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岚 朱婷 朱戈勋
摘 要:从语言使用的交互性来看,听力测试分为非互动型测试和互动型测试,这两种类型都存在于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实际上,现有的听力测试都是非互动型的;互动型听力测试被认为是口语测试的一部分。针对目前大型考试和高校对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测试都采用非互动型测试这一现状,提出在课堂环境下构建大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动态评估体系。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组织他们分别参加传统的非交互型测试和交互型测试,然后通过Rasch软件对成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听力理解能力、评分者行为和听力测试题目难度的估计与考试类型有关。本研究只是一项尝试性研究,旨在为今后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动态评估;能力评估;听力理解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1-0145-03
传统的语言观把语言能力分为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且这四种语言技能彼此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这也是目前很多通用语言能力测试中都包含听力测试的原因之一。换言之,英语学习者的听力能力还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其通用语言能力(Vandergrift, 2006)。英语学习者的听力测试成绩还能预测其口语能力和阅读能力(Buck, 2001: 96)。这或许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传统的通用语言能力的考试(如老托福和托业考试)没有包含口语考试。
此外,从语言使用的交互性来看,听力测试分为非互动型测试和互动型测试,这两种类型都存在于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实际上,现有的听力测试都是非互动型的;互动型听力测试被认为是口语测试的一部分。目前,大规模的语言通用能力的测试和高校对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测试无一例外地采用了非互动型测试,究其原因在于降低考试成本。除去考试成本较低这一优势外,非互动型测试无法体现互动型测试所具备的诊断学生具体的听力问题,为教学和学生自学提供反馈信息的优势。因此,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构建一种动态的听力理解能力的评估体系,以期能夠为听力教学和学生自我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理论框架
1.1 听力构念的界定
听力构念或者说听力能力的界定关系着测试效度的高低。听力测试开发需要遵循公认的步骤(Bachman, 1990):第一是从理论层面上界定听力构念;第二是从操作层面上界定听力构念;第三是确定听力行为量化的程序方法。
听力能力的界定跟随语言能力界定的历史轨迹,历史上出现过两种非常有影响力的方法:其一是基于真实生活的方法(the real-life approach);其二是互动/能力的方法(the interactional/ability approach)。前者的做法是首先确定好语言使用的场合或者叫语言使用域,然后根据相应的语境特征来描写语言使用的特征。后者把语言能力界定为能力成分(如语法、语篇、语用等)和技能(如听、说、读、写)要素。将这种方法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是Bachman(Bachman,1990;Bachman & Palmer,1996),“在语言测试界首次将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结合起来。”(Chalhoub & Deville,2005:822)Buck(2001)根据第二种方法描写了听力能力的构成要素,还根据Bachman的测试任务特征框架(Bachman & Palmer,1996)提出了听力构念界定的基于任务的方法(the task-based approach)。这里的任务不是指具体的做事任务,如写信、问路等,而是指抽象的任务特征。因此,Buck(2001:108—110)建议根据考试目的,使用具体的任务(如听讲座、报告、作业布置或者教学指令)和能力特征(如语法、语篇、语用特征)的交互性(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mpetence and task)来界定听力构念。
1.2 基于动态评估体系的听力测试要素
听力测试的目的就是考查学习者借助听力能做什么,考查的实质是了解学习者在听的过程中能理解和表达什么语义。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来讲,这实际上已经涉及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或者心理活动——言语理解过程和言语产出过程(Scovel,2000)。意义(内容)的理解和产出依赖于学习者在听的过程中对词汇语法(形式)的选择,而词汇语法的选择则体现为语音的选择。但是学习者在听的过程中对意义的理解和产出会受到语境的制约。这就是为什么影响语言学习者听力测试成绩的关键因素是语言的形式(词汇和语法)和语境两个。
所谓语言的意义和认知活动联系的动态性是指语言使用者在借助知识体系(不同类型的语言知识)从事不同层次的认知活动时总是在处理并关注着语义的不同层面。人类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活动具有层级性(Anderson,2001)。就听力能力而言,语言知识和语境知识都应划归到由低到高的四种不同的知识类型中,如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而我们通常讲的听力中的策略性知识或者听力策略主要属于程序性知识(部分属于元认知知识)。听力测试中语言知识的考查重点之一也应是程序性语言知识(Buck,2001)。根据听力任务要求,听者可能在从事不同层级的认知活动中理解和产出不同类型的语义。
因此,根据动态语言使用观的听力测试要素只要包含三个方面:语境、认知活动和认知体系。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尽管听力理解能力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相对于读、写、说这三方面的研究仍稍显不足(Alderson, 2005)。此外,传统的听力测试主要以静态的测试为主。鉴于此,本文拟构建动态的听力测试体系,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在静态听力测试和动态听力测试两种体系中,被试者的能力和测试题目难度有何区别?
(2)中介者和被试者对于这两种听力测试体系的看法如何?
