企业进入壁垒降低、集聚规模扩大等成为可能[5]。体育产业种类多,涉及行业广。体育企业除了提供体育用品和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外,还可以提供体育中介服务和体育培训服务等其他衍生产品。这让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产品具有较长的供应链,有明显的技术可分性,生产中间产品和衍生产品市场的存在,使得各类体育企业和相关企业进入壁垒降低,进入的体育企业和相关企业就会增多,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形成就成为可能。
其次,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形成可能根源于该地方的自然禀赋。自然禀赋也叫做要素禀赋,指区域经济发展具备的先天条件,它不仅包括传统的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还涵盖制度、信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在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和信息通畅的位置会是体育企业选址的不二选择。同时,人才与技术是体育企业保持其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按照经济学理论,在社会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上,人们对物质消费品需求的增势将会减弱,而对服务消费品,尤其是与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直接相关的服务消费品的需求将会快速上升。当一个地区的人们体育服务消费品的需求上升时,大量的体育企业就会出现来满足市场需求。随着体育需求规模的扩大,可预期的利润空间也越大,所以当体育企业从体育经济园区中得到的收益大于进入园区而导致的费用,体育经济园区形成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并且地区本身的体育资源如:该地区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体育人口、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的数量,能对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次,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形成可能根源于地方政府的规划。目前世界上的产业集聚基本上由两种形成方式:一是自发形成,一是政府促成。但不管哪一种方式,其形成的基础因素皆是由于其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等要素所致,而各自不同特色的形成则是因为其要素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异[6]。从我国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现状来看,大部分体育经济园区是由政府促成的。刘兵等人认为现代体育产业集群的形成应源于市场,是体育市场需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由于文化背景与宏观制度的差异,尤其是对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阶段而言,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应不容置疑[7]。 从2010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再到2016年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所提出的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可见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视。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中,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政府明确将体育产业基地(园区),作为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政策方式。因此,政府规划是地方体育经济园区形成的关键因素。
最后,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形成可能根源于历史机遇。体育产业产品特征、自然禀赋和政府规划是地方体育经济园区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倘若在这三大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有重大的历史机遇出现,地方体育经济园区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就会更高。例如:福建晋江获得2020年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举办权,将给晋江乃至福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北京市的体育经济园区大部分是借助北京奥运会所留下的奥运资源形成的。同时,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联合河北省、天津市建设特色鲜明的体育休闲旅游基地,打造京张冰雪体育休闲旅游带,建立两至三个生态体育公园的目标。因此,北京联合张家口所承办的2022年冬奥会,对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将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地方体育产业呈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状。随着体育产业发展的深入,体育产业的内容也不断地丰富起来,为了更好地把握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2015年国家统计局颁布了《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科学界定了体育产业的统计范围,建立体育产业统计调查制度。在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带动下,各地方体育经济园区也快速发展起来。由于各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数据信息的不完整性,现就以2016年开展的全国体育产业专项调查数据为例分析,2015年东、中、西部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1∶1.4∶1,远远高于当年GDP区域比重3.0∶1.1∶1(见表1)。进一步梳理显示,东、中、西部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同期GDP比重之比达到2.4∶1.3∶1,其中,东部地区超过1%的省份占东部地区的45.45%,占全国的19.23%;中部地区超过1%的省份占中部地区的 16.67%,占全国的3.85%;西部地区均未超过 1%;东、中、西部省均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8∶2.1∶1[8]。总体来看,体育产业规模和增加值较高的地区大部分位于沿海经济开放区,由于中西部地区自身资源禀赋的局限,东部沿海地区相较于中西部地区有着明显的优势。
表1 2015年我国东中西部体育产业空间布局情况[9]
续表1
空间布局反映了地区之间体育产业密切联系程度,其合理分布状况是实现体育生产要素资源快速流动的前提条件[10]。以地方自然禀赋为基础,合理地规划布局地方体育经济园区,使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化,是带动地方体育产业发展的科学方法。
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地理空间分布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表2),2011年至2017年,地方体育经济园区分布涉及到15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占到全国的44.12%。其中,省市级体育经济园区个数排名第1的是安徽省,总共有33个;其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29个;江苏省排第3,有25个。从批次上看,江苏省最早成立省级体育经济园区;个数排第1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在2017年一次性批设的;大部分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认定的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批次集中在2016年和2017年,呈井喷式增长。
表2 地方体育经济园区批次和个数情况
数据来源:各地方体育局官方网站
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区域布局更加清晰。从主要热点地区分布看,华东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地方体育经济园区数量占到全国的83%,省平均密度达到9个。整体来看(图1),地方体育经济园区与国家推进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重点省份布局有很大程度的切合。
图1 地方体育经济园区分布图
首先,产业经济学告诉我们,分工与专业化是产业形成的具体动因,也是体育产业规模化和集群化的基础,由分工和专业化所形成的上游、中间和下游产品,共同推动产业链的形成[11]。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体育产业链还不够完整,体育产业分工不够明确,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竞争激烈,一旦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很可能造成产业链的断裂。其次,就体育市场的需求方——消费者来说,他们的体育消费观尚未完全形成,消费结构不够合理。国家的不断发展,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或许可以促使这种情况的改变,然而“花钱买健康,花钱买体育服务”的观念还没有被大众普遍接受。这样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形成与发展。最后,地方体育经济园区发展不平衡。地方体育产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其原因之一是体育资源错配所引发的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目前的体育市场尚未建立起统一、高效的行业监察、预警、评价、统计、考核体系和行业发展、投资、经营的信息系统,体育市场管理需要更加的规范。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体育经济园区是靠市场生成的,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地方政府的指导,在我国体育产业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引导和规划地方体育经济园区时需要提防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体育经济园区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我国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发展环境。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政策制订主体是地方政府。我国目前有一些地方政府从发展本地经济和国家体育产业发展需求的目的出发,制定了一系列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政策与措施。从政策工具看,各地方政府体育经济园区政策工具的选择单一且同质化严重,偏离了各地不同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类型需求,制约了地方体育经济园区政策实际制度绩效的释放。
第二,地方政府的扶持和规划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推进路径。在政府引导、行政推动、党政部门操作以及企业和投资者响应这种特定历史背景下,地方体育经济园区可能对地方政府产生依赖性,造成自主发展能力缺失。地方政府倘若过分注重地方利益,而不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和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规律,就可能出现地方政府的政绩化倾向,导致园区衰退。地方政府对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规划,要做到错位发展,避免一哄而上和过度竞争。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形成不是企业的乱扎推,地方政府一旦规划失误,容易出现地方体育经济园区产业特色缺乏,园区内产业结构同化,产业链较短,企业间缺乏联系,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地方体育经济园区规模受到限制。
第三,地方体育经济园区数据库的完备与否直接决定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绩效释放。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对体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完善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和相关信息发布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是地方体育经济园区发展的必要条件。各地方关于体育经济园区的分布及性质数据信息不足,将导致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认定缺乏宏观指导,降低了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制度辐射绩效。
拥挤效应的定义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经济集聚引起的要素比例失衡所导致的非经济性[12]。国家体育总局设立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初衷是为了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区域辐射效应。那么,地方政府在引导地方体育经济园区发挥其规模效应的同时要提防规模效应向拥挤效应转变。拥挤效应在现实经济的主要表现:一是生产要素的过度集中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例如由于地方体育经济园区人口剧增引发的道路拥挤;二是土地和能源等资源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引发要素价格的提升,例如地方体育经济园区土地和劳动力的缺乏;三是比较优势所诱发的路径依赖,相关体育企业减少创新投入以谋取短期利益,致使技术变化率的降低。例如地方体育经济园区内的体育产品同质化现象。
本研究通过文献调查和数理统计法对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理论逻辑、现状和制度风险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认为空间导向政策是园区理论设计的逻辑起点,产业集群理论是园区的理论基础,园区形成要素可分为产品特征、自然禀赋、政府规划和历史机遇四种;地方体育产业经济结构失衡,园区的地理空间分布扩大,区域布局更加清晰。同时,园区存在资源错配风险、衰退风险和拥挤效应风险。
因此,如何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经济空间结构是解决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失衡问题的关键。在《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理念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峡两岸地区的人民政府、体育局等相关部门要积极构建区域体育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中西部的省(自治区、市)的地方体育经济园区尚未培育起来,该地区政府以及体育局应根据自身体育产业的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潜力,因地制宜加快地方特色体育经济园区的建设,形成东、中、西部体育产业良性互动格局。为了发挥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制度辐射绩效,政府可以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制定配套政策、合理规划布局和调整要素比例来改善体育产业资源配置的效率。
由于调查收集所得的数据的局限性,如果要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加有用的指南,就需要加以克服数据不全等问题。未来的探究可以根据生产、就业和市场规模等关于各种绩效指标的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产业集中度和空间基尼系数等方法,为评估地方体育经济园区的政策绩效提供更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