2.2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分为2组,一组为被试,另外一组为评分者。其中被试为60位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他们还没有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 4),其中男生47人,女生13人。另外一组评分者由10位同样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英语教师组成,他们既是英语听力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听力考试的评分者。为了确保听力评分的公平性,这些教师都接受了相关的培训,熟悉如何在课堂环境下对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进行动态评估的操作流程及标准,如评价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这种动态语境下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此外,研究者也深入这些教师授课的班级,课堂观察参与研究的教师对于该动态评估系统的熟悉程度,以确保该项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2.3 数据收集及分析
本研究旨在针对传统的非互动型听力测试的弊端,构建一个能够全面评估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动态评估体系,因此,本研究的數据收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互动型听力测试,这部分听力测试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完成;第二部分是传统的非互动型听力测试,这一部分的测试作为期末成绩测验在学生学期结束的时候进行。课堂环境下的动态的互动型听力测试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统一在45分钟内完成。测试分为14个题目,旨在促进两位被试者和两位打分者之间的意义协商,这两位打分者在该动态听力评估体系中充当中介者。在测试前和测试中的两个阶段,中介者会为两位被试者提供指导和帮助。测试前阶段(10分钟)的问题包括连线以及what, why, who等。测试中阶段(20分钟)题目包括判断对错、总结、猜测题等。评分者在测试前和测试中这两个阶段要分别对被试者给予一定的中介和指导。测试后阶段(15分钟)的题目包括连线、排列图片、总结、推理题等。而作为成绩测验在期末进行的非互动型听力测试的时间是1个小时,该测试由被试者独立完成。测试包括5类任务,共40个题目,每个任务包括8个题目,分别为填空、连线、信息转换、判断对错、地图题。此外,被试的60名学生还参与了访谈,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对于动态听力评估体系的看法。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既包括定量分析也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主要用于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主要通过FACETS完成(Bond & Fox, 2007; Kondo-Brown, 2002)。访谈数据主要通过定性分析完成,用以确定中介者和被试者对于动态评估系统的看法、优缺点的评价、可行性等。
3 结果及讨论
3.1 定量分析结果
本文的第一个问题旨在探索被试者的听力理解能力和两种不同听力测试题型的难度,因此采用了FACETS分析的方法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软解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被试者在动态听力测试体系中的能力值在3.19和-.21之间,其中37人的听力理解能力为3.19(听力理解能力强),15人的听力理解能力为-.21(最弱)。所有被试者的听力理解能力的平均值为1.61。然而,相比较动态的听力评估体系,传统的听力测试中,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的统计结果在2.48和-.49之间,所有被试者的平均分为.78,明显低于动态的听力评估体系中学生所展现出的能力。学生的听力理解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非互动型听力测试,动态的互动型听力测试更加有利于学生取得较高的分数,教师(中介者)在听力理解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帮助可以较大地帮助他们克服听力中遇到的困难,能够较好地展现出更高的能力水平。而传统的非互动型听力测试,学生在听力过程中不能集中精力、紧张、测试题目构念不良等等都会导致学生的听力理解表现不理想(McNamara, 1996:177)。
此外,本文还通过标准方差和卡方拟合值的形式比较了两种听力测试题型在题目难度上的区别。动态听力测试的平均难度是.00,难度区间在.33到-.28之间。标准误差介于.24和.26之间,平均值为.25。与动态听力测试相比,传统的非互动型听力测试的难度区间在.77和-1.71之间,平均值为.00。标准误差区间为.20和.33,平均值为.21。在动态听力测试中,最难的题目为108题(总结概括题),难度值为.33,最容易得分的题目为103题(连线题),难度值为-.28,难度跨度为.61。而静态的听力考试分析结果显示,最难的题目为指令题(.77),最容易的题为填空题(-1.71)。难度跨度明显高于动态听力测试。动态听力测试的卡方拟合指数为1.00,而静态的听力考试的拟合指数为.21。通过数据分析得知,动态听力测试和静态听力测试在题目难度上并没有显著不同。
3.2 定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的定性分析旨在回答第二个研究问题,即被试者和评分者对于动态听力评估体系的看法。本研究共有10位教师参与,其中6位教师指出在动态听力评估体系中他们会有意识地组织被试者适当地进行话轮转换,同时另外4位教师指出,在听力测试中有1位被试者始终主导着谈话。尽管绝大多数教师(9位)认为该动态听力评估体系有助于学生提高听力水平,但他们中也有8位认为在评分过程中面临一定的困难。所有参与该项研究的教师认为,学生更加熟悉传统的非互动型听力测试,而且该类测试容易设计、实施、更加方便教师进行评分。7位教师认为很难在动态听力评估体系中做到客观地对学生的听力表现给予评价打分,尤其是对学生的语法、发音和连贯等方面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认为大学生学习很多时候都是被动的,因此在该动态体系中他们很难也不愿意发挥其主动性,客观的评分变得更加困难。多数教师对于静态的非互动型听力测试给予肯定的评价,尤其是题型的设计方面。
而对于被试者来说,80%的被试者认为动态听力测试的三部分试题让他们在考试过程中逐渐放松,更加投入考试,有利于他们取得较好的成绩。他们更加喜欢和同伴互动。90%的被试者认为静态的非互动型听力测试对于他们来说难度明显高于动态的听力测试,67%的被试者指出他们愿意参加静态的听力测试仅仅是出于实用的目的